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

第78章


  1995年,法国国防部即向总理朱佩递交了一份报告,说两个月来,法国的航天、航空及其他高科技企业,都受到了电脑侵袭的困扰。有些企业证明它们的电脑网络受到美国网络的渗透,一些关键的数据都被窃取。
  法国飞机制造公司的总裁亦向新闻界大谈了他如何饱受美国电脑网络的假信息之苦。1994年10月一架法国造的ABT飞机在美国出事。接着“空中客车”在罗马尼亚出事。事发之后,这位法国飞机制造公司总裁竟在电脑网络里看到了许多错误的技术记录卡,显然是用来证明法国飞机的性能不良。法国的科学家怀疑这是美国航空局提供的假信息,因为这种假信息不是一般的非专业机构所能提供的。
  巴拉迪尔当总埋时,军方的情报机关也曾提醒他注意:法国企业大多数都用美国的电脑网络,这会使法国企业冒许多风险。军方在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认为美国不会利用这个网络来作宣传和散布全球性的假信息的话,那就太天真了。”
  据悉,美国国家安全委会利用设在英国的一个监听网络,可以截获各种传真、电话、电脑传递的战略性信息。为这一网络工作的人员达1.2万之多。除了美国国家机构所掌握的网络外,还有很多美国私人调查公司开设的功能极其强大的电脑网络。如科罗尔私人惰报公司在自已的电脑网络上,就可以查到欧洲政界和经济界十几位关键人物的各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高科技间谍用具正在流入市场,危及社会和国家的安全。据俄罗斯《消息报》1995年10月18日披露,俄罗斯国内间谍活动用具市场上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继续迅速增长。俄罗斯目前大约有6000人公开拥有这类用具,仅莫斯科就有不下3000人,其中不乏黑手党或恐怖组织成员。文章说,他们所使用的各种微型窃听器,能透过墙、门、窗或水管实行电子监听,并能自动传送图像,还可以在一定的周期内,比如说一年内,通过卫星发送或消除消息。
  高科技被当作犯罪活动的工具
  蜂窝式无线移动电话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电话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通讯工具。
  可是,由于此种电话在移动时使用,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机动性,给跟踪带来了困难。这种电话又成了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哥伦比亚一个贩毒者为避人耳目,就是利用蜂窝式电话秘密安排毒品交易的。罪犯驾驶着汽车使用此种电话,汽车每经过一个中转站,通话使用的频率便会改变,警察无法把罪犯通话内容录下来。美佐治亚州一位官员说:“罪犯钻了先进技术的空子。”
  目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国际犯罪的新天堂。国际互联网创始于美国,现在全球已拥有4000万用户,这些网络用户中就包括东西方势力强大的黑社会团伙。他们付出极为便宜的价钱,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无所顾忌地传递一些秘密信息,而安全和检察机关却极难进行破译,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围剿了。
  前不久美国国家安全局缉毒处的工作人员录下了乌克兰商人谢尔盖从基辅打给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头目法比奥的一次电话交谈,内容如下:――你好,我是谢尔盖。
  你们那里天气如何?
  ――阳光灿烂,天气很热,能热死人。
  ――你很走运,我们这却能冻死人。
  ――谢尔盖,你女儿怎么样?
  ――很好。我这就把她的照片给你寄过去。
  ――她长得真像个电影明星。
  ――我娶她为妻你不反对吧?
  ―你岁数太大了,伙计。
  ――那好吧,有照片就行了。用互联网寄给我。你知道我的号码吗?
