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下载的该文件来自TXT图书下载网
欢迎访问:http://www.sjwx.info
《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古典今看第一部分
"历史的孔明"确实是个难得的贤相,这个"英雄",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个"体制内改革者"、"右派的保守主义者",而他的"坚持法统"与"汉贼不两立"立场,正是他这种思想与人格的总结.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心性,决定了他的格局和命运.
自序古典世界里的散兵游勇
我的闯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可以说是出于偶然的机缘.将近两年前,师大中文系的郑明教授打电话到《健康世界》杂志社来,说她为《台北评论》策划一个"从古典文学看中国女性"的专题,希望我能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分析一下《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与文学界殊少来往,将近十年未在外面的报章杂志写过文章,也从未分析过文学作品的我,第一个反应是以"忙"为"遁".当时我的确是在"穷忙",除了《健康世界》的编务外,更忙着由我和妻子一手包办的《心灵》杂志的一切琐事.但拗不过郑教授的热心与盛情,最后还是答应了.
在写了《从精神分析观点看潘金莲的性问题》后,当时任《台北评论》执行主编的林耀德君又来找我,要我"继续写".恭敬不如从命,所以我又在《台北评论》写了两篇:《从梁祝与七世夫妻谈浪漫爱及其他》和《从薛氏父子传奇看伊底帕斯情结在中国》.后来《台北评论》停刊,耀德兄到《台湾春秋》担任文学主编,他又来邀稿,要我"转移阵地",结果我跟着"转进"到《台湾春秋》.随后,耀德兄离开《台湾春秋》,我不知进退,还继续写下去,直到今天,居然已到了能出一本书的地步.
但我的闯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也有机缘以外而近乎命定的成分.在郑教授向我邀稿时,我正处于"四十而大惑"的人生危机中,几经彷徨,作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停掉以介绍西洋心理学、精神医学、脑神经生理学、人类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的《心灵》杂志;一是投靠名门大派,改到各报章杂志上写文章.郑教授和耀德兄成了适时出现的"贵人",虽然我很久以前就想以"西学为用",来理解"中学"这个"体";也很想碰一些古典文学,以博得出身台大中文系之妻子的"赞美",但一直停留在"白日梦"的阶段.若没有他人催逼与发表的园地,我可能到现在还未动笔,或者已改写别的东西.
这些文章在刊载时的专栏名称为"古典今看",但写了一两篇后,就发现我的"看法"跟学院派文人不太一样,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我所探讨的多属"周边文学",譬如《七世夫妻》《薛丁山征西》《肉蒲团》《封神榜》《周成过台湾》《子不语》《笑林广记》等;即使在讨论《红楼梦》时,我的主题依然是林黛玉的"病与死"这个"周边"问题.一是我除了用已被接纳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外,还用了大量的社会生物学、意识进化论、性医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甚至脑神经生理学来解析这些文学作品;事实上,我是以我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来"看"这些古典文学的.
这当然跟我的所学有关,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个人知识经验的局限.我为什么会以"周边"的方法去分析"周边"的文学作品,在相关的篇章里,都已作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个人的一个想法是,中国古典文学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丰富精神遗产,要使现代国民再度亲近它们,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赋予它们以新义,为它们争取更多的读者.笔者误打误撞,觉得自己所写的,在学院派文人眼中也许根本称不上什么"文学评论",但即使属于散兵游勇,既然写了,却是有心要赋予这些文学作品以新义的.
虽然"有心",但显然不够"用心",因为一个月要写一篇,加以诸事烦忙,每篇文章从阅读原书到撰文,只能有一个礼拜的时间,疏拙之处在所难免,这是要请读者原谅及行家高抬贵手的.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1)
文化的孔明与历史的孔明
年前,笔者曾在杂志上看到有人以"孔明心态"这样的一个模拟来臧否政治人物.这个模拟显然是来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孔明"草堂春睡",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才道出"天下三分策",出山驱驰.所谓"孔明心态",指的大概是一个人"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他才勉为其难地出山,以济困解厄"的一种心态.
