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在北京

第64章


这个协定包括以物易物的形式获得苏联提供给中国三亿美元贷款;苏联派专家来华帮助进行经济建设等。】以农副产品换回急需的生产设备和物质。当时,在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苏联与国民党政府仍保持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签订这个协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困难,而且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此后,东北与苏联及其他友邻国家的合作也开展起来,到1952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先后与苏联政府达成几十项新的贸易和经济援建协定;并开放边境所有口岸,允许当地政府与相邻的苏联、朝鲜、蒙古的地方政府进行贸易往来。
  东北在1949年完成了经济恢复的准备工作,从1950年开始全面经济恢复工作。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进入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阶段。
  (二)建设新东北
  1、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于东北的能源、交通和重工业比较发达,国营企业(主要是重工业)占很大比例(接收伪满和国民党的官僚资产),以及关内解放战争的需求等,东北局制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的建设方针,而在工业方面又提出“应以最大的努力恢复国营重工业。”
  抗美援朝战争促使东北吧方针经济,尤其是方针重工业提高到巩固国防的战略地位。1951年元旦,《东北日报》发表题为《巩固国防发展生产》的新年献词,指出:1951年的四个重大任务,一是巩固国防;二是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经济建设;三是进一步深入和巩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加紧培养和训练干部。
  1951年2月27日,高岗在东北人民政府委员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巩固国防,发展经济》的报告,他说,只有进一步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保卫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顺利的向前发展;同时也只有发展生产和建设强大的经济力量,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使国防建设有可靠的物资基础。“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目的,这就是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与强大的经济力量”,“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一切”。
  在发展工农业的过程中,东北党和政府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使“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得以落实。在国营企业的带动下,城市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东北地区的工业恢复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1952年底,东北工业的恢复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工业生产总值超过1943年最高水平的10%以上;工农业比重,1949年为一百,1953年工业为486.1,农业为162.4;生产资料年增长与消费资料比,1949年为66%,1952年为78%,1953年1~9月尾75.4%;社会主义经济比重(工业),1949年国营企业为72.6%,私营企业为22.3%,合作社及公私合营、手工业伟5.1%;1953年分别为79.4%(不含国防工业)、11.7%和8.9%;商业,1953年国营批发业伟83.7%,国营与合作社的零售为72.3%。39
  三年间,由于东北工业恢复和改造,始终坚持以发展重工业和制造工业为主的方针,使东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949年东北工业的比重仅占35%(农业比重为65%),1950年增加到43%,1951年增加到52.6%,1952年将增加到55.9%,从而使东北工农业的比重达到1943年的水平。40过去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北工业,虽然基础庞大,但却是殖民地性质的,整个工业附属于日本的工业体系,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东北工业在恢复与改造中同时也摆脱了殖民地经济的性质,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东北工业的恢复,1952年,全区开始了由重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把基本建设提到了首位。这一年的基本建设工程总量比1951年增加了125%;东北工业部投入新建(包括改建)工程的资金,1949年只占25%,1952年增加到90%。
  2、建设强大的国防工业
  1948年冬,百万大军进关后,东北仍保持相当数量的军队;朝鲜战争爆发后,又增加了20多万边防军。东北不足五千万人口(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参军人数达160万,占全国军队的三分之一。
  东北局在施政方针中指出“加强国防建设,建立正规军队”的任务,明确提出了“增设各种特种部队,使我们的军队迅速正规化,并逐步近代化”的目标,以及在作风上“克服游击习气与无组织无纪律的残余”等要求。
  早在1941年,党中央就曾批准在陕甘宁边区建立航空学校。高岗亲自带人到安塞选校址、勘察机场、筹建航校,并于是年春季招收了一批学员。后来因种种原因,航校停办,党仍保留一个飞行大队。这个飞行大队于1945年10月来到东北,成为后来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航校的基础。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航校多次转移,高岗亲自主持选址和迁移工作。1948年底,高岗向党中央汇报了东北航校的情况,毛泽东高兴地说:“了不起,了不起!过去延安办不到的事,今天在东北办到了。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1949年3月,根据中央决定,由东北航校调一批干部成立了航空局。1949年5月,在长春正式成立东北航校。这是我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该校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在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参加了检阅飞行。1950年又成立了沈阳航校,在抗美援朝中,这两所航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9年夏天,刘少奇和高岗访苏期间,向苏联提出购买二白架飞机和代培飞行员的要求。虽然他当时不会预见到一年后将发生朝鲜战争,但他为军队近代化建设所作的努力,无疑是有远见的。
  在国防工业方面,除北满和大连等地的军工厂外,沈阳解放后又接收了一批军工企业,更加强了军工生产,为大军进关作战和支援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等作出重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东北局决定把南满的部分重工业工厂迁往北满,国防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养军治军方面,高岗在陕甘宁时期,就很重视屯垦养兵,吧屯垦与人民子弟兵的性质联系起来,作为长期方针。在和平年代,高岗仍坚持以劳养武,劳武结合的方针,边练武,边生产;1950年春,东北军区召开第一次部队生产会议,高岗提出军队要“自给三个月的粮食”的任务。要求部队领导不仅要深入生产第一线,组织与指导部队开展多方面的生产,而且要组建工程队参加地方的水利、铁路、公路和基建工程。这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经费,而且培养了人才,减轻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军民关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在建设正规军的同时,加强民兵建设,平时生产,战时支前。抗美援朝战争中,民兵发挥了很大作用。
  3、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在农村工作方面,东北局发扬毛泽东在陕甘宁提出的“组织起来”的思想,从变工互助组到农业合作社,乃至大型国营农场,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探索。东北的农村合作运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扬。
  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东北党和政府还制订了改造自然的宏伟计划,治水治沙,在西满地区营造大规模的防护林,有计划地向北满地区移民垦荒。
  东北人民政府在《施政方针》中提出的营造西北部防护林的计划,从1950年开始动工,经过勘察规划,加强了原有林的保护,营造了大量种苗,建立各级林业生产的领导、技术和种苗机构,做了大量准备改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东北人民政府作出了《计划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要求以6~10年时间营造西北满防护林的宏伟规划(造林面积大的地区用10~12年完成),由东北人民政府高岗、副主席林枫、高崇民、李富春署名发布实施。防护林南起辽东半岛和山海关,北至兴安岭以南的富余、甘南等地,长1100公里,宽三百余公里,跨60多个县(旗),受益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六千万亩),等于东北总面积的20%。完成建成后,林木收益可达相当于四千万吨粮食价值的财富。这项工程不仅在国内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一决策,在50年代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事。
  为了把群众性的造林活动持续下去,东北人民政府规定每年4月5~20日为“植树造林和护林运动节”,从195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造林护林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1952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950年的47.55倍。
  遗憾的是,这项计划后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能实现。
  林业发展带动了畜牧业发展,高岗多次强调增畜、爱畜、保畜和提高牲畜质量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开展群众性的改良畜种和预防畜病的活动。到1952年,牲畜量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畜疫得到控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