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

第3章


而现在自己这样的一种生活,难道不就是她飘沦生活的影子么?但总之一句话,这少女当时就站立在楼旁对自己亲口痴情地说起不重名利,而专爱有思想内涵的人品的一幕幕时,陆游便觉得这真是太难得,太难得了!这样一想,他遂把刚才所赋写的两首七律诗,用一种“櫽括”的手法,填写了一阕名叫《风入松》的词作,来作为他这段无果而终的情缘的归结。同时,这也是对他自身没有能力使知心少女的归属得到可靠保证的忏悔和感叹——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黄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弄笛鱼龙尽出,题诗风月俱新。   
  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栖曾记当时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写吴笺说与,这回真个闲人!③   
  按:① 此诗中“否”,亦作“不”,平声。弹,去声;凭、将,均为平声。② 此诗中“否”,则为仄声。长、传,均为平声;重,去声。阿袁按,“轻”属“八庚”部,与全诗韵部属“十一真”者大异,显系出韵,非;重轻,似当作“更亲”;俟考。③ 胜,仄声;俱,音“居”。        
喜事红花欣在望——大学者试后赋词真成好兆头   
  南北宋之交,以铮铮骨气著称于世的名臣洪皓,他的三个儿子都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垂名后世。而当年因出使金国,他居然被扣留了15年之久。至于始终坚贞不渝的洪皓却怎么也想不到,他家老三洪迈,后来也像他一样,因一再坚持民族气节而在敌方受辱。当时金国统治者竟要洪迈改称“陪臣”,洪迈想到这是事关国家荣辱的问题,便予以断然拒绝,这无疑显示出了他们父子那极为难得的文人风骨。①   
  江西鄱阳人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卢。在年纪还很小时,他就已经博览群书,而且还能做到过目不忘,他这过人的聪明才智以及渊博通达的学识,即便连他两位哥哥洪适、洪遵也自叹不如。但是说来有趣,那年他们兄弟仨一同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却唯独洪迈未能考取。直到三年之后,也就是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他才考取进士,并踏上了仕途。   
  本文要说的正是洪迈在这次考取进士前夕的一件趣事。当时他也像许多举子一样,到京城临安(即今浙江杭州)参加进士考试。三场考试一完毕,考生们便终于放下了心头沉重的包袱,心里明白能够考取的就考取;而一旦落第的,也就认了,并继续努力参加下一轮的考试。所以,封建社会里许多举子的人生故事,就在这条独木桥上有声有色地演绎着各自的大悲大喜。   
  其时,洪迈等五六位较为要好的朋友先后出了考场,商议着到附近著名的抱剑街孙家小楼喝酒聊天儿,说完,大家便一脸兴奋地去了。当晚正值八月天气,月色当空,一派澄明如洗的景观把天底下照耀得如同白昼。众考生遂依靠在栏杆上一边赏月,一边话说着当今这政治状况,以及怎样才能救治日渐衰弱的国家。看他们这讲话时的高昂劲儿,那些纷淆着的天下大事,好像就是在等待着他们来筹划似的。   
  忽然有人高声叫了起来:“你们快看,几案上那对烛花正在结成了一对红花呢,而且它们光华眩目得都快成联珠了!真乃艳丽之极!这可真是奇事一桩呀!”此时,孙家的小女儿闻声也上楼来了。这孙姬说话既聪明机智又深得人心,当即向大家贺喜道:“这真是一个好兆头!你们看,今晚桂魄耀彩,烛花呈祥,而刚刚又从考场里出来的诸位,想必高中是不成问题了。对此良好兆头,每人都应写首诗词来记录,也好给后人留作一段佳话来传说呀!”大家听罢,不由兴奋地赞说道:“好一个主意!”   