除了"孔明心态"外,还有很多模拟和谚语也都与孔明有关,譬如"赛诸葛""小诸葛""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等;甚至连"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种政治见解,也是来自孔明.这些模拟与见解的被广泛使用,都说明了孔明不仅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超越历史的象征人物."孔明心态"里的"孔明"、"赛诸葛"里的"诸葛",前后《出师表》里的"臣亮言",代表的其实是汉族文化里的一个人物"原型"(archetype),是此一文化圈内某些共通意向或理念的表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人世的舞台和时间的洪流里,不知浮沉过多少英雄人物,虽然"是非成败转头空",但这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是非成败却积累而成历史.在"几度夕阳红"之后,后世的人只能透过历史记载和小说戏曲去重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
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对历史与人物似乎有一些"共同的主观意念"、某些个既定的结构.它们像"文化的筛孔",特别易于过滤、涵摄符合此一心灵模式的历史枝节和人物特征,然后以想像力填补其不足,"再造"历史与人物.这种"再造"往往是不自觉的,甚至可以说是来自亘古的"召唤",唯有透过此一"再造",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才有显影的机会.
一个"原型性人物"假借自历史,但必然也会脱离历史.当我们想根据历史记载和小说戏曲去辨认孔明的形貌、思想、人格乃至心态时,就会发现事实上有"两个孔明"存在着:一是陈寿《三国志》里的孔明,笔者称之为"塑造历史的孔明";一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笔者称之为"文化塑造的孔明".
时至今日,"塑造历史的孔明"已日渐模糊,但"文化塑造的孔明"却仍然鲜活地活在广大汉民族的心目中.这不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流通量大于《三国志》,更是因为《三国演义》里的孔明,较契合汉民族的心灵.
《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再造",它笔下的孔明,真实性只有三分,虚构性反倒占了七分.历来有不少人比较《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爬梳出其中两个孔明的异同,但却少有人指出这种异同代表什么意义.本文不想重蹈前人旧辙,而拟兵分二路:一路从《三国演义》来探讨"文化的孔明",及其所代表之"原型"的象征意义,这主要是想呈现文化与历史的纠葛,汉族心灵的曲折及特色.另一路则从《三国志》等史实来剖析"历史的孔明",特别是他的人格形态与政治理念,以今论古,看看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主公"与"军师"的文化型构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主要代表了汉族文化里的两种人物原型:一是"军师",一是"高人"."赛诸葛"是足智多谋的"军师"象征,而"孔明心态"其实也就是一种"高人心态".在历史上,"军师"与"高人"常是二合为一的,虽然"高人"不一定是"军师",但"军师"一定是"高人".
在中国历代的开国演义小说里,都有"军师"此一原型性人物,兴周的姜子牙、创汉的张良、开唐的徐茂公、佐明的刘伯温等,可以说都是这种原型人物的周期性再现.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时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孔明正是这样的一个"军师".在演义小说里,当天下大乱时,一定会有"主公"与"军师"的"最佳拍档"出现,而这个"最佳拍档"通常有着如下的结构:
"主公"是行王道的,他正心诚意、吊民伐罪,有着儒家的色彩;而"军师"是行天道的,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着道家的色彩.我们可以利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由具体而抽象,列出如下的二元对比:
刘备∶孔明
主公∶军师
儒家∶道家
王道∶天道
常∶变
阳∶阴
在汉族的文化理念里,儒家是"阳"、是"正"(正位)、是"常"(常规的能力),而道家则是"阴"、是"副"(副位)、是"变"(变化、超常的能力).虽然这是一种"二元思想",但"阳"与"阴"却不是对立,反而是互补的.在抽象的层面上,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补偿";而在实质的层面上,"军师"则是"主公"的"辅佐",刘备和孔明的关系是"如鱼得水".这种形式的结合反映了汉族文化里的一个核心观念,"阴阳相济",深入人心的"阴阳相济"观,亦重现在"王天下"此一历史伟业中.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正符合这种文化架构里的"军师"原型,我们甚至可以说,罗贯中是听从汉民族集体潜意识心灵的召唤,根据既有的文化理念去"塑造"孔明的.而历来众演义小说的作者诸君,也都无视于历史事实,硬把姜尚、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编派成"同路人".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2)
本质先于存在的军师形貌
罗贯中有意把孔明描绘成一个具有道家思想和言行举止的"军师":
在第三十七回,刘备和关羽、张飞访孔明不遇,但见草堂中门上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第三次往访,"草堂春睡足"的孔明总算出来相见,"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的"借东风"故事里,孔明向周瑜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于是周瑜派人在南屏山建一七星坛,孔明于"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焚书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
在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里,司马懿兵临西城,孔明大开城门,由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左童手捧宝剑,右童手执尘尾",计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在平剧及其他地方戏里,孔明都是穿八卦道袍的,更是十足的"道家仙长"扮相.儒家是"常",道家是"变",作为"主公"的刘备只有常规的能力,而身为"军师"的孔明则必须有超常规的能力,除了足智多谋外,还要有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里,孔明的神机妙算多得不胜枚举,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功业"主要是来自这种神机妙算.第四十六回的"借箭"、四十九回的"借东风"、五十五回的"锦囊妙计"、八十四回的"八阵图"等均属之.
