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

第73章


然而,西方科学家以为圣洁的科学领域已不再圣洁。前苏联科学家一回国,一群克格勃专家就开始向出国的科学家了解详细情况。于是,西方最新的科技成果成了前苏联的囊中之物。
  前苏联的军工委员会相当厉害,它是个特殊的机构,直属政治局控制,专门负责拟订所需的西方设备的订购单,通过克格勃等几大间谍机构进行采购。实际上,它是负责采购前苏联十分缺乏的具有先进技术的西方设备。因此,克格勃对美国的几大军火公司相当感兴趣,其中包括通用电子公司、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和麦克唐纳公司等。
  为了有效获取情报,克格勃还设法扩大与美国主要大学的联系,加强两国大学之间的来往,从中渔利。在克格勃榜上有名的美国大学有: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加州技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等。
  这种最有创造力和成效的窃密,就叫“X线”。其实,二线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克格勃成功地偷窃了德国的技术。它的任务主要是偷窃别人的研究文件、蓝图、装置和机械。渐渐地,克格勃发现,这种偷窃很值得。据称,克格勃自80年代以来的偷窃相当成功,许多克格勃官员都沾沾自喜地称,太值啦,不仅把用于偷的花费补了回来,有时,还超过整个克格勃组织一年的预算!
  从公开渠道搜集
  令西方人惊诧的是,克格勃居然从公开渠道搜集西方情报,而且收获颇丰。原来,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太开放了,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许多秘密无意中被克格勃套了过去。在美国,对先进武器的研制进行保密有个过程。一般来说,官方对新武器系统的研制进行一段时间调查后才宣布是秘密的。然而,这个时候,新武器系统的秘密已被偷窃和复制,防范已经晚了。
  克格勃十分关注美国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信息,如宇航局的信息发布,然后,克格勃根据点滴情况,分析出有价值的情报。
  曲线偷窃
  有时,克格勃发现,有些情报美国防范太严,克格勃就是打破脑袋,也搞不到手。这时,克格勃惊奇地发现,那些在美国难以摘到的情报,在美国盟友那儿却能轻而易举获得。比如,某些硬件或武器蓝图,在美国的欧洲盟友、亚洲盟友等地,只需稍微花些钱,事情就办成了,让人感到轻轻松松的。一位克格勃官员得意洋洋地说,唉,价值500万美元的东西,给工程师10万美元,一切都了啦,比赌搏收获还大。
  在日本的克格勃感到,在那儿窃取美国情报真是得心应手。克格勃全力培植日本代理人,让那些代理人去美国进行情报偷窃,然后,回到日本卖给克格勃。一位克格勃官员称,日本公司就像一部巨大的情报机器,几乎没什么反间谍能力,任凭克格勃发展自己的力量,几乎每半个月,25名克格勃人员都会向莫斯科总部发送一吨的样品和文件。那些东西中,许多在美国是搞不到的。
  前苏联大为获益。一位前苏联科学家显得很轻松的样子开玩笑称,“我们要做的一些事,就是翻译克格勃弄回来的资料”。
  克格勃的成功偷窃,帮了前苏联的大忙。据称,克格勃窃取的西方秘密,前苏联每年都有5000个军事系统获益。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克格勃偷窃的美国情报相当广泛:航天飞机、巡航导弹制导系统、先进的隐形战斗机、核潜艇、激光制导火炮和高速电脑等。据说,前苏联工程师设计新型军舰时,连一些冷轧钢装甲都懒得研究,只是看着克格勃偷来的美国军舰设计图纸“按图索骥”即可。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的一位官员不无遗憾地称,美国一些企业,成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具体来说,美国一些新武器刚研制出来,前苏联也研制出类似的武器,其技术数据和外形都十分相似。而且,危害更大的是,美国在悄悄地花大钱秘密研制新武器,自以为领先前苏联多少年,实际上是,美国新武器生产之时,也是前苏联对抗武器生产之时!