  说完,同伴何自明就拿笔先行写开了。他所写的是首小令《浣溪沙》,道是:   
  草草杯盘访玉人。灯花呈喜坐添春。邀郎觅句要清新。   
  黛浅波娇情脉脉,云轻柳弱意真真。从今风月属闲人。   
  大家相互传看了一回,都赞叹他才思敏捷。但这词的结尾一句却颇有些失意的意味;为了不使冷场,大家相视一笑,当下便心照不宣地不拟多作评论了。   
  此时此刻,才情不浅的洪迈也题笔续写了首《临江仙》词,并仰头高吟起来:   
  绮席留欢欢正洽,高楼佳气重重。钗头小篆烛花红。直须将喜事,来报主人公。   
  桂月十分光正满,广寒宫殿葱葱。姮娥相对曲阑东。云梯知不远,平步蹑春风!②   
  大家听了洪迈的吟诵,都情不自禁地高声叫起好来!而孙姬则特地斟满一大杯好酒,前来祝贺道:“呵呀!这一回学士必定是高中无疑!您看,这美丽烛花原来就是为您绽放的呀!”洪迈闻言,遂喜笑着举起她用纤手送上来的酒一饮而尽。此时,大家便一个劲儿地鼓起掌来。   
  放榜后,这孙家楼上的所有考生里,果然就只有洪迈顺利地考取进士,而其余几位却都未能如愿。   
  后来,除了卓越的政绩外,知识渊博的洪迈一生中还写了不少在后世也深有影响的书。据说,共和国开国主席毛泽东在逝世前夕还在读的一本古代笔记杂志,就是洪迈费了一生心血撰写,并得到当时孝宗皇帝欣赏的《容斋随笔》。   
  按:① 诚然,其时讥讽洪迈的也不是没有。由于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据《词苑丛谈》载,为他出使一事,太学生就曾写有《南乡子》词嘲笑道:“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酋。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而“敌酋”,一作“彼酋”或“敌仇”。② 词中“光正满”,《词林纪事》作“春正半”,与所写时令似不合;而“葱葱”一作“匆匆”,与意似亦不切。又,此中情事,洪迈自著《夷坚志》亦曾记述。        
空念美人情一段——晁补之心动写妙词   
  不得不承认,大文豪苏轼门下的人物几乎都是了不得的。当年作为“苏门四学士”抑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晁补之,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不但诗词书画以及文章都相当了得,即便他的人品也是颇足称道的,尽管他对朋友的所爱似乎也曾动过所谓的“邪念”。   
  作为济州钜野人(今属山东)的晁补之,生性颇为豪爽;他少年时就博闻强识,而且聪敏异常,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还只有17岁时,他便跟着在杭州做官的父亲一起外出。一看到杭州这天堂美景,他高兴坏了,当即铺纸濡笔撰写了一篇《七述》,并把它呈献给当时担任通判一职的苏轼,真诚地请求苏给予指点。而苏原本也有写作与此相关文章的意念,但在阅读了晁这篇文章后,便取消了写作计划,并感叹道:“咳,想当年,我也是想写此类题材文章的,但现在你已把它写得这样好了,我就没有再去动笔撰文的必要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晁补之的文名便大大地震动了整个杭州城乃至京城开封。   
  不久,晁补之考取进士,也想跟作为前辈的父亲和苏轼等一起为国家出力。和他同时考取进士的廖明略跟他的关系“特铁”,两人有事没事都爱说些知心话儿。有一天,廖竟把跟自己情意绵绵的歌妓田氏介绍给了晁。谈到开心处,廖说:“明天早晨不就开始放假吗?咱们去看望看望我那位老相好怎样?”正觉没有地儿可玩耍以及难以打发空暇时间的晁,当即便随口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晁、廖二人就去敲开了田氏的房门。而此时田还没有整妆,见自己心爱的廖带着一位陌生先生来到,遂一边急忙对着镜子整理鬓发,一边跟廖、晁二人交谈。这时候,晁一见到眼前这女人实在漂亮极了,她的头发就像是一段乌云飘过,还带有一股未曾闻过的清香,而且这香气径直往他的脑门横冲过来,他心中不由感到一震!再看她用那纤纤玉指笼束着金钗,那灵巧的动作实在优雅极了。不用说,她那天生的丽质使他颇为着迷;而尤其使他神魂迷醉的,则是她那双时不时地向他瞥过来的乌黑的大眼睛……   
  然而,尽管心中对这美人有着无限的好感,甚至就可以说是爱意了,但晁还是能抑制住自己的思维,不使它产生太大的奔驰,并迅即把它拉回了现实。他自然知道,眼前这美人儿虽然美轮美奂,但她只是好友的爱人,而不是该当属于他的。所以那天上午他始终只是傻呆着陪伴廖跟田说着情话,而他却在一旁绝不横插上一嘴。   
  但即便如此,晁还是禁不住感叹着填写了一阕名为《下水船》的词,来作为他这份惆怅心情的表白:   
  上客骊驹系,惊唤银瓶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罗髻。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   
  半窥镜,向我横秋水。斜领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珮。   
  廖和田后来获悉晁这首佳作里所透露出来的真情,以及那份自制情感的毅力,都不由为好友这高尚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        
谀词引得铁蹄来——柳永杭州颂词竟致全国版图骤改   
  对东南国土尤其是钱塘(杭州)的普遍看好,在国人的观念里,这大概真是不谋而合的意见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