在"借箭"故事里,孔明向鲁肃透露:"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意思似乎在说,孔明的神机妙算有一部分是来自他渊博的知识.但当刘备赴东吴成亲时,孔明给随行的赵云三个锦囊,要他在三个特定时刻拆开来看,"内有神出鬼没之计",自能逢凶化吉;以及在入川时,孔明事先在鱼腹浦以石块布下"八阵图",后来刘备伐吴兵败,吴将陆逊乘胜追击,大军竟受阻于此一八阵图,而化解了蜀汉的危机:这些神机妙算却都是"超乎知识"的,他这种能力让刘备赞赏"先生神算,世所罕及",也让周瑜、司马懿叹息:"吾不如孔明."
孔明最惊人的神机妙算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他所定下的"天下三分策",以后历史的发展几乎完全照他的分析进行,丝毫不爽.这种功力绝非时下的"趋势报告"所可比拟,它们代表的是一个层次完全不同的"天机参透".
《三国演义》里的这些精彩描述,当然都是正史里所没有的.在正史里,刘备虽三顾茅庐,对孔明甚为礼遇,但初始并未重用,在赤壁战后,才"以亮为军师中郎将",而所谓"军师中郎将"并不等于"军师",它的职责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要等到刘备平定益州后,才以孔明为"军师将军",这时距离"三顾茅庐"已经七年.但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却在初识孔明后没几个月,就将大军交给他指挥,而有《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火烧新野》等情节.
这固然是在"神化"孔明,但却也反映了汉族文化中"本质先于存在"的思维倾向.孔明的足智多谋与神机妙算是他的一种"本质"(军师的本质),是不必经由磨炼与考验就具备的,任何外在的考验都只是在彰显他这种本质的存在.从某个角度来看,二十七岁时的孔明固然已与五十四岁时的孔明一样高明与睿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表示在这漫长的二十多年间,孔明并未有他个人的"成长".
这种思维倾向很容易造成一个文化的停滞与闭塞.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高人心态"
当孔明被塑造成一个具有道家思想而又能参透天机的人物时,自然就给人仙风道骨、看破红尘、潇洒自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观感.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成为"军师"之前,必然已是个"高人",孔明的"草堂春睡"与姜太公的"渭水垂钓"异曲同工,都是在凸显"高人"淡泊而又潇洒的人格面.我们看《封神榜》里"文王渭水访贤臣"一节,发现它与《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三顾茅庐",在结构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当然,这可能是来自作者间的"互相抄袭",但也可能是出于一种古老仪式的回响."主公"屈尊降贵去求访要辅佐他的"军师",而且受到一些刁难,事实上就跟另一件"阴阳相济"的大事――结婚一样,在传统的结婚礼俗里,新郎是"阳"、是"正",新娘是"阴"、是"副","一家之长"要得到他的"贤内助",也是要"屈尊降贵"地登门迎娶,并在过程中受到一些小小的刁难.这种模式似乎是来自一种幽微的心理需求.
刘备确实曾对孔明"三顾茅庐",孔明在《出师表》里自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但"三顾"似乎是次数多了一点,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二访孔明未遇,第三次前往时,"斋戒三日,熏沐更衣",到了庄门内,孔明"昼寝未醒",刘备拱立阶下一两个时辰,孔明方醒,始整衣冠出迎.这种文学描述固然是在夸大刘备的"诚"与孔明的"高",但也产生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孔明心态"的问题.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3)
本节先分析"文化孔明的心态".我们说"孔明心态"是指"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他才勉为其难地出山,以济困解厄"的一种心态,这是文化上的定义,这种心态其实是国人非常熟悉的,还有一种与此类似的,我们可称之为"终南山心态",那是指唐朝名士喜欢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又不时放出风声,以方便"求才若渴"的有司登门拜访,然后"恭敬不如从命"地入朝为官的一种作风.此一"以退为进,忸怩作态"的行为模式,是汉族文化的独特产物,"孔明心态"难免也有这种文化成分,但它却比"终南山心态"要来得复杂而高明,"终南山心态"是"假高人心态",而"孔明心态"则是"真高人心态".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既是一个足智多谋、能洞悉过去未来的一位"高人",那么他必然也"知道"辅佐刘备创建蜀汉乃是"应天承命",是他"宿命中的事业",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已在他的神机妙算中;而他的"草堂春睡",其实只是不欲"泄露天机"的表面文章.罗贯中虽没有这样描述,但却容易让人产生这种联想.一个能事先就提供"锦囊妙计"、摆好"八阵图"的"高人",怎么会"不知道"刘备会对他"三顾茅庐"呢?
