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鞭无敌

第31章


起更时分,仍旧不见有人进出,两人正待离去,忽闻远处湖面似有楫击破水之声。
  两人纵目望去,只见月光下,碧波上有一叶扁舟由远而近。但小舟离岸估量尚有六七丈之遥就突然停下了,见一人身披蓑衣由船尾走到船头,把船系在芦苇深处的木桩上。两人想:且看此人如何登岸!那人把一切料理舒齐,倏忽身形一长,在船头平空窜起有数丈之高,从容地在空中徐徐下落,及近水面时复又往上飘升,刷刷刷地"蜻蜓三点水",已然到达岸上,还越过两人藏匿的柏树一箭之地。
  他停住脚步,回头张望,俞姑和姬澄的目光同时落在那里,淡月照耀下,在他踮足的地面上,留有半个足迹的水痕。那人不满地摇摇头,仰天长叹:"老了,老了,不中用了!"他踌躇片刻,正待回身要走。"噗噗",两个人飞落在他面前,恭敬地躬身下拜:"叩见夏老前辈!"
  那人不曾提防,猛吃一惊,但立即归于镇定,拈须笑说:"什么夏呀秋的,你们别错认了人!"
  俞姑忍不住笑说:"老前辈、凭您刚才那上乘的提纵术,要不是"踏雪无迹",谁能办得到哇!"
  姬澄仰起身来,亲昵地说:"夏家爷爷,怎么连我也不愿相见了?"夏观风的嗓音顿变:你、你、你是……"
  姬澄近于撒娇地说:"我是姬家小澄子,您疼过我,抱过我,还教过我打"连升三级"哩!"夏观风不禁喜形于色地说:"不错、不错,你是小澄子,长高了。你怎么到这儿来的?这位是?……"
  这时俞姑身上的衣着有些不男不女,姬澄赶紧介绍说:"提起这位,夏爷爷不会不知道。
  他是我姑姑,江湖上有名的"云里嫦娥",又称"女罗刹",名叫俞亿雯!"夏观风倒退一步,楞住了好一刻,无限尊重地一抱拳说:"原来是神女峰青峰娥眉法空大师的高足,当世女侠,共敬、失敬!恕夏某简慢之罪。"俞姑谦逊地说:"不敢当。夤夜得仰夏老英难的丰姿和高超技艺,太幸会了。"夏观风说:"惭愧,惭愧!贵客光临,哪有站着说话之理?寒舍不远,请移玉趾。小澄子,陪俞女侠随我来。"
  夏观风把俞姑和姬澄请到家中,准备了丰盛的宵夜,两人也不客套,一下吃了八九成,才席散看茶。夏观风对两人的到来虽然热忱、愉快,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惴惴。
  俞姑觉得诧异,她看了姬澄一眼,也不问夏观凤是否读过他们留下来的书柬,就把解承忠老镖师遇难风陵渡,以及他们此番前来寻访的目的叙述了一遍。俞姑一边讲,一边留神观察夏观风的神态---他的脸上一阵接一阵地涌出风雨阴晴的变化,眼眶里亮晶晶的,似有泪水滚动,他忙佯装入内取茶,走回来又安之若素了。
  他对两人说:"你们长途跋涉,想已疲怠,时光不早,请先安置,有话明天再叙吧!"俞姑觉得此人感情压抑,内心定有什么秘密。她一摆手说:"老前辈不必张罗。俗话说:归心如箭。我等访明详情以后,急于要赶赴太湖。免得解氏孤女和那位赤胆忠心的好徒儿心如沸煎,日夜翘首而待。"
  夏观风眉宇间闪动了一下,他歉疚地强笑说:"观凤早就退归田园,山乡村夫,闲云野鹤,是个淡散的人,不涉江湖久矣!承忠是我的老友,对他的惨死,我怎能不悲哀?无奈事出突然,扑朔迷离,观风能从何处去推测这袭击者的来龙去脉呢?"在一旁冷落了好久的姬澄正想插嘴,俞姑瞟了他一眼,却抢先开口了:"老前辈乃是旷世奇才,生于乱世,不求闻达,垂钓江渚,侣鱼友虾,这般的洁身自好,真是可敬可佩。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人不能以违心为安心,以委屈求太平。想解老英雄和老前辈数十年交往,情谊不浅,洞悉其为人处世。像解老英雄这等忠烈义士惨遭横死,连我辈局外之人尚且激于义愤,也愿尽蝼蚁之功。老前辈必定不肯眼看解老英雄糊里糊涂身死敌手而含恨九泉,也不会坐视其小辈因不能报得父仇而饮恨终生。"
  说完,她无限感慨地呤诵起一首诗来:"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淮飞。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杜鹃带血归!"悲壮的音调如泣如诉,如慕如怨。
  俞姑的一番话,已使夏观风为之动容,等到听完这首文天祥被俘押往大都路上写的诗篇,他再也坐不稳了,泪水夺眶而出,竟悲伤大恸。俞姑向姬澄看看,示意他不要去劝阻,让他痛痛快快地一舒胸臆。
