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

第90章


  一场激战,对两军都产生了严重影响。齐军打了胜仗,太高兴了,都痛饮一番,喝得大醉,躺倒了爬不起来。高延宗要整顿队伍,竟毫无办法。
  周军方面,武帝逃回营里,心力俱瘁,想收兵撤走。多数将领本来不愿意继续作战,也都劝他班师,只有宇文忻、宇文宪、王谊几个人不同意。宇文忻说:“昨天城都破了。只因为将士轻敌,受了些挫折。大丈夫要死中求活,败中取胜,何况如今已经形成破竹之势,奈何弃之而去。”周武帝于是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一待天明,便下令吹起号角,集结部队猛攻东门。那齐军的许多将士还在睡梦之中,如何抵敌,不多一会,城池便被打破。高延宗苦战,力尽被擒。武帝对他很客气,叫他不用害怕。唐邕等都投降,只有莫多娄敬显逃往邺城。
  这年除夕,周军以齐王宇文宪为前锋,向邺城进军。其时邺城内部已经乱成一团。大臣斛律孝卿请后主亲自慰劳将士,并且替他写了一篇发言稿,指导他:“要慷慨流梯,以激动人心。”后主出去,站到将士面前,把孝卿教他的话忘记得干干净净,忍不住大笑起来,左右侍从跟着也笑。将士人人愤怒,都说:“他自己还笑得出,我辈急了什么!”谁也不想出力死战。
  后主相信望气术士的话,说应该有变革,决定禅位给皇太子。次年(577年)正月元旦,齐太子高恒即位,年仅八岁,改元承光。后主做了太上皇帝。
  齐后主派尉世辩带一千多骑兵侦察周军行踪。他们出了淦口(在今河北邯郸西南石鼓山,为太行八陉之一),登高岗朝西眺望,见远处有一群乌鸦飞起,他们当是周军旗帜(上文说过,周军的旗都是黑旗),赶紧飞马回去报告,直到邺城城外,谁都不敢往后再看一眼。
  邺城得报,皇室就预备逃走。太皇太后、皇太后等先走;初九,幼主离开邺城。十八日,周军到达城下,次日围城,击败出战的齐军,上皇(后主)离邺出走;同日周军进入邺城,派兵追齐君。齐上皇渡黄河而南,到济州(碻磝,今山东往平西南)。他让幼主禅位给任城王高湝(高欢子),派人把禅文和玺绂送到河北交给高湝。上皇父子和穆、冯两后等再走青州,想逃往陈国。不料高阿那肱在济州降周,骗后主说周军还远,后主因此走得不快,出青州不远,便被追兵擒获。任城王高湝在冀州招兵四万多人,想恢复齐朝,二月,被周齐王宇文宪、杨坚击败,也被擒获。北齐亡,历六帝、二十八年。不久后主和穆提婆就以“谋反”罪被杀,宗族也全部被迫自杀。
  北方统一了。
  北周建德六年是陈宣帝(陈顼)太建九年。太建五年(573年),陈乘北齐衰败,使吴明彻等攻齐,收复淮南。北齐亡后,宣帝又想争徐、兖二州,十月,命吴明彻北伐,围周彭城。陈军利用水道交通线,由淮河通泗水(清水〕。十年正月,周王轨率援军南下,据淮口(泗水入淮之口),用铁锁联结几百只车轮,放到泗水河道里,堵住陈军归路。陈将萧摩诃劝吴明彻乘王轨布置没有完毕的时候,发动进攻。吴明彻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不肯听从。十来天后,王轨布置完毕,水路断绝。萧摩诃再劝吴明彻领全军突围,他率铁骑前后护卫。吴明彻知道,照这个办法,他本人可以脱险,但步兵的损失一定很大。他决定亲自断后(这时他正身患重病),命萧摩诃的骑兵当先突围。结果,萧摩诃冲出了重围,吴明彻和所部三万人在淮口却全军覆没。吴明彻被俘后,不久就在北方病故。陈朝没有达到扩大版图的目的,又受了重大损失。次年,周韦孝宽伐陈,占领淮南全境。南北强弱的对比,较前更甚。北朝统一中国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了。
  然而,统一还得等二十年以上。其原因就完全在北朝内部了。
  周武帝进了邺城。原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便命家人把大门内外扫干净。家人觉得奇怪,问是什么原因。他说:“周朝天子重道尊儒,一定会来见我。”周武帝一向知道熊安生博通《五经》,慕名已久,果然。很快亲自登门拜访。还不让他下拜,坐谈多时,厚加赏赐。原北齐中书李德林素有文名。武帝派人到他家里说:“平齐之利,惟在于尔。朕本来担心尔跟齐王东走,如今知道不曾走,非常高兴,可以赶快来见。”使者引他进邺宫后,武帝派内史宇文昂向他询问齐朝风俗政教、人物善恶,一直谈了三天。武帝回长安,把李德林也带回关中。武帝曾用鲜卑语对群臣说:“我以前只听见李德林的名字,看到他为齐朝做的诏书檄文,在我的心目中,仿佛是天上的仙人。想不到今天为我所用,替我写文书,高兴极了。”
  这不是宇文岂钦佩李德林个人的问题。晋南北朝时,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的声教文明比关中先进。宇文氏以弱御强,为维系追随他们的鲜卑人,否定了魏孝文帝改革旧俗中一些为六镇鲜卑人不满的措施,又穿起胡服,恢复原来姓氏,甚至使汉人大姓也改用鲜卑姓。这种矫枉过正,对统一不利。灭齐统一北方后,其势非恢复汉魏旧制不可(这里复古即是维新),尊重任用熊安生、李德林正是这个趋势的表现。
  建德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死,年仅三十六岁。太子宇文赟即位,他就是周宣帝。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元旦朝会,君臣改穿汉魏衣冠,是这个趋势没有因武帝去世而中断的证明。但宣帝不是一个能够发展这趋势的领袖人物,他连做一个平庸的君主也不合格。这有几个例子。其一,他忌宇文宪有声望,便无故把他杀害:其二,他做太子时,曾屡受父亲训责,故其父死后,他一点也不悲伤,而且骂道:“死得晚了!”王轨以前在武帝面前讲过他的过失,他也把王轨杀死。其三,他不准人有“天”、“高”、“上”、“大”等称,官名上有这些字样的都要改掉。其四,他动辄打人,公卿以下常被鞭打,后妃宫人也受杖背。他出入无常,侍从人员一直处于紧张的待命状态,无法忍受。
  他做了几个月皇帝,不高兴做了,便于大成元年二月传位给太子宇文阐,改元大象。宇文阐就是周静帝。宣帝不称太上皇,另外创立一个名称,叫“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天元皇帝病故,年仅二十二岁。静帝更是只有八岁。朝廷实权落到天元杨皇后(天元有五个皇后,静帝是朱皇后所生)的父亲隋公大丞相杨坚手里。相州总管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先后起兵反杨,都先后被杨坚解决。改朝换代的时机成熟了。十二月十二日,周下诏,改姓的一律复旧,杨坚才从普六茹坚改回叫杨坚,十三日,以杨坚为相国,进爵为隋王。
  次年(581年)二月,又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悲喜剧。杨坚改周为隋,改元开皇元年。杨坚就是隋文帝。至此北周亡,共五帝、二十五年。
  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南北统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评说隋文帝的功过,不属本书范围,不过有几句话不得不说。杨坚平了尉迟迥,就焚毁邺城;灭了陈国,就平荡建康的城邑宫室,这真是作孽! 
 
