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77章


除上述几种店铺外,和珅还经营着粮食店、酒店、古玩店、杠房、旅店、瓷器店和灰瓦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店铺并不是各自经营而不相往来,相反,有的家人利用和珅发给的资本,在同一地区开了几个店铺,有时一家店铺也兼营别业,这种情况在一些州县的市镇中出现的较多。如,在直隶蓟州地方,“朱成沛领借和珅本银在卑州邦均地方开设恒泽粮店,凡有民间贸易兑换银钱,即在该铺易换。”朱成沛又在北京郊区昌平州“承领和珅本银,在卑州地方开设当店等项,前经查出恒义当铺一座,恒庆钱铺一座,通义粮米(店)一座,当即开单禀报。”
    和珅所经营的店铺往往与人民生活有关,个别的与军事用品生产有关,如弓箭、鞍毡等店铺。和珅利用他的声望和地位,看到什么生意赚钱就经营什么,无人敢与其匹敌。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官僚是不会把资本投入到采矿业中去的,因为采矿的风险大,投资见效慢,费人、费物,又不好管理,经营比较困难。但和珅看到京西地区煤矿丰富,而市民取暖做饭都需要煤炭,挖煤可以赚大钱,因此,他在门头沟和香山地区开设了煤窑。据吴熊光在《伊江笔录》中记载:“香山碧云寺泉路为附近煤窑挖断,寺中无水。管理三山大臣具奏,奉旨命定亲王勘缘,煤窑系管理步军统领和珅请开。”
    和珅为了敛钱,绞尽脑汁。他除了经营房地产、高利贷外,还广泛经营各种店铺,凭借各种特权,排斥同行,垄断市场,使其他商人拜倒在他的脚下,听从他的指挥。如乾隆五十二年,北京米价骤涨,十分昂贵,各家粮店纷纷囤积居奇。和珅家粮店正赶上库存不多,且他怕米价腾贵,引起社会不安。于是他上奏说,各家粮店囤积粮食不得超过50石。商人不服,仍然囤积不卖。于是和珅令兵丁到各户查视,共查出“铺户囤积米麦六万余石”,并奏请乾隆批准“交厂减价粜卖”这实际上就是和珅利用政府和皇上的权威,以达到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实际上是控制了北京的粮食业。
    和珅虽身居高官,位极人臣,但为了敛财,竟不顾名誉,跻身于商人帮中,与商人为伍。这一点连嘉庆帝也骂他是个无耻小人,与小民争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是把钱借给亲信家人,或委托家人出面,经营工商业、创办各种店铺的。这样不用他费什么大力,每年就可以收入大笔利银。
    (5)利用职权、地位以各种名义(包括寿辰、子女结婚、妻子病逝等),收取别人的馈赠和礼物。如和珅的妻子冯氏去世时就有部下和精额、寅著和伊龄阿等人送给的银两“自数百两至千两不等”。此外,他家的珍珠手串、宝石也多是福康安、海兰察、李侍尧等人送的。
修身齐家实案:营建安乐窝,大兴土木
    老狐狸对待自己的窝是格外上心的,因为,在外头他可能是以奴才的面貌出现,但是在他的安乐窝里,他是绝对的主人。和珅对自己的府邸的建造就可以称得上是不惜工本。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经乾隆批准,和珅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成为上三旗满洲人。
    不久,乾隆又赐给他位于正黄旗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一块地皮,准许他另盖新的住宅,同时又在圆明园附近赏给他一座十分有名的园林——淑春园(和珅后来把它改建成十笏园,即今北京大学未名湖一带)。此园经和珅改建后,成为当时西郊海淀一带最有名的私人园林。和珅家刚入关时,坟地便建在正红旗领地西直门外白石桥一带。和珅发迹后,因多次随乾隆到东陵、盘山等地巡幸,便在蓟州境内选好一块坟地,经过几年的营建,修起了一座庞大的“和陵”。
    和珅家的宅第和别墅花园至今仍有迹可寻,即今天坐落在北京城内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以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园林。坟茔由于和珅家被抄而拆毁,现已无迹可寻。
    和珅宅第在他被治罪后,一部分被嘉庆帝赐给了庆郡王,另一部分则留给了皇妹固伦和孝公主与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道光年间,整个住宅全部赏给了恭亲王奕。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死后,由他的孙子溥伟继承。这座王府经过民国,直到抗战初期一直由溥伟居祝1937年,溥伟由于经济拮据,把王府卖给了辅仁大学。解放后,1952年院校调整,王府一部分归北京师范大学,一部分改建北京艺术学院(即今中国音乐学院)。
