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哭泣

第59章


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人盼望到了长久的和平,但却爆发了中国史上最荒谬的一页--"文化大革命"。 
(二)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期,大不列颠王国和中华帝国同时遇上了两个强有力的竟争对手--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新兴的工业强国不满意自己狭小的生存空间和低下的国际地位,向东西两大帝国下达了挑战书,赤裸裸地提出要重新分割世界领土,和中英两国平等分享阳光下的地盘。对于主动找上门的敌人,东道主根本没有逃避的余地,中国和英国被迫应战。 
  一八九四年,中日两国在黄海海面爆发第一次海战,号称世界第七大海军强国的中华帝国竟被屈居第十二位的日本海军击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洋水师舰坚炮利,日本军舰根本无法与之相抗,但日本海军的英勇则弥补了这一不足。相比之下,清帝国海军则丑态百出,在帝国腐败的人事体制下,操纵现代化舰船的全是一些不学无术只知吃喝嫖赌不知责任义务为何物的人类渣滓。尽管有邓世昌等极少数精英人物表现出众,可一个好苹果改变不了一框烂苹果的性质。当北洋水师身陷重围,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来远号和威远号两舰舰长照常上岸嫖妓不误,结果两舰在当晚遭日本海军发动的鱼雷艇袭击沉入海底。在海战的最后时刻,驻扎在刘公岛的北洋水师竟出现集体投降的丑剧。尚有点人性和骨气的海军司令丁汝昌在坚持投降的各舰长的威逼下服毒自杀。 
  北洋水师覆没后,日本海军陆战队闯进了旅顺,杀害了这个城市所有的中国人,老人、妇女、儿童无一幸免(只留下三十六人掩埋尸体)。 
  二十年后,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和德国进行了一场维护和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战争,不间断地打了四年。早期德国的军事力量明显地超过英国,但英国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九三七年,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月十三日,淞沪会战开始。十一月五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杭州湾登陆,兵分六路长驱直入,目标直指中国首都南京。日军十二月九日兵临南京城下,十二月十二日攻陷城西南之中华门。曾发誓要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城防司令唐生智于十二日下午五时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南京,守军由下关渡江北上与正面突围南下。不堪回首的"下关争渡"拉开了序幕。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经过充分准备的法西斯德国再度与英国在战场上兵戌相见,出动五十六个师兵分三路入侵英国的军事盟国波兰,英国被迫应战,出动远征军越过英吉利海峡进入它的最大盟国法兰西抗击德军。德国的"闪电战"在早期是没有对手的,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兰、丹麦、挪威相继成了德国的一个部分,英国在战场上处处被动。德军在东北两路得手后,于一九四0年五月十日出动一百二十六个师和十个坦克师的机械化部队越过德法边界,对驻守在法国的英法联军发起总攻。德军坦克穿过英法联军防卫上的缺口--阿登森林,横扫"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越过法国北部平原,一路上势于破竹。由于法军防线的崩溃,英军的侧翼暴露在德军机械化部队的直接威胁之下,英军只好收缩战线,一路向海边撤去,一直撤到海岸边最后的狭长阵地--敦克尔刻。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把四十万英法联军(其中英军三十四万人)三面包围起来,只剩下英吉利海峡一面的缺口,但这个缺口面对的是大西洋的滔天巨浪...... 
  敦克尔刻是一个地势低平且无险可守的滨海平原,在数量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德军机械化师的围攻下绝对坚持不了几天,三十四万英国远征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当时英国的军队都去了法国前线,本土几乎没有任何正规军担任守卫。如果英国远征军在敦克尔刻遭围歼,英国本土就成了不设防的土地,德军会长驱直入...... 
  摆在英国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来。 
  举世闻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就这样揭开了它壮观的一幕。 
(三) 
  下面我们把注意力转到六十年前,把历史的聚光镜对准"下关争渡"和"敦刻尔克大撤退"两大历史画卷。 
  刘凤舞在他的大作《民国春秋》中对"下关争渡"有极为沉痛的描述: 
  "唐生智即于12日夜晚召集各部队长官开会,下令一部渡江,大部向城郊各处突围。各军长师长立刻四奔而去,所到之处,大声叫撤。部队立刻大乱,军心一下收不住。唐生智率长官部少数人员在第36师掩护下渡江而去。他下达的突围命令,只有66、83两军遵照执行,当夜分由紫金山北麓和牺霞山附近突围成功。其他各部都不顾命令,涌向江边。挹江门内挤满部队,争先抢过城门,互不相让,秩序顿形混乱。而丢弃的车辆、驮马,使通路更为狭窄。负责把守挹江门的第36师一个团因阻止敌兵通过,与之发生冲突,一时枪声四起。 
  随着败兵蜂涌而至,下关也陷入混乱之中。下关至浦口之间,一次可渡七八百人的两艘大的轮渡,已撤往汉口,仅剩数艘小火轮及200多条帆船。船少人多,秩序十分混乱,于是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队以枪击毁没者有之,装载过重沉没者亦有之。下关一带到处是退下来的军队,抢着要过江逃难,自相残踏与残杀,长江里漂满了抗战队伍的尸首,伤兵无人过问,景况甚为悲惨......" 
