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哭泣

第55章


向宋帝国索取黄金五百万两,银币五千万两,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的财物;并割让太行山以东七州和中山(河北定县)、太原、河间三镇后才撤军北去。六个月后,金帝国对宋帝国作第二次总攻,奉命阻击的宋帝国三十万国防军望风逃窜。金军一路势于破竹,才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华北近三十万公里的土地全部占领,并再度包围开封。这次宋帝国没有上次那么幸运,金军很快就攻克了这座设防坚固的城市。宋帝国皇帝赵桓,太上皇赵佶,和赵姓全体皇族三千余人,包括附马和宦官,被一队牛车运往三千公里外,朔风怒吼的东北五国城(吉林依兰),在四面透风的破草屋里啼饥号寒。 
黄河以北的中国自此并入金帝国的版图;宋帝国的残余势力则在淮河以南建立了苟安政府。黄淮之间的地带在两国之间几次易手后,最终也归于金帝国。 
南宋政府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和十三世纪初先后进行了两次北伐,试图收复失地,可每次都以军事上的惨败而告终。 
金帝国最后亡命于新兴的蒙古帝国手中。 
三、与蒙古帝国的战争 
十三世纪初,金帝国的藩属蒙古民族在他们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一二一一年,铁木真开始对金帝国用兵,很快把燕京以北的金帝国疆土全部征服,并于一二一五年攻陷了帝国的首都燕京。在给了金帝国致命一击后,铁木真放下这个衔在口中的猎物,和他的英雄儿子们统领大军西征,相继征服花刺子模(今天的哈萨克斯坦)、西夏帝国、波兰、俄罗斯、波斯(今天的伊朗、阿富汗)和美索不达美亚的辽阔领土,前峰直达中欧的匈牙利平原。建立起东西横跨一万公里,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第一次西征回军后,蒙古兵团继续对残余的金帝国用兵。历史开始重演,宋帝国和蒙古帝国结成军事同盟,金帝国在两国的夹攻下土崩瓦解。金帝国覆灭后,蒙古帝国开始对旧日的军事盟友南宋用兵,就如一百年前金帝国对北宋用兵一样。中国再度吞下同样的苦果,历史对某些人永远也起不到教育作用。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半个世纪,起初蒙古把主要力量用于第二、三次西征,只用少数兵力对宋帝国边境作无休止的攻击,促使宋帝国疲于奔命。在吞下所有的西方猎物后,蒙古兵团对宋帝国发起总攻,于一二七三年攻克了宋帝国的军事重镇襄阳,然后顺江东下,在安庆聚歼了宋帝国的主力部队,宋帝国海陆联军总司令范文虎率领残余部队投降。宋帝国的首都杭州在血腥中陷落。 
这里有必要把两国的军事力量作一下对比。蒙古民族只有一百万人,既使全民皆兵也只能提供十二万五千战斗兵员。在攻击宋帝国之前,蒙古至少得把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用于防守东西长达一万公里的漫长战线,用于宋帝国的兵力不可能超过五万人。宋帝国的国防军则超过一百万人,力量相差如引悬殊,弱小的一方居然取得了全胜,如此强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曾经强悍无比的大汉民族真的虚弱了,虚弱得让人难以置信。 
四、和满洲民族的战争。 
满族的祖先就是曾经征服了半个中国的女真民族。金帝国覆亡时,进入中国境内的女真人大部被歼灭,只有遗留在故土上的若干部落仍然存在,成为十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崛起的满洲民族的前身。 
满洲民族在建国之前臣属于由汉人建立的明帝国。明政府对满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挑动满人不断地内斗,使之不能团结成一股威胁明帝国的力量。十七世纪初,满洲民族的一支建州女真(另两支是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努尔哈赤,他跟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开国大汗铁木真的遭遇几乎完全相同。他从父亲那里只继承了十三副盔甲和叛变逃亡的数十名部众,但先天贫血并不能阻止他走上英雄之路,他不久就成为一个受部众爱戴的军事统帅的政治领袖,完成了女真各部落的统一。纪元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羽毛丰满,对外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汗国,以继承覆亡于十三世纪他祖先们的金帝国大业。 
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兵辽东,对明帝国发动一连串军事攻击。明帝国在山海关以外的土地相继落入后金汗国之手。 
崇祯皇帝登基后,启用年轻有为的军事天才袁宗焕为辽东军区司令官。袁宗焕是满洲兵团的克星,在宁远让战无不胜的满洲铁骑第一次品尝了失败的滋味,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在此役重伤身死。令人痛心扼腕的是:一六二九年,愚不可及的明政府中了满洲人的反间计,把袁宗焕绑赴刑场千刀万剐,不明真相的愤怒百姓争着把他的肉分吃了。明帝国的长城自此垮塌了,满洲兵团进入中国的大门敞开了。 
一六三六年,后金汗国改称清帝国。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兵团攻克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自以为聪明绝顶的崇祯皇帝去煤山上了吊。铁匠出身的农民大将刘宗敏,用暴力抢夺镇守山海关防御清帝国的司令官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和昔日的宿敌清帝国结成军事同盟,邀请满洲兵团入关向农民军复仇。清帝国摄政王多尔衮大喜过望,当即抓住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亲自统率满洲兵团进入中国本土,把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击溃,接着又把明帝国的残余武装力量击溃,把整个中国并入清帝国的版图。 