小说推荐
- 反面诸葛亮 诸葛亮必败
- 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作者:剑歌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诸葛亮必败》编辑推荐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5章
- 潘金莲之花样年华
- “九百五十年前一轮弯弯的圆月近得就像贴在窗棂上。清冷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户纸,照在潘金莲十八的心上。花样的年华惨白地开在月光里“一个多悉善感,柔情似水的丫鬟;一个满不在乎,风流浪荡的少爷;一段清如莲香,似有似无的爱情,交织一个对建大家庭的没落。全新诠释潘金莲之花样年华,不能确定的幸福,无法抗拒的诱惑,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第一节 血,滴答、滴答而下。在黄泉上,凝成一条血路 此处是永恒的黑夜,有山、有树、有人,深深浅浅、影影绰绰的黑色,像几千年前一幅丹青,丹青的一角,明明地有一列朱文的压边章,企图把女人不堪的故事,私下了结,任由辗转流传 很多很多大小不同的脚,匆促赶着路。一直向前,一直向前 赶着投胎去的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1章
- 潘金莲、西门庆--致命的狂欢
- 致命的狂欢作者:石钟扬 全书通过“品读潘金莲与西门庆,来论说《金瓶梅,诚如石钟扬在导言中坦言:我主张切实从文本实际出发去解读《金瓶梅》的两大主人公,平心而论,既不溢美,也不贬低“万恶淫为首,历来把潘金莲作为“天下第一淫妇”来审判,接着此起彼伏的骂评立即简单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入情入理的文学审美了《致命的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一代皇后潘金莲
- 一段动荡屈辱的年代,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一位书画双绝的皇帝,一名千娇百媚的歌姬一群粗豪放荡的反贼,一封招安纳降的诏书千丝万缕都指向一个背负了千年骂名的女子是随波逐流,还是自我抉择命运?纤纤素手要将大宋王朝翻天覆地换新颜 作者:所写的《一代皇后潘金莲》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2章
- 潘金莲歪传
- 《潘金莲歪传》完结作者:辛子此时的潘金莲,只想到一死了之,这样才能一了百了。他原来相信宋徽宗对她说的那么多的求爱的话都是真的,从此宋徽宗只爱她一个。想不到她刚回清河几天,皇帝便旧病复发,又寻新欢了。由此,潘金莲被打入冷宫,宋徽宗不断让地方官员在各处为他寻找美女,供他淫乐。潘金莲孤身一人终老。第一章话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34章
- 潘金莲
- 《潘金莲》作者:半人乐乐潘金莲和西门庆:他们在前生是夫妻,此生却似仇敌;武大郎:文武双全,不像《水浒》中写的那样丑陋不堪,面对爱时却少了点魄力;武松:铁铮铮男子汉大丈夫,却冷血无情;赵桓:一个有心治国,却回天乏力的天之骄子;潘续:潘金莲的弟弟,纯真,果敢,却恋战沙场,生死朝夕 作者:所写的《潘金莲》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73章
- 大宋:我,武大郎,开局拒绝潘金莲
- 武植穿越水浒世界,觉醒神级拒绝系统 拒绝就变强 叮 恭喜宿主拒绝娶潘金莲,奖励【神级炊饼制作技术【无敌喵喵拳【力能扛鼎 叮 恭喜宿主拒绝罗天人的招揽,奖励【禁天诀 叮 恭喜宿主拒绝青面兽杨志当小弟,奖励【玉环步,鸳鸯腿 不知不觉,武大郎就从一个纯24K穷屌丝进化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富比,身边还聚集了一群
- 穿越架空正版唐大宗连载中
- 最新章:第71章 胳膊肘往外拐,诡计被识破
- 诸葛亮大传
-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湖北古隆中,奉节白帝城,成都武侯祠,岐山五丈原,勉县定军山-诸多历史遗迹以自己的存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诸葛亮一生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的大名传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本书,将带你走近走下神坛的,真实的诸葛孔明 作者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