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历程:刘德华传

第26章


  若想把“蛋糕”做大,光靠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你就是把嗓子唱破也不行。
  这里人就那么多,市场也就那么大,只有尽快进军香港以外的市场,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歌声。
  在香港,把“蛋糕”做大这个道理谁都懂,即便是一线当红歌手,也不会放弃向香港以外市场拓展的机会。
  这种拓展,除了传统上的台湾、东南亚市场之外,日本、欧美国家、以及广阔的内地市场,都是近年来香港歌手们的抢滩之地。
  刘德华在香港以外的市场算是拓展得比较成功的。
  一直以来,华仔对西方唱片市场很有兴趣,他把在西方歌坛争得一席之地作为自己为之追求的目标之一。
  但在目前,作为一名亚洲歌手,他觉得自己首先应该立足本土,力争在亚洲有较大的知名度。
  印尼、菲律宾、日本、韩国,对刘德华来说都十分重要,只有打开这些国家的市场,才能算是红遍全亚洲的歌星。
  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让自己的知名度在这些地区打开。
  在台湾,在东南亚,在加、美,刘德华都有不小的市场,把“蛋糕”做得又大又圆。
  可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希望自己在演唱事业上的这块“蛋糕”做大些,再做大些。
  这一回,他把目光瞄准了东瀛。
  刘德华为何对日本市场显得更为关心?
  因为日本——这个和中国人有着同样皮肤的亚洲国家,由于经济的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发育成熟、竞争激烈的市场。
  歌坛亦是如此。
  在港台歌手的心目中,日本歌坛素来是他们梦寐以求之地。
  若能在日本市场闯出点名堂,并以此跻身“国际歌坛”,那就真是拔了头筹了。
  因此近些年来,港台歌手“趋之若鹜”,纷纷向日本歌坛涌去。
  其实,进军日本歌坛谈何容易。
  5.把蛋糕做大,再做大(2)
  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排外心理,等等,那么多涌向日本歌坛的港台艺人,有几个真正站住了脚的?
  其中的原因,除了日本本国流行乐坛的兴旺,使外人难以插足之外,语言的难以沟通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因此,虽有这个志向,可如何进军日本歌坛,对刘德华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1994年,刘德华的两张专辑《忘情水》、《天意》都在销售上大获全胜,成为当年的热卖大碟。
  年底,华仔的《忘情水》把“香港劲爆国语歌曲金奖”和“优秀国语歌曲金奖”揽进怀中,并和《谁人知》一道双双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凭着这一年在歌坛的出色表现,刘德华重夺“最受欢迎男歌手”大奖,同时入选“十大优秀流行歌手大奖”第二名。
  当年的一部《魔翡翠》,使日本民众对刘德华这个名字有了点印象,之后,又接连在日本放映了由他主演的《天若有情》、《飙城》、《爱人同志》等影片,这些影片的公映,吸引了不少日本影迷。
  又是几年过去,刘德华的名字在亚洲许多国家已是家喻户晓,日本的影迷、歌迷们对他亦早已不再陌生。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使刘德华有了正式进军日本唱片市场的信心。
  1996年1月初,刘德华走进日本东京的录音室,为他的第一首日文歌曲《再一次拥抱》配唱。
  日本媒介称此举为“向日本歌谣界强力宣战”。
  首次唱日文歌,刘德华并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为了不发生“唱情歌若发音不准很怪”的现象,华仔跟日文较上了劲。
  十年前,与永盛公司合作拍摄《魔翡翠》时,他曾对日语狠下了一番功夫。
  意欲将此片作为进军日本市场的“问路石”和“敲门砖”,但是,《魔翡翠》并没有在东瀛响到哪里去,他学日语的劲头也就慢慢减退了。
  现在,为了自己的唱片能够尽快在日本打响,他必须把荒废了的日语拣起来重学。
  幸好,以前学过的日文基础尚在,比起初学乍练者,还不算太难。
  1996年3月23日,刘德华带着他的首张日文细碟《再一次拥抱》,来到日本做唱片宣传,受到当地众多日本歌迷的欢迎。
  日本之行为期7天,在短短的7天里,日本歌迷给予了刘德华最热烈的欢迎。
  日本娱乐业杂志也对他的日本之行给予了特别关注。