到此为止,满洲民族对大汉民族的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大汉民族又一次站到了失败的一边。 
满洲民族只有两百多万人,只能提供二十多万战斗兵员。当时的汉民族则有一亿人,可出动的正规和后备武装力量不下千万人。可汉民族却战败了,败得实在有点不够体面。 
五、和西洋各国的战争。 
(一)、鸦片战争。 
兵力对比:英军两千五百人;中国四亿人,能出动的战斗兵员?。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割让香港,赔偿白银两千一百万两。 
(二)、英法联军之战。 
兵力对比:英法联军:一万六千人;中国三亿五千万人(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把中国人打死了一个亿),能出动的战斗兵员?。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首都沦陷。割让九龙半岛;赔偿白银一千六百万两。 
(三)、中法战争。 
兵力对比:不详。 
战争结果:中国单方面宣布胜利。法国内阁倒台;法国占领中国的藩属国越南;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四)、甲午中日战争。 
力量对比:中国:四亿人,面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日本:四千万人,面积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中国海军排世界第七位;日本海军排位十二。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藩属国朝鲜;赔偿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其中三千万两赎辽费)。 
六、对外挫败的原因。 
(一)赵匡胤的军事改革极大地伤害了军队的战斗力。 
赵匡胤是靠忠于他的军队和将领发动军事政变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其他军事将领有朝一日依样画葫芦地仿效他发动兵变,便着手对帝国的武装力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1、为了防止边将拥兵自重,帝国的精锐部队--"禁军"全部集中在首都开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的"厢军"多是老弱残兵。当边疆发生战事时,临时调动一支禁军远赴一千公里外的边疆作战。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军全靠步行。等到士兵急行军(且多半是在负重的情况下)一千多公里赶赴战场时,宝贵的时间浪费了,敌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我方则因长途行军后疲惫不堪而失去战斗力。 
2、为了防止士兵效忠于他们的军事统帅和将领,统帅和将领都是临时委派,统帅和将令不熟悉,将领和士兵也不熟悉。战争结束时,统帅把兵权交出,将领调往别的单位。在这样的指挥机构下,再多的部队也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受到极大伤害。 
3、为了防止胆大的武将心血来潮时屁股发痒,军队的统帅由文官甚至由宦官担任(如童贯曾担任河湟军区总司令官)。文官担任统帅在现代化军队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因为现代化战争需国拥有专门知识和大局观念;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靠的是勇气和斗志,文官恰恰缺少这两样品质,在血雨纷飞的战场吓得不知所措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中国的文官知识面极为狭窄,除了儒家经典外什么也不懂(因为宋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只考儒家经典),就更不用说懂战争了,因此文官队伍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什么军事专家。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的国民,也可能会说文官比武官更会打杖。其实那只是小说上的描写,文官在战争中的作用被大大夸张了。文官在后方出谋划策往往表现得很有见识,可统领军队亲临战场则是另外一回事,三国时期蜀汉帝国的谋臣马谡失街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蒙古帝国几乎没有什么文人,可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宋帝国的军事体制被后世的汉人王朝忠实地继承下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因此一直得不到提高。 
(二)、绝对极权专制体制防碍了军队的临阵变通。 
朱元璋得天下后,从中央到地方推行一套绝对极权专制体制,把行政权和军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帝国的文臣武将只能秉承他的意志办事,没有任何决策权。表现在战场上就是军事统帅必须事事向皇帝请示,小到战斗队形大到战略战术,都得请示皇帝并得到批示后才能执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