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

第84章


勒曼有自己的情报网――由遍布欧美的车迷、汽车设计师和专业报刊编辑组成。他向这些“业余间谍”购买试车时间、地点之类的情报,然后乔装打扮、携带全套工具出发,并抢先一步赶到试车地点,潜伏待机。
  勒曼的“杰作”是他拍摄到了汽车界曾广为关注而又一无所知的福斯金龟车改良型的照片。他将照片卖给一家汽车公司和一家杂志,这桩交易他名声大噪、获利匪浅。
  受到侵害的企业对勒曼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奥迪车厂的保密部门煞费苦心设下陷阶。为了引勒曼上钩,他们事先巧妙地“泄漏”了将要在撒哈拉沙漠某地试车的消息。果不其然,勒曼循踪而至。奥迪的人似乎并未发现他,可是不知怎么又改变了试车地点,向大漠深处驶去。勒曼不知是计,紧随不舍。一路上行车路线多次改变,最后驶入令人毛骨耸然的无人区。跟还是不跟?号称“谍王”的勒曼至此也有些犹豫了。经过紧张的思索,勒曼终于下了决心:无论如何,绝不让已到嘴边的肥肉溜掉!又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奥迪车队终于停了下来,试车工作即将开始。然而就在这时,一架大型直升飞机从天而降,接走了全部试车人员。勒曼心知不妙,他急忙赶上去扯开严密包裹的油布,出现在勒曼眼前的是一辆早就被淘汰的旧车。不久,天气骤变,狂风卷着砂石向他袭来,死神逼近了……
  遇难题德公司求助假合作日经理藏奸
  西德纳克苏姆公司在研制转子发动机的过程中遇到了棘手的技术问题,发动机不能正式投产。一筹莫展的西德人向东洋汽车公司经理松田太郎求助。闻听此讯,松田心花怒放,对他来说,这是送上门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心怀鬼胎的松田立即派人前往洽谈“合作”事宜。他的真实目的一是搞到样机,二是弄清对方遇到了什么问题。“话不投机半句多”,东洋公司与纳克苏姆公司的“合作”没几天就告吹了。但松田毫不灰心,他想,报废的发动机肯定会卖给某个废品公司。经过一番查访,松田找到了那家废品公司。他谎称自己想开汽车修理厂,需要零部件,愿意出高价购买报废的发动机。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接着,松田又购买了位于纳克苏姆公司大门口的一家餐馆,以最优惠的价格吸引纳克苏姆的研制人员就餐。后者用餐时的谈话内容一字不漏地传进了“服务员”
  的耳朵。几个月后,“服务员”们启程回国。作为东洋公司的技术精英,他们已掌握了详尽的资料和数据、知道试验中的转子发动机问题何在。
  老谋深算的松田立即组织力量攻关。在解决了让德国人头疼的技术难题之后,东洋公司推出了“日本制造”的转子发动机,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设卧底美企业获利出家贼日厂商吃亏
  美国一家公司对轻捷灵巧、耗油量小的日本汽车占领原先属于他们的加利福尼亚汽车市场大为光火。公司的智囊团建议收买竞争对手的职员充当间谍,从内部毁坏日本产品的声誉。考虑到日本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收买关键人物的成功率极低。赴日执行任务的行动小组首先买通了一个心杯不满的工人,并想方设法让他爬上去。等到这个工人当了检验员,美国人就交给他一些微型电子干扰器,要他在工作时把这些类似垫圈的小玩意儿偷偷地拧到汽车的电脑控制器旁边。“知恩图报”
  的检验员照办了。
  不久,销往加州的日本汽车接二连三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却一头雾水、怎么也找不到原因。公司的声誉大受影响,销售量直线下降。美国公司乘虚而入,重新占领了市场。
  大众公司大挖墙角通用集团痛失良才
  1993年,美国通用汽车集团的采购经理伊尼亚齐奥・洛佩斯“阵前倒戈”,投入德国大众公司的怀抱。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两大企业为此对簿公堂。这一不同寻常的“跳槽”事件引起了全球产业界的关注。洛佩斯素有“汽车界神人”之称,曾为雇主带来创记录的10亿美元收入。作为采购者,他总是能找到压低供货者价格的办法。1992年11月,心生异志的洛佩斯开始有系统地搜集资料。他让人提供公司今后10年的开发计划,并千方百计搜集奥佩尔分公司新型车6万个零部件的详尽资料,其中附有供货厂商名单和供货条件。每次参加学术报告,洛佩斯都要索取复印件。
  就在提出辞呈的前一天,他还出席了设在欧洲的奥佩尔分公司的绝密会议。
  洛佩斯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青睐,除了他的经营才能,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掌握着原公司的大量绝密资料。大众公司通过“挖墙脚”获取对手的机密,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通用集团为此损失了数十亿美元,企业遭受重创。
窃听黑潮
  李惠泉
