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

第10章


说完,便留在了司马的房间。从此以后,她每晚都要来跟司马谈情叙爱。而司马把此事跟同僚说起时,他们却都以为这美女可能就是公房后面那座名妓苏小小的坟墓在作怪,但司马却并不相信这是真的。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司马槱竟然因病卧床不起了。有一天,家人要他出去走走,以便散心解闷儿。他所乘坐的船只正要经过一个河塘时,那艄公偶一回头,却忽然见到他跟一位美妇人在那里搭话,还听得他回答了声“嗯”。而他这话音落下不久,人们便见到了那船只在起火,而且连船尾也已经烧起来了。艄公赶去救火后回了家,却听到了关于司马槱业已去世的噩耗;不用说,其家人那哀哭的声音也已传出老远了。   
  按:① 在这全词中,本,一作“在”;梦,一作“望”;彩,一作“行”;夜凉,一作“梦回”。至如其事,诸书所记尤为不一;本文则据何薳《春渚纪闻》。另有张耒《柯山集》以为司马续之,元人杨朝英《阳春白雪》又以全词为苏小小作;至于通行版本则以全词乃属司马所作也。        
同心狱里贺鸳鸯——太守斡旋丑事成良缘   
  理宗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浙东地区的张忠父跟罗仁卿是邻居,只是张虽属宦门而实贫困,罗则虽为平民但却暴富。他们两家竟在同一天生育孩子,张家生了个儿子叫幼谦,罗家生的女儿叫惜惜。等到他们稍微长大,罗女便在张子的学校里寄读。对此,人们开玩笑说:“你看,凡是同一天出生的,就应该结为夫妻才对。”事实上,张子罗女私下里也是这么看待的,这两小孩子还发誓说,将来一定要相爱到老,只是两家父母却一点儿都不知晓。而且在十多岁时,他们居然就在离家不远的石榴树下私通了。   
  按照有关规定,日渐长大的罗女就不能再跟男孩一起上学了,而张子也不能去罗家那深墙密院外打听心上人的行踪。这样,他们便没有了再见的机会。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张遂填了一首《一剪梅》词,通过罗家侍女寄给她,道是:   
  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鸾凰,谁似鸾凰?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拆散鸳鸯。   
  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分成双,愿早成双!①   
  但几天下来,张都未能见到罗家侍女给他捎来好消息。后来终于等到她来了,张便又给罗捎去一首诗,并让她转告罗说斋前梅花已开,希望信息也像花儿一样地准时开放。然而,此后消息仍还没有。   
  不久,张就随着他父亲到越州做事去了,而且去了两年才回来。此时罗叫侍女用漂亮的小盒子盛了十枚金钱和一粒相思子给张。张不由得大喜过望,请她转告罗能跟他见上一面;同时还写了首诗给她:   
  一朝不见似三秋,真个三秋愁不愁?   
  金钱难买尊前笑,一粒相思死不休。②   
  由于把金钱放在手里扔来扔去,母亲便问这从何而来,张回答说它是罗女给的。母亲刹那间便全明白了,就请媒人去说婚,但罗家嫌张家的家境贫困,竟推托说:“等到您家公子考上进士并做了官,再来说这事吧。”   
  第二年张又随着他父亲到越州,跟太守一起到京城等候委派官职。眨眼间,张又是两年才回来。而此时,罗已被一个姓辛的富人家定聘;张一知这消息,心中真乃后悔莫及,便填写了一首《长相思》词来表明心意,并把它秘密地送给罗。罗得词就细读起来: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   
  过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钱变作银,如何忘却人!   
  读罢,她就不觉大哭起来。受聘于辛家,并不是她自己的意愿;于是她使侍女转告他即便是死也要跟张同死,绝对不愿再嫁给别人了。这样书信来来往往了好几次,两人遂约定用梯子攀上墙头相会;以后张几乎每晚都来跟罗幽会。因张接着又必须跟随父亲转到别的地方做事,于是他们又只得分别了。此时罗又赠给他许多金钱,说:“看来,咱俩的姻缘是没戏了,而我也将要在井中结束生命,你就等咱们来世再结婚吧。”   
  同年冬天,受聘的罗女就要出嫁了,而张急急忙忙地赶回老家。听到这消息的罗,遂写了首《卜算子》给张送去:   
  幸得那人归,怎便教来也?一日相思十二辰,直是情难舍。   
  本是好姻缘,又怕姻缘假。若是教随别个人,相见黄泉下。”③   
  看来,罗是真的已做好自杀的准备了,但她仍然希望能跟张会上一面。张就赶忙去赴约会,罗既高兴又怨恨着说:“你为何又要去湖北呢?现在只剩下两个月了,我本来是想跟你一同去死的;但现在想想你这无量的前途,我便不能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所以就让我一个人去死吧。”说到这里,两人便不由得抱头痛哭起来。此时,张遂拿笔依着罗词的韵脚,填写了和词给她看:   
  去时不由人,归怎由人也?罗带同心结到成,底事教拼舍?   
