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寇

第197章


只要石达开脑子没发热,他就不会参和到逐鹿的竞争中来。一年之后的楚军,绝不是石达开所部所能得罪的势力。
至于杨秀清那三四万人马,现在还窝在大别山中称大王,到时候还不知道会不会在多方围剿困窘之下散伙呢。
一年的时间,周晓峰给自己订下的目标,就是建立起正规的陆海军,一支近现代化军队。
铁甲舰加重型后装线膛炮,这是现时代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极限了。至于电气化、智能化,那是好高骛远,还是省省吧。
“只有脑子没发热,条件又具备,大*进也不是空想嘛。”
那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无视规律蛮干的大*进纯粹就是发疯,拔苗助长式的瞎搞周晓峰是不屑为之的。
领先一百多年的弹仓式步枪,只是失去了电源而闲置的两具舰载米尼岗、完好的双管机枪和十多把重狙。等到以此为原型仿制出成品,到那时候,楚军各部的装备将领先于时代,而多出来上百年的军事的常识,也将为排队枪毙式的作战方式画下句号。
这是他敢于冒险的底气所在。
说白了,周晓峰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手里的东西复制出来,哪怕是性能稍稍低那么一点,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早就打捞出来存放在了王宫密室中药品,急救包,喷雾器,油锯,野营帐篷,蓝色小药丸,避孕套,手表,打火机...以及那艘焕然一新的快船,每一件都可以造就一个产业,只是技术上需要研究的时间长短不一罢了。
发展工业,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了,否则等明年大战一起,可就有些子来不及了,重工业周期长,弄些轻型装备出来也不错。
“这次就给俾斯麦一个惊喜吧,先种下个人情,以后,他可得加倍还回来。”
这几天一直在制定扩军计划,也没顾得上招呼两个普鲁士人,就是哈里斯这位洋马仔,周晓峰也就邀他喝了杯茶就打发他去了美国。
“永福,你去问问胡以晃、龚先生和克虏伯他们,看采购单商议好了没有,如果有了结果,就让他们一起过来,顺便通知普鲁士客人们一起到会客室。”
.....
收用一个名人来做跟班,心里确实有一种恶趣味得到满足的快慰。
看着刘永福随传随到跑前跑后的,周晓峰就感觉这个时代没白来,加上还有左宗棠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还有太平军投顺的韦昌辉以及李秀成、陈玉成等小将,名将级别以及准名将级别的将领达二十余位。
此外还有广东十虎诸弟子中如铁桥三、苏黑虎等辈也随着眼界开阔快历练出来了,麾下堪称帅才、将才的部将将越来越多,就是现在,所部军事人才就比满清和太平军加起来还有多。
人才济济,还多是名人,很能给人带来一种非同一般的成就感。
现在是不会再出现一个湘军与周晓峰争夺人脉了,那位曾侍郎这会应该都到了地中海。
被迫出国考察,曾国藩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前些时日因为守制二品大员失踪一案,让湖南各地官员很是紧张了一阵子,生怕自己也被长毛绑票。长沙知府仓景恬更是压力山大,被钦差大臣赛尚阿和巡抚张亮基催逼得紧,差点就引咎辞职了,最后好像是他那独女好像叫苍什么空的夜访钦差行辕,此事竟然不了了之了。
曾家兄弟领军在外,也没法脱身查找,好在当初湘军俘虏的太平军甚多,女军中也有线报,通过周晓峰的军情网,递出来的消息是曾老大被太平军苏三娘所部掳去,现下已经转移到了江西。
之所以把他绑去,原因竟然是女军中缺读书人,这位老兄当时在茅舍中读书声调太激昂了些,如是便被过路的女军战士给强行征召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曾家也无可如何,只能慢慢想办法解救了。
说起来,这还是周晓峰手软,不愿意以未曾发生的罪行而对成为湘军主帅之后杀了个人头滚滚博得‘曾剃头’之名闻名后世的潜在竞争对手予以人道毁灭。
好歹,亲不亲,家乡人嘛,老曾的学问还是不错的,虽然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能中进士的大多算得上人才。十余年间跻身二品大员之列,更称得上出类拔萃,至少在当官一途,可谓大家。
以后‘调教’好了不说去领兵打仗,当个学院山长还是称职的,周晓峰准备在贤童镇也建立一所大学堂,培养家乡子弟。等一年之后曾氏回国,身兼中西之学,加上他的声望,当个校长恰恰好。
现在曾氏被拐带出洋,左宗棠成了征北大将军,江忠源自投麾下,胡林翼很快就会被套上黑锅,李二先生道行还浅,湘军、楚勇和淮军这晚清三大派系已经被拆了个七零八落。
而原本势头真猛的太平军被赶到了长江以北,洪杨所部龟缩于大别山中,石达开一心想往西北建立基业以求出路。
环视国内,将来能够与自己掰掰手腕的人物好像也就剩下一个僧格林沁了,这位科尔沁亲王统率近万蒙古骑兵,在地势平坦的北方堪称劲敌。
不过僧王勇则勇矣,却是个喜欢直来直去打硬仗的猛将,要是有个几十挺机枪,辅之以壕沟与铁丝网,他的骑兵部队也就是比较显眼的目标罢了。
要是来不及仿造机枪,先把弹匣式步枪给搞出来,近时期内,还是购买欧洲的现成装备好了,有了足够的武器,心里才有底。
这样说虽然有些缺乏自信,有人说靠枪壮胆的人是懦夫,可对整体士气还要靠粮饷支撑的军队来说,没有枪只怕还不一定能干得过太平军那些被洗脑的教徒。
短时期内,还是让满清和太平军一争短长吧,等双方精疲力尽,正好坐收渔人之利。
“好像忘了提醒那位石帅锅,西北那帮一心准备建立纯粹穆斯林国家,想让真主的光芒照耀万方的老回回们,正是他天然的盟友,真主与上帝的子民们联合起来才能够抵挡住绿营、八旗及团丁上百万大军的进攻。”
.....
