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

第9章


为了探讨哲学问题,尼尔斯和海德拉参加了一个以讨论哲学和科学为内
容的小组。这个不超过12 个人的小组每月数次聚集于咖啡馆,在那里,只要
面前放上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他们的谈话就能持续到第二天早晨。在激烈
的争论中,常常出现玻尔和海德拉对恃的局面。这兄弟俩的思路好象是并行
的,他们不断改变自己和对方的表述,尽管激烈,却又以事实和道理维护自
己的观点。但他们从不固执己见。随着讨论的深入,观点也变得愈来愈精辟。
1905 年,丹麦科学文学院重奖征求有关液体表面张力的论文。尼尔斯自
信地加入了这场竞争。在大量的参赛论文中,只有两篇被选中,其中就有玻
尔的一篇。21 岁的玻尔,以惊人的勇气和卓越的才能,对当代最有名的物理
学家之一的泡利的基本理论作出了发展,他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即在确
定表面张力时,还有附加因素应该考虑进去。没有人能预见到和想象出,有
关水的表面张力的知识,竟在35 年后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线索,而且丕有
助于发展原子弹和核能。玻尔几乎没有留下悬而未决的细节,他所涉及的每
一点,都在后来曲折而无法预料的科学发展中再现了。因此,荣获了丹麦科
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随后,这篇论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英国最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1907 年,玻尔取得了学士学位。
以后,玻尔深入研究了汤姆逊的著作,阅读了洛伦兹与德鲁德的文章,
经过分析,他选择了金属的各种物理生质为研究题目,在电子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金属的电导率,热导率,磁电现象和热电现象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他
认为:金属的电子理论大有可为,他决定继续把它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
内容,论文完成后,答辩于1911 年初举行。当地的一家报纸这样报道了这次
答辩会:
“..26 岁的科学巨匠尼尔斯·玻尔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以博士身份
离开了大学。时间之短是破天荒的..玻尔所写的东西,所提出的问题都是
太新颖,太不寻常了,以致没有人能够对他提出问题。”
二、站在巨人的肩上
1911 年秋,玻尔来到了剑桥。剑桥——科学知识的中心,达尔文、牛顿、
汤姆逊的剑桥!现在,他也来到了剑桥!他的脑子里闪现出斯宾塞的诗句:
剑桥,我的母亲!在她那顶冠冕上,缀有多少睿智,多少冥思..”。
玻尔希望能在物理学家汤姆逊的指导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继续从事电子
理论的研究。但事情并没有象他想象的那样顺利。汤姆逊,此时只有55 岁,
但已在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实验室——卡迪文许实验室里当了27 年的主任
了。这位处于科学颠峰的伟人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
人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兴趣,对他花费很多心血写成的论文也很久未予
处理。他所作出的其他努力,都同样徒劳无益。但玻尔并没有垂头丧气,他
坚持自己的见解,一旦认准它是正确的,就百折不挠。后来,经过自己奋发
努力地钻研,终于使电子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
在剑桥工作了不久,玻尔幸会了卢瑟福。并且迅速决定:他应该和这位
能以正确无误的能力深入科学真理核心的光辉人物一道工作。并且很快得到
了卢瑟福的同意。
玻尔来到了曼彻斯特,进入了卢瑟福的实验室,开始了他的新的工作。
工作进展很顺利,他锲而不舍,才能超众,很受卢瑟福的赞赏。两人在交往
中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开创了科学史上原子理论的新时代。在卢瑟福的
支持和帮助下,他从1912 年起致力于原子理论的研究,在卢瑟福提出的原子
行星模型的基础上,当年就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导出一个新论点:同位素。
当时,卢瑟福以原子理论的权威自居,不但对他的新论点没有认识,反而劝
说他不要冒险。面对劝告,玻尔没有止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大胆地在前
人还没认识的科学领域里探索。他有选择地研究了大量材料,并结合自己研
究的成果,对新论点给予精确的推论和阐述,很快,同位素论点被实践所证
实,卢瑟福也为此高兴地连连点头。玻尔还对原子和一切由原子组成的物质
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小心翼翼地用了假设性语句,象这样的带根
本性的概念,还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以如此谦恭的方法提出来。