 
  
五四  金陵王气黯然收
  陈霸先是个有作为的人物,但是他创立的陈朝,却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王朝。陈氏集团的基础太差,周围的环境又太险恶,所以尽管能一时立住脚跟,但江东王气终究难以维持长久。
  陈武帝立国之初,长江北岸是北齐的势力范围;西北有北周和后梁,荆襄全属敌境;而江南内部还有若干不愿与他合作的势力,如缙州(今浙江金华)留异、临川(今江西抚州)周迪、闽州(今福建)陈宝应、湘州(今湖南)王琳等。王琳是一个强劲的对手。陈霸先受禅前,曾以梁敬帝的名义征他入朝,他拒不应命。陈霸先命侯安都、周文育领兵讨伐。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受禅时,两军还没有决战。侯安都得到消息后,叹道:“这么一来,我师出无名,一定要败了!”他料得不错,沌口(今武汉市汉阳东南)一战,陈军大败,侯、周二将和裨将周铁虎、程灵洗都成了俘虏。王琳把军府移驻郢州(今武汉市),所部进占江州。永定二年(558年),王琳立梁元帝的孙子萧庄做皇帝,俨然和陈朝唱起对台戏来。相持到八月中,王琳才接受陈武帝所派说客的劝告,退回郢州。他之所以肯退兵,其实是由于后梁乘虚袭取了长沙、武陵(今湖南常德)等地。被俘的将官,除周铁虎被杀外,侯、周、程三人总算逃还陈军。
  永定三年六月,陈武帝去世,其时距王琳撤兵不过十个月。江陵陷落后,陈武帝原在梁元帝处做“质子”的儿子陈昌和侄儿陈顼即被西魏军带往长安。这时只有另一个侄儿陈蒨(陈顼之兄)成为惟一的皇位继承人,而惟一的旧将侯安都(从前篇已知,陈氏初起时,旧将不过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三人,杜已死,周不久前又为叛将熊昙朗所杀)则成为决策大臣,这个朝廷可谓寡弱之至了。
  王琳知陈武帝已死,立即准备再举进攻。十一月,兵进大雷(今安徽望江)。陈文帝命侯瑱、侯安都等领兵抵御。两军相持到文帝天嘉元年(560年)二月,已达一百多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