    正文 第二百二十六章 巨额订单 下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3-4-29 9:14:58 本章字数:2989
在周晓峰遐想之时,身负使命的刘永福却是脚步匆匆,去迎宾馆寻找客人。
虽然干的是跑腿的活,刘永福却相当自豪,有谁能像他那样受到大少爷,楚王殿下如此信重?别人想给主人跑腿都没这个资格呢。
周诺?那位老兄到现在说汉话都有些磕磕巴巴的,听是能听懂,可叫人听着有些别扭。
铁桥三?这厮打架是把好手,可要说机灵,骑马都赶不上自个,一介武夫,也就是干个保镖。
作为周晓峰的金牌小厮,刘永福非常满足了,他现在是五品的营千总,眼看着还要往上升,才十八岁,就寻了一门亲事,女方虽然是小门小户人家吧,可人长得标致,百里挑一的湘妹子。
要不是当初跟了少爷,他一个跑堂伙计能有今天?
“哟,小刘哥,这是替殿下办差?”
迎宾馆归鸿胪寺管,主事的是负责典客的少卿,大小也是从五品,但是在刘永福这位小后生面前,这位少卿大人却是格外的亲热。
“老尤,那俩洋鬼子在不?殿下传召。”
“啊呀,那可耽误不得,这两人这几天经常四处参观,我这就带你去找人,今天应该是往码头那边去了。”
俾斯麦和赫尔曼这些天也没有走,这会正在两位鸿胪寺译官的陪同下四处闲逛呢。
之所以留下来,一来是事还没办完,具体的协商还没有结果,前些天派了人到新加坡发电报向国内汇报,还要等国王的决定。二来嘛,听闻周晓峰即将为人父,他们准备凑凑热闹,远来是客,周晓峰给予高规格的接待,恭贺新喜,也是应有的礼数。
利用这段时间,他们正好考察一下这里的情况,以评估合作伙伴真实的实力与潜力如何。
“这座城市的居民,生活很富足啊!”
“难得的是,这里的人身上都带有一种令人振奋的情绪。”
走在大街上,只见店铺生意兴隆,货品琳琅满目,行人衣着鲜亮,神态安详,丝毫没有料想中的东方人那种贫穷与饥馑之色。街上和气的巡检,穿街而行的马车,热情招呼的店铺伙计,提着大包小包满意而去的客人,快步如飞的搬运工,不时传来的读书声,还有远处海湾中如林如墙的船帆.....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城市。
“如果不是肤色不同,我会以为来到了普鲁士。”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经营,巴拉望岛上的变化确实称得上日新月异,砖石建起的新式民居,敞亮的学堂,衣食饱暖后顾无忧的生活,这一切改变都让巴拉望岛的居民感觉到不可思议而又格外满意。
无论是华人还是土人,现在都已经把周晓峰当成了带给他们富足生活的救星一般。
如果不是国王殿下,华人和土人可能还在为有限的猎场渔场打死打活,更不可能享受到来自南洋各地的粮食与各类特产。凡是岛上居民,只要不是好吃懒做,基本上都可以生活的不错,要是家里有人当兵,就是每天割上斤把肉,打上一筒小酒,日子过着滋润也不愁会寅吃卯粮月底挨饿。
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是啥子普通百姓大多不懂,自家的好日子却是实实在在的。
家里头往日只能摸鱼掏鸟窝的孩子们现在都有机会上学,大人能做工挣钱,吃得饱饭,有鱼有肉,还有余钱,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一个正经劳力做工一个月能挣一两石米,自己吃饱还能养活一家子人,加上孩子免费上学,免费午餐,家属打打零工,赶海捞点海鲜,在岛上过日子一点也不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