  心是十分真,情没些儿假。若道归迟打棹篦,甘受三千下。④   
  这样,两人便又开始每夜幽会了。但半月之后,他们这私事终于被罗家父母发觉,张就被抓到衙门里给关押着。而罗由于投井自杀未果,反而被人整天守候着,不让她擅自离开寸步。张在官府里向长官陈述了自己跟罗属于两厢情愿之事,长官也想从宽处理,给他们撮合撮合就算了。但富人辛氏依仗自己有钱,竟死咬着不放。而张父知道此事后,遂恳请湖北的军政长官行文请老家的太守帮忙,以便从中斡旋斡旋。此时此刻,使人惊喜的,是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张幼谦却在湖北考取了《周易》科的第一名。   
  如此一来,老家太守便把辛氏叫来,开导他说:“罗女也不是一个什么贞节妇人了,你为什么还要死争着不放?况且,天下有的是美貌的女子,依我来看,你还不如叫他们还给你一笔丰厚的聘礼得了。”见事已至此,富人辛氏也只好答应就此结案。   
  被放出了监狱的张,后来便受赘于罗家;第二年,他也因考取进士而做上了小官。   
  按:① 思、量,均为平声;分,仄声。② 此属近体诗中的“折腰体”,即第二、三句平仄不黏。③ 那、便,仄声;教、难,平声。④ 拼、篦,平声。        
无踪云雨枉啼红——只重禄位不重感情者的下场   
  两个原本青梅竹马的有情人,却因男方未曾获取官位就使一生的好事告吹;这无论如何也是令人感叹乃至鄙弃的了。而造成这桩怪事的主人公,他们原来还是一对表兄妹呢。虽然在当今这遵照计划生育国策办事的年代里,那女方家长如果拿表兄妹不能结成婚姻关系这法定事由来说事,倒还占上一定的理由;只是当时并没有这一说。   
  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幼卿同她表兄在一起学习。由于每天耳鬓厮磨,加以对诗文的共同爱好,渐渐地,两人便都对对方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有一天晚上,家人闲谈着近来国事日渐颓唐的现实时,都不禁大为感伤;以为这样下去,国家将很难会再度兴隆起来。而此时,正在书院里读书习字的幼卿及其表兄则在私下里互许着终身,说定两人非对方不嫁不娶。确切一点说,表兄对眼前这越发长得漂亮的表妹幼卿,也真的是越发喜欢上她了。   
  因此,在一次回家时,他竟敢赖着父母给他提亲。父母自然也有这个意愿,于是便拣择了一个好日子过来向亲戚提亲。然而,幼卿的父母却就是不同意,说什么你儿子现在还没有一官半职。而现在看样子就要天下大乱了,因此,我女儿嫁过去难道还要去喝西北风不成?除非你儿子取得官职,让我们女儿在生活上能有个保障才成。而偎依在父母亲身边的幼卿,却也低着头始终不发一言。见到这场景,知道这肯定是没戏了的表兄父母,便只得黯然回家把这事儿告诉了爱子。表兄见原本跟自己盟誓过的表妹尚且只重禄位不重感情,遂愤愤不平了。但他却反过来劝慰父母道:“这并没有什么!你们就不要为我担心好了。我会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让他们看看的!”说罢此番话,表兄就再也不去跟幼卿同班学习了。   
  不久,到了及筓年龄便可出嫁的幼卿,奉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武将。而在第二年,表兄果然以甲科这好成绩考取了进士,并到洮房一地就任官职。而幼卿的武官丈夫也因领兵驻扎在陕西一带。在一个灰濛濛的天气里,表兄因办理公事途经陕西,谁知正好跟幼卿及其丈夫在驿亭里邂逅了。当时两人一见,都感到十分震惊,所以各自的举止也不由得局促起来。但心中因有着无限伤心和愤怒的表兄,虽然未必就是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他内心里所受到的伤害却无疑正是很深的,因此眼前这背信弃义的表妹固然使他怨愤莫名。于是他就不再朝她多看一眼,好像两人各不相识似的;同时,他还在所骑好马的屁股后头猛然狠狠地抽上一鞭。那受痛了的坐骑便突突突地腾空而起,驾着表兄绝尘疾驰而去。   
  由于感到自己的软弱和背信弃义,自觉颇无颜面的幼卿就在陕西这驿亭的墙壁上填写了一阕《浪淘沙》词,用以表达她这人生中的无端感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