  日本著名少女杂志《Non-no》,率先介绍了刘德华的日本之行及其演艺生涯;紧接着,日本另一本以介绍亚洲音乐为主的杂志《Pop Asia》,将刘德华作为六月号的封面人物,并以长达12页的篇幅,不仅相当完整地报道了他亲赴日本作唱片宣传的全过程,还刊出了《刘德华电影作品年表》和《刘德华唱片年表》各一份,将他从出道至1996年6月所拍摄的电影和灌录过的唱片一一列入其中。
  从这份详尽的资料中,人们惊奇地发现,自1982—1996年,华仔从影以来的14年间,共拍摄电影87部,推出粤语、国语和日语大碟共47张,真是一个世间少有的高产艺员。
  《再一次拥抱》在日本引起反响,刘德华的名字再一次传遍日本。
  一位来自日本的资深音乐界人士曾对刘德华说,他是有史以来香港艺员在日本出唱片销量最好的一位。
  尽管我们迄今为止还不知道那张日文唱片到底有多大的销量,但从当时的日本社会反响来看,刘德华的首张日文唱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勿庸置疑的。
  外界一致认为,刘德华的这张日文大碟字正腔圆,很有特色。
  听了这样的评价,华仔笑言:“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我的日文很好,其实我除了认识日文歌的日文外,对日文一窍不通。”
  说“一窍不通”似乎有点过,但离“字正腔圆”还有距离却是事实,毕竟不是日本人,又没有扎实的日文基础。
  通过制作《再一次拥抱》,刘德华对日本歌坛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认为,日本歌迷是先接受他这个人再接受他的歌,“其实日本歌迷只要接受了你,你唱的歌他们自然也会接受了。”
  5.把蛋糕做大,再做大(3)
  是的,日本人在刘德华未到日本之前先看了他的影片,然后又看到他俊朗的外表形象,接下来再听他的歌时,是不是很自然地就喜欢上了他呢?
  总之,当别的歌手还在苦苦思索如何向外发展时,刘德华的《再一次拥抱》已经响彻整个东瀛。
  自此,刘德华在演唱事业上的“蛋糕”已经做的够大了,他应该满足了。
  可是,你如果那样想,就没有今天的刘德华。
  刘德华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的胃口很大。
  在尝试了日文歌曲之后,他又有了新的欲望,就是在有机会的时候,尝试英文歌曲。
  或许,只有在他的“蛋糕”上真正覆盖了世界各地的“奶油”;只有当他唱到唱不出来的时候,他的“蛋糕”才不会再扩大。
  人们并不希望有那一天。
  6.来自大洋彼岸的褒奖(1)
  “没有电影,唱片不会卖,没有唱片,电影也不会卖。
  我是一个整体的艺人,你问我电影有没有跑到第一?
  我没有。
  唱歌有没有跑到第一?
  我没有。
  我两样都是第二。
  但就像10项赛一样,加起来我就是第一名了……”
  刘德华,一个在刚开始唱歌时差点被唾沫“淹死”的人,短短几年工夫,竟神奇般地站在了歌坛的高峰,让当初对他不屑一顾的人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这是上帝的眷顾吗?
  不,这是他千辛万苦滴泪成珠的奋斗结果。
  当人们发现,从他演唱的无数歌曲中已冲出了一大串经典之作时,他的名字便随着电波在空气中游走,在这个地球上有人的地方纵横开合。
  1996年应该说是刘德华的幸运之年,这一年,他不仅进军日本歌坛取得佳绩,在海外的知名度也水涨船高,连续获得国外颁发的演艺大奖。
  年初,刘德华把由美国颁发的“亚洲地区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囊括怀中,刚从美国领奖回来,5月份,又一喜讯传自于大洋彼岸:继成龙之后,华仔获得了“亚洲全能艺人”奖,成为第二位获此殊荣的香港演艺明星。
  而此时,华仔的《真永远》也被提名角逐国际三大颁奖礼之一的MTV音乐颁奖礼之音乐录影带大奖。
  为拍摄1996年奥运会主题曲的MTV,1996年4、5月间,刘德华前往亚特兰大。
  为了对这位红遍亚洲的影视歌三栖巨星的安全负责,奥委会专门采取特别措施,安排了十分严密的保密工作。
  由此可见,刘德华这个名字在大洋彼岸的影响力。
  6月6日,刘德华起程前往美国,去领取当地MTV电视台颁发的“亚洲全能艺人奖”。
  能够当选由美国颇有影响的电视台评出的“亚洲全能艺人”,刘德华自然十分高兴。
  他说,可能是因为自己各方面表现平均,没有一样是第一,因此人家会这样选。
  当时,听了这句话的人都认为是刘德华的一句笑谈。
  其实不然。
  事隔多年后,从刘德华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话中,人们不难看出,当年他说的那句话并非笑谈,而是他心中多年以来的真实思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