玻尔只在曼彻斯特呆了4 个月,在这一次短短的期间内,他归纳出了即
将导致一场物理学革命的观念。
1913 年,玻尔的原子研究又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引入一种与经典电动力
学不同的物理量,这就是普朗克恒量,或一般所说的基本作用量子。这个作
用量子在原子结构中的引入,达到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并对整个理论在新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就是修改人们所定的规则,当玻尔修改了规则后,结
果是理论和实验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了。尽管玻尔的原子不合许多旧教育培养
出来的物理学家的脾胃,但是他们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它和事实相符。接着,
他发表了阐明原子结构的著名论文,被人们尊称为“玻尔理论。”后来,他
又提出了“对应原理”和“并协原理”,对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论和量子
力学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14 年的春天,玻尔只有29 岁,但是全丹麦的人都知道他的量子原子
理论深深地影响了物理学,玻尔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的学识非常渊博。
同年5 月,玻尔接到卢瑟福的来信,信中说:“..达尔文的讲师任期
已满,现正在以200 英镑的待遇征求一名继任者..。”就这样,玻尔又一
次来到了曼彻斯特实验室,而卢瑟福也找到了有独立创见的年轻人。在曼彻
斯特,他们合作的很好,发表了许多具有创建性的文章,建立了永久的深厚
的友谊。如果说,每个人都按照另外一个人的样子形成自己的一生,毫无疑
问,玻尔也是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卢瑟福。
1916 年,响应祖国的召唤,玻尔回到了哥本哈根大学,并被授予以新设
置的理论物理学教授的头衔。在朋友们的积极协助下,哥本哈根大学建立了
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在此继续向科学高峰进军。
三、Prize≠Price
玻尔应普朗克的邀请,去柏林物理学会作了有关光谱理论的讲演。当玻
尔来到柏林物理大厦时,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前来迎接他。普朗克在外表上完
全是一付德国教授派头,而爱因斯坦早已出了名的蓬乱的头发仍然是乱蓬蓬
的,而衣着无论如何也弄不整齐。
四个决定了这个世纪,并至少决定了大半个世纪的人们当中的三个——
只有卢瑟福不在场——热烈地交谈着,表达着他们对这第一次会面是何等的
愉快。
1922 年,由玻尔领导的研究所,经过大量的研究,大量的实验,终于发
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72 号元素——铪。
同年,由于他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放射性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而被授
予1922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这是继爱因斯坦1921 获奖之后,成为1922
年的优胜者,在玻尔知道这一消息的同时,他的名字已传遍了世界。
祝贺电报和信函,象雪片似地从世界各地飞来。其中最使玻尔激动的是
他的良师益友卢瑟福从英国发来的贺电和贺信。在饱含深情的复信中玻尔写
道:
“不用说,诺贝尔奖金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着巨大的意义。而
且,单就1921 年的获奖者是爱国斯坦这一,点来说,就使我感到登峰造极的
快乐了。”
在当时的紧张的情况下,玻尔的英文写得一团糟。“奖金”(Prize)写
成了“价格”(Price)。
四、世纪之战
到了30 年代初,物理学的理论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完美的地步,物
理学家普遍产生了一种满足和自得之感。科学已经跨进了一个新领域——原
子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玻尔的指引。在这个领域中,一切都是另一
种样子,旧有的规则都不再适用,它的基本性质已被归纳成为一个具有新概
念的结构,这个成就使得一些成功者们有些飘飘然。
而玻尔并不这样认为,他总是善于思考,善于钻研,不断研究新的问题,
他认为量子理论还有极多的工作要作。一直到1936 年,玻尔把大部分精力用
于巩固和加深量子力学,物理学在实际上已经向两个方面发展了。一个方面
是继续深入地研究量子,这正是玻尔所做的工作,另一个方面是探索原子的
更深一层——原子核。
在本世纪20 年代,量子力学迅猛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以玻尔为首
的,获得大多数物理学家支持的哥本哈根派,和以爱因斯坦为核心的少数派。
在哥本哈根学派看来,牛顿力学只运用于宏观领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