  乍一看,这些电话交谈内容平淡无奇,不会引人注意。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其实,谢尔盖是乌克兰黑手党的一个头目,法比奥是意大利卡拉布里亚黑手党贩毒网的头头。这次电话是商谈贩运又一批海洛因的细节问题。至于交货的日期和地点则隐藏在谢尔盖通过互联网发给法比奥的照片里面。这幅照片由大约15万个点组成,内含此次交易的密码信息,只有用法比奥的密钥电脑才能破译,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电脑根本无法解开此密,所以他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从事罪恶勾当。
  利用高科技犯罪是新形势下犯罪的一个特点,一些国际犯罪集团使用传真机、蜂窝电话和其他手段进行密码通信,使用种种高科技手段达到犯罪的目的。拉美的贩毒集团在运送毒品去美国的飞机上专门安装了拦截信号阻止器,以避开雷达的监视。在南美哥伦比亚的卡利卡德特尔贩毒集团甚至企图租赁自己专用的通信卫星,从而避开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缉毒局的耳目。美国缉毒局曾抓住一名毒贩,发现他竟然用20台计算机操纵着一个庞大的销售网。
  另一些国际犯罪集团则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来逃避法律的制裁,或通过国际计算机网络刺探商业情报、窃取国家机密和进行敲诈活动。
  在保加利亚,犯罪集团制造并向海外销售计算机软件。这些软件专门用来闯入世界上各种主要计算机系统,以窃取敏感信息。一些国际犯罪集团之间还达成了协议,尽可能地扩大其非法活动的范围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高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带来了负效应,给一些罪犯提供新的手段,所以,充分认识这一现实,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努力遏制和做好高智能犯罪的预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未来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饱受假情报之苦的基辛格
  陈华
  炮制并散布假情报是海外间谍情报机关的一种惯用手法和伎俩,其目的在于迷惑和欺骗敌手,离间和破坏敌人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为自己一方即将开展的行动制造舆论。作为美国政府决策圈里的核心人物之一,前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基辛格70年代在担任国务卿时,曾不幸被列入克格勃开列的黑名单。克格勃倒不是想招募他,而是编造、散布假情报来败坏他的名声,并挑拨他与尼克松总统的关系。克格勃针对基辛格的假情报行动颇具系统性和计划性。
  利用假叛逃者散布假情报
  70年代,一名叫格雷尼沃斯基的波兰情报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到西方。他告诉西方情报机关,他掌握一名美国政府要员充当俄国间谍的真凭实据。他进一步“透露”说,此人真名叫基辛格,化名叫“保罗(PAUL)”,就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1976年,美国保守派杂志《美国言论》刊登由克格勃人员精心杜撰的文章,谎称基辛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代号为ODRA的克格勃间谍网中充当情报员。这似乎“印证”了格雷尼沃斯基的说法。一时间,华盛顿的政府官员、社交圈和新闻记者中,都流传着基辛格可能充当俄国间谍的谣言,弄得基辛格苦恼不堪。好在总统始终信任基辛格,对这些传闻不屑一顾。
  炮制假文件挑拨离间
  事实上,有些假情报并不是百分之百伪造的,而是在真东西里掺杂着,弄得真假难分,更具有迷惑性。这类假情报往往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让受害者有口难辩。
  基辛格就遇到过一次这种情况。1974年11月,克格勃得到一条重要情报:基辛格国务卿签署了一份由中央情报局起草的文件,下发给美国驻巴黎、布鲁塞尔、日内瓦、维也纳和伦敦的外交机构,指示它们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搜集有关这些西欧盟国的情报。
  克格勃认准这是一个下手的好机会,便将计就计,依照原来文件的标题和编号伪造了一份新文件,上面注明签发人依然是基辛格。经过克格勃的添油加醋,这份假文件火药味更浓,要求美国外交官搜集有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德领导人个人私生活以及他们对执行北约政策三心二意的情报。这份假文件在西欧流传开之后,自然引起轩然大波。尽管美国政府再三解释,但依然无济于事,因为基辛格确实签发了一份由中央情报局起草的秘密文件。由于假文件上也注明是由基辛格签发的,所以西欧盟友就把怒气全发在这位国务卿身上,使他的外交工作一度陷入被动。
  利用双重间谍散布假情报
  70年代初,前苏联外交官费拉托夫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时,不慎落入中央情报局的色情圈套而不能自拔。他被迫为中央情报局充当间谍。不久,他调回莫斯科,但仍继续为美国人秘密效力。前苏联反间谍部门发觉此事后,并未将他逮捕判刑,而是给了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即利用他的双重间谍身份向中央情报局输送假情报。
  1977年,费拉托夫奉克格勃之命,向美国人提供了一份假情报。这是一份伪造出来的前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致苏共中央政治局的电报底稿。电报称,基辛格在与多勃雷宁共进早餐时,攻击卡特总统关于战略武器谈判的政策。电报写道,基辛格抨击卡特总统的失误,认为总统应该对第二阶段美苏战略武器谈判没有取得进展负主要的责任。电报最后还说,基辛格向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表示崇高的敬意。
  事后,基辛格回忆,他确实应邀与多勃雷宁共进过早餐,但是压根儿就没有说过抨击卡特总统、讨好莫斯科的话。后来,美国参议院对此事专门进行了调查,才算把事情真相弄清楚,为基辛格洗去了冤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