  军事撤退陷入如此巨大的混乱之中,城防司令唐生智难辞其咎,这个发誓要与南京共存亡的投机军阀,在关键时刻跑得比谁都快,把当初在国人面前的"慷慨陈辞"远远地抛在脑后。他是乘坐舒适的小轿车前往下关码头的,过江时还忘不了把他的"坐骑"也带上,把本来应该载乘士兵的位置让给了小轿车。象唐生智这种"男言女行"的投机政客在国民政府内实在是太多了,难怪他们最后被中国人赶向了小岛台湾,如果他们今天还是这幅德性,台湾也不配长久居住下去。除了唐生智这样的官僚政客外,普通中国人在危难之际不顾大局只顾自己的狭隘自私品格也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但我们不能过多地责难这些普通中国人,连三军主帅都是那副德性,又怎能强求士兵平民有更高的境界呢? 
  十二日入夜之后,南京城内火光冲天、浓烟密布,这时候已经流言四起,南京就已经出现撤退前人心涣散 的乱象。此时唐生智的意志已经动摇,并没有监督设备的破坏与管制部队的撤退,就慌忙逃往下关渡江。 守卫南京的部队在主帅提前失去联系的状况下,只有各自为政,有些部队还不知道已经下令撤退,有些部队则出现溃散的情况,这是撤退时最大的禁忌,没有统一、完整的计划与步骤,会造成部队退却的全面失控。因此除了六六军(军长叶肇)仍在保持掌控下,突围而走之外,大部分的守军与逃难的人民,开始大量盲目地涌向下关。但是先前大部分的渡江船只已被集中管理,唐生智"忘了"解除这道命令,而且在对岸的中国守军,还奉命对于渡江的船只"格杀勿论",唐生智撤退时又没有下令解禁。因此江边涌到了太多撤退的部队,渡江的船只当然严重不足,造成现场是一团混乱,在日军的追击炸射之下,中国部队自相践踏而死伤狼藉。 
  "下关争渡"的明天,日军进入了中国的首都南京,屠杀了三十七万中国平民,八万纯真无邪的中国妇女被日本兽兵强暴蹂躏。每逢想到这悲愤耻辱的一幕,我就心痛如绞:作为一个男人,不能保护他的妻女姐妹免受强暴和凌辱,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悲哀。 
  一个男人宁可自己死亡一百次,也不能让他的妻女姐妹被人强暴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国战时内阁把计划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称为"发电机计划"。 
  执行"发电机计划"的起始时间是一九四0年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六时五十七分。 
  执行"发电机计划"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一、没有足够的船只。英国虽然掌握了海上霸权,但英国海上力量在战争早期遭到了德国潜艇的先发制人袭击,损失巨大。剩下的军舰大多在几千公里外的印度洋和地中海执勤,远水救不了近火,能够调往英吉利海峡的船只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运送军队的需要。德国潜艇则在海峡的水下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向满载士兵的运输船只发射鱼雷。 
  二、德军拥有明显的空中优势。德国空军和英国空军的战机数量对比是四比一,应该能够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牢牢掌握制空权。如果德国空军掌握了制空权,那些满载士兵的运输船只则成为德国轰炸机最理想的袭击目标。运兵船能够逃脱空军致命打击的概率微乎其微。 
  三、几十万大军在短期内从事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大规模撤退,骚乱和不守撤退秩序几乎不能够避免。如果军队争先恐后的上船逃命,船只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如果军心浮动,在后方担任警戒和掩护的部队就不会拚死抵抗,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德军会趁乱发动总攻,把准备上船无心战斗到底的大军围歼在海滩。 
  四、就算有足够的运输船只,敦刻尔克一个港口在短期内也无法吞吐几十万军队,占半数以上的军队得从海滩上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