    和珅的宅第是由他自己一手建造的。正如前面所说,他家的老宅在西四附近的驴肉胡同。此宅是和家“从龙入关”后,在北京城内正红旗领地分配的宅第。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和珅被抬旗后,其官职也由御前侍卫兼都统耀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此时他便想与其弟和琳分居,并谋得乾隆赐地——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的地皮,着手营建新居。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曾记载:“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第,在三座桥西北。”和珅在大兴土木修建宅第时,曾派心腹太监呼什图通过宫内总管太监萧得禄等人偷偷潜入大内把宁寿宫的建筑式样、内部装修做成烫样,然后在和家宅院中修起了楠木建筑的房屋,这就是原名“庆德堂”,今天犹存的“锡晋斋”。关于这件事,嘉庆帝曾在嘉庆四年发布上谕说:“所盖楠木房屋逾制,及其多宝阁隔断式样,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又“据呼什图供,和珅盖造楠木房屋时,曾令伊入宁寿宫照烫式样等语。查呼什图入禁内烫样,该总管太监并不阻止,辄行放入,应交总管内务府大臣查议等。因奏准抄出到臣衙门,臣等查得萧得禄等均系总管太监,当呼什图擅入宁寿宫烫样时并不阻止,辄行放入殊属不合,请将总管太监萧得禄、阎进喜各罚钱粮二年。首领太监董世玉、李进孝、高进喜、邓世忠罚钱粮一年。”
    宁寿宫是乾隆准备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宫殿,建成于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从而可以得知,呼什图是在乾隆四十四年以后潜入宫内烫样的。
    再从乾隆五十一年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管家刘全这一举动来看,实际上就是要弹劾和珅,但不敢直言,而拿刘全做试探。这说明和珅此时新宅第已经建成。因为曹锡宝此次弹劾刘全逾制房屋的地址,就在和珅新宅第不远的地方。很可能曹锡宝访查到了和珅住宅中有许多逾制的建筑,故想用先打击刘全,然后牵扯到和刑的办法,使其败露,最后垮台。这样就可以推定出和珅建造新宅第的时间,大致开始于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以后,完成在乾隆五十一年以前。
    和珅宅第坐落在北京城内风景秀丽、水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这里北临什刹海,南面不远就是北海(太液池)。周围河渠纵横,是建宅造园的理想之地。
    清制规定:“国家定鼎燕京,以内城房屋分给八旗,诸王各随旗分居祝”又规定:凡从龙入关,在燕京居住下来的“旧勋、下逮甲士,皆给屋宇,以宁干止。额数价值各有定制……凡旗分房屋,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议准,八旗官员兵丁俱照分定地方居住,若遇调旗更地,仍准原处居祝有情愿买房搬移者,听从其便,都统、副都统不许强令迁移。
    如欲自盖房者,听都统、副都统查给本旗空地,准其自盖。”因此可以得知,和珅这次新建宅第是与清朝制度相符的。
    推知,和珅盖宅第不会花他自己多少钱财。因为劳动力就是他控制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丁和巡捕五营的步甲等,据史料记载,服役的人有时可多达千余人以上。其盖房的木料、砖瓦、灰石也大部分由地方官员们贡献,即使他求人家代买,谁又肯向他多要钱呢!
    和珅宅第面积很可能比今天恭王府占地面积还要大些,因为今天前海西街路南的一部分院落,包括郭沫若同志故居等地方,当时均为和珅家柴草场和马圈。据专门搞古代建筑史的专家介绍,这一带原来是杂乱无章的几所民居,皆为小四合院,并无旧王府或达官贵人的宅第,因为在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也找不到它的痕迹。因此,现在的恭王府是和珅一手建造起来的。
    和珅宅第的西界至李广桥,东界至毡子房胡同,北界至大翔凤胡同,南界至今前海西街南侧。此宅第大致可分为左、中、右三路。今天的恭王府虽然经过庆亲王和恭亲王等多次改建,但基本建筑格局并没有多大变化。如在大门、二门、正殿后面的后殿至今仍挂着“嘉乐堂”的匾额,可以证明此房应为和珅时所建,只是后来改建时加上了王府一级的绿色琉璃瓦,但此房仍叫“嘉乐堂”,在后殿的两边衔接着五开间的东西厢房。在中路建筑物的两侧,是各有四五进院落的东、西两路住房。西路(右路)的最后一进院落,有一座精致的垂花门,上挂慎郡王允德书写的“天香庭院”匾额。这进院落的正房就是今天的“锡晋斋”,亦就是前面提到的用楠木建筑的仿宁寿宫内乐寿堂而建的5间抱厦建筑。“天香庭院”前面一进院落就是和珅修夹壁墙藏金的院落,正屋在恭亲王奕所居住时叫“葆光室”,也是5间建筑(包括两间耳房)。东路(左路)建筑格局,大体上与西路相似,只是不如西路建筑考究、精细。在三路建筑物的最后,从西至东,横向连贯着一座有40多间、长约150米的二层后楼,原名叫“寿椿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