  窃听无所不在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墙有耳”,指的是原始的窃听术,而今高科技的发展,使窃听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
  1999年1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不受欢迎”为由,将俄罗斯驻美大使馆二秘古谢夫驱逐出境。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古谢夫窃听了奥尔布赖特办公室的电话内容,而是美方没有古谢夫访问美国国务院大楼的记录。他是如何把窃听器安装在会议室里的?这个存留在联邦调查局官员心中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无比惶惑。古谢夫安装在美国国务院大楼的窃听器不是很复杂,在大街上就可以买到,但它所包含的技术却相当先进,装有声控系统和跳频器,既可节约电池,又可逃避检查,古谢夫在大楼外的汽车里就可以遥控指挥。他利用这套装置到底窃听了多少秘密,联邦调查局官员秘而不宣。
  美国《洞察》杂志披露,以色列利用软件技术窃听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其他重要部门的电话内容,其中包括美国向沙特出售预警飞机与控制系统的计划,还包括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谈话,这一事件使以美关系处于尴尬境地,它生动地说明,在情报战线,没有密友,只有国家利益。
  《美国军事》最近披露了冷战时期一件鲜为人知的美国海军的秘密行动――美国监控前苏联海底电缆通信长达十年之久。这个代号为“常春藤之铃”的计划大胆而又危险,美方在鄂霍次克海寒冷的海水里寻找苏联海军铺设的海底通信电缆,其直径仅12.7厘米。要在400米深的汪洋大海中寻找这么细的东西,真可谓大海捞针。但美国人找到了,并且在电缆上安装了一个6米长的窃听装置,每月取回录音带,送到美国本土进行分析。此事到1980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官员罗伯特・拜尔顿向前苏联告密才终结。
  1985年5月,美驻苏使馆保安、海军陆战队队员克莱顿,与使馆雇员、俄罗斯姑娘谢依娜谈恋爱,接着被苏联情报部门策反,克莱顿不但绘制了美驻苏使馆大楼的平面图,详细地描述了大使办公室的情况,还在大使及其副手和安全官的官邸安装了窃听器,直到1986午3月克莱顿服役期满才结束。由于苏方使用不当,克莱顿东窗事发,美国从前苏联运回120个装有各种仪器的箱子,经过X光和红外线仪器探察,最终在电脑打字机上发现了窃听器。这更使中情局的专家感到困惑,因为打字室克莱顿根本进不去,也没有他进去的记录,技术检查没有发现外人潜入的痕迹。
  这个窃听器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谜。
  我国驻外使馆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内部人员在保密室讨论如何发展与驻在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讨论中,翻译引用了一句英文。事过几天,在一次外交活动中,驻在国的一位官员与我外交人员交谈时,突然冒出了这句英文。
  我方人员十分震惊,从此再也不敢在保密室开会。如今的窃听手段五花八门,你检查了,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因为窃听技术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那些不起眼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的心头大患。
  有一年,国内某厂的几个技术员组队赴国外调试机器,他们在房间里议论晚上睡觉太冷,第二天床上就增加了一床棉被。陪同者暗示我方人员,如果想商量什么事情,最好到户外空旷的地方。他还引用了一句老话,白天在屋里说话,有人在窗外听,晚上在屋里说话,老鼠在洞里听。
  再比如,前几年中方与俄罗斯的一家公司谈生意,双方为价格争持不下。俄方代表说,你们先商量,我们出去一下。我方就在会议室进行最后的讨论,确定了价格。俄方代表一进屋就说,就按你们商量好的价格办吧。
  窃听活动防不胜防,连身为此道高手的美国都害伯。1995年,美驻俄使馆遭到火箭袭击,使房屋墙壁内的反窃听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美国人慌了,除了用微波技术扰乱俄方的窃听装置外,还在使馆里建了一个全钢特制的密室,供讨论秘密事项用。中情局甚至还委托设计航天飞机的专家,想将建造太空仓时使用的精密技术用于防范窃听。
  五花八门的窃听技术
  现代的窃听技术花样翻新,钢笔式、纽扣式、领带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了,具有遥控、跳频、自动停止等功能的窃听器也十分普遍,红外激光窃听器甚至可以通过声波来还原声音。有一种类似听诊器的窃听装置,可以用吸盘将话筒和发射机固定在窗户、墙壁、天花板或地板上,穿过50厘米厚的墙壁进行窃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