美国派驻太空的间谍
  奕文
  1998年8月12日,美国当地时间7时30分,一枚有20层楼高的“大力神”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腾空而起,呼啸着进入大西洋上空。
  但不到一分钟,这枚火箭即发生爆炸,而它所携带的造价为10亿美元、被美国国防部用来侦察世界热点地区政府通信秘密的卫星,也随之化为灰烬。
  其实,早在这以前,美国就已发射过许多个间谍卫星。这些卫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可用其费用来估算:每颗卫星的造价高达8亿美元以上。
  但是,一颗间谍卫星至多能运行5年,而一架军用飞机可使用几十年。美国五角大楼每年仅用于维修由20颗卫星组成的间谍卫星群的费用,就远远超过10亿美元。
  太空间谍:“锁眼”、“大鸟”和“凯甫”
  人们对美国的间谍卫星管理机构的情况知之甚少,直到几年前,才晓得五角大楼有一个专门负责间谍卫星开发和运行的国家侦察局,现在它甚至有自己的环球网址。
  这个局成立25年来,它的所有情况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从不允许向外界透露它的任何情况,甚至连间谍卫星的名称、功能和目的、制造者乃至花了纳税人多少钱。
  只有一颗卫星目前已经解密,即1960年首次发射成功的“日冕”N―4卫星。
  和现在的间谍卫星相比,“日冕”KH-4的结构简单,造价便宜,曝光后的胶片储存在“桶”里。这些“桶”由卫星释放,由改装的美国空军运输机在空中回收。
  最初发射的KH-4装有一个“桶”,后来的型号则装有两个“桶”。这种卫星寿命很短,但在1972年改进前,美国已经发射了145颗。
  N-4卫星升空后,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一直在寻求兼有高分辨率和更长续航能力的空间侦察系统。
  在这方面最早的尝试是“载人轨道实验室”。尽管在公开场合,这种实验室被说成是两人空间站,由“双子座”航天舱提供补给,但它的真正使命是执行侦察任务,并有一个外界无人知晓的名称――KH-10,即“锁眼”卫星。“锁眼”卫星由于费用极高,1969年被迫取消,被无人驾驶的KH―9卫星,也就是所谓的“大鸟”
  所替代。
  “大鸟”这个名称用得恰如其分,因为它的体积比以前的卫星大3倍,带有4个储存胶片的“桶”和两个立体摄像机,而且每台摄像机都有一个直径为5英尺的透镜。
  在理想的条件下,这种卫星拍摄到分辨率为6英寸的图像。从1971年到1986年,美国一共发射了19颗“大鸟”,其中一颗在太空最长的运行时间达到了270天,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在空中捕捉胶片盒是美国空军的拿手好戏,但把图像从空间传回地面,却是它的短项。如果中央情报局想得到一张图像,美国空军必须决定,是等到这个胶片盒装满,还是立即把它释放,从而把“桶”的1/4的容量浪费掉。
  1976年,KHll即“凯南”卫星首次发射升空,这一难题也随之解决。“凯南”
  卫星是当代最杰出的间谍卫星之一。
  “凯南”卫星呈圆柱状,长40多英尺,直径为10英尺,注满燃料时重量约为18吨。
  “凯南”卫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被称为“公共汽车”,装有卫星进入最后轨道的主火箭发动机和控制卫星的副推动器,并载有燃料箱和飞行控制系统。
  另一部分是摄像系统,装有类似反射式望远镜或镜式远摄镜头的折叠光学系统。
  其主镜直径为12英尺,并用热稳定玻璃制成蜂窝状,以便获得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主镜的重量则低于实心镜,其精确度为不到光波的1/4。
  在摄像过程中,物体发出的光,先经卫星侧翼的一个舱孔进入摄像机,然后再由一个平面斜镜反射到主镜上。这个平面斜镜在曝光过程中缓缓转动,以矫正卫星在距地面1.75万公里高空飞行时所造成的误差。
  主镜先把图像聚焦到较小的活动镜上,再由活动镜扫描到卫星的主传感器,即一排电荷耦合器件上。这个电荷耦合器件是“凯南”卫星的一项重大突破,因为它是最早使分辨率达到胶片水平的电子装置。接着,这种电子记录图像,被通信卫星译成密码传回地球。
  这种摄像系统的分辨率到底有多高?光学理论和事实证明,它可以清楚地识别出停在地面上的汽车牌照号码。
  冷战时期苏美签定的限制军备发展条约曾规定,导弹的直径最大不得超过3英尺,而“凯南”间谍卫星成了美国监督苏联是否守约的最得力帮手。
  “凯南”卫星进入“与太阳同步的”轨道后,稍偏离极地轨道,远地点为600英里,近地点为180英里。近地点位于中高纬度上方,大多数情报目标都是在这一纬度上被发现的:卫星靠近情报目标飞过,然后升至远地点,以减少阻力和节省燃料。
  神秘的轨道
  美国通常一次发射两颗“凯南”卫星,其轨道是错开的,这样便可以让卫星每隔两天飞入摄像区域,对地球任何一个地点进行拍照。
  有一些卫星的运行轨道非常神秘。例如AFP-731卫星,1990年2月被“发现”
  号航天飞机发射不久,即神秘失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