  好一刻,夏观风止住了痛哭,霍地站起身来,对俞姑深揖及地:"若非俞女侠相照于肝胆,不嫌愚顽,谆谆教我,观风几乎成了麻木之徒。请宽坐,我藏有"杞菊参桂酒",饮几盅长长精神,待我慢慢道来。"那酒呈橘红色,启瓶就透出一股异香,知是珍品。俞姑和姬澄饮了两口,醇酽略带辛味,满口芬芳,似金钱直挂脐底。片刻,精神陡增。夏观风自已也喝了一盅,闭目沉思。两人悄然静候,俞姑知道,追亿往昔,此中必有辛酸。于是正襟危坐,神态严肃。稍许,夏观风脱却沉思之情,以伤感的语调说开了往事。
  南宋祥兴元年 (公元一二七八年),解弓弦是南宋枢密使所辖、泉州城主将陈元龙部的参将,奉命率部扼守惠安之洛阳桥,以作泉州之后卫和退路。那陈元龙深谙黄公三略、吕望六韬,是个砥柱中流的名将。当时原为南宋招抚使、后串通田子真举城降元的叛将莆寿庚,以倾巢之兵力,把泉州城围困得外三层,内三层似铁桶相仿,而阿剌罕又命先锋将阿里海涯挥戈而来,泉州城已是风鹤频惊,危在旦夕。幸得陈文龙治军有方,和兵士同甘共苦,常常亲冒矢镝与兵丁彻夜守城。他餐风宿露,甲胄染血,点燃了军士们敌忾同仇,愿为守疆土、保社稷而战斗至死的决心。阿里海涯火急火燎地敦促攻城,在烽火漫天中,泉州城内"宋"字旗依然高高飘扬。阿刺罕的三令五申,更令阿里海涯烦躁不安。
  正在这时,阿剌罕着爱育黎沁姑解押军晌和犒赏来到军前。阿里海涯闻报大喜。原来那爱育黎沁姑是阿剌罕的爱妾,在蒙古族中堪称女中豪杰。她的父亲曾在锡剌勒济亲王手下为都统之职,幼年时的爱育黎沁姑随同父亲常常出入南宋的都城临安,并居住过一段时间。她聪明乖巧,通晓汉文,能背诵韩愈、柳宗元和三苏的文章,十岁时就会模拟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填谱咏西子湖的词曲,还会画几笔花卉。她还学得一身好武艺,善使一种暗器叫"铁索飞爪",能出其不意地擒人于马下。按她的文才武略,本来完全可以得到贵妃、王后的地位。不料锡剌勒济突然哗变,失败后,爱育黎沁姑的父亲亦受株连,按律条,她应终身籍没为奴。但阿剌罕见她年轻美貌,妖冶妩媚,一面用冒名顶替的办法为她开脱,一面恩威并施,使爱育黎沁姑成了自己的侍妾。不久,凭她出众的才情,艳压群芳的媚态,还有那高明的权诈手腕,不仅得到阿刺罕的宠爱,还参与军机,成了能左右军务的"萧墙后妃"。
  阿里海涯知道这个女人比阿剌罕还厉害十分,不敢怠慢,赶忙接近军营,并向她详细报告了攻城的情况。第二天,阿里海涯出营讨战,爱育黎沁姑立马旗门之下亲自督阵。她见一员宋将黄盔黄甲黄战马,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年纪不过二十多岁,手中一口九坏象鼻紫金刀使得风雨不透,确有万夫不当之勇。爱育黎沁姑恐阿里海涯有失,赶紧鸣金收兵。询问之下,知道此人乃陈文龙麾下的将领林华。翌日,爱育黎沁姑出马,但迎战的却不是林华,而是曾逢龙。不数合,爱育黎沁姑卖个破绽,拨马就走,曾逢龙不知是计,随后紧赶,被爱育黎沁姑用铁索飞爪擒下马来。元营高奏凯歌,阿里海涯巴结讨好,一连三日全营痛饮贺功。
  数日后,志得意满的爱育黎沁姑又到城下讨战。泉州城内点炮三响,吊桥平铺,林华策马举刀来到两军阵前。
  林华一见爱育黎沁姑,不觉意马心猿,挺起的大刀垂了下来。他见元营女将一身黄金锁子连环软甲,戴八宝珍珠冠,锥尾高挑,两条洁白的狐尾宕于胸前,脸似三月桃花,吹弹得破,眼如两汪清泉,溜转顾盼,唇点绛红,笑靥中露出无限的骚情荡态,手执两杆双头梅花枪,宛若画中人。
  林华看呆了,心想,以前读到一首诗:"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原来果然真有这样国色天香的美人!这林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迷恋女色,他见到这么一位"北国美人"在身前,怎不心旌摇荡!爱育黎沁姑也在瞅着林华,见他坐在马背上好似一尊玉塔,大耳重轮,是个年少英俊的武将,也不禁芳心摇摇,神驰意荡。她想,若非出于无奈,自己怎会去嫁那面目狰狞的阿剌罕呢?真是空负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倘若能与这样的人匹配,哪怕只得片刻欢乐,也不枉人世一场。
  他们两个几乎都忘却了自己是两军对峙的敌人,互存爱怜,眉角眼底脉脉传情。三军的喊杀声,才使他们惊觉过来。爱育黎沁姑轻声说:"呔,你这宋将,今天你姑奶奶我亲来阵地,你敢和我对阵?还是识事务些归顺于我,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否则,上回那姓曾的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林华哈哈大笑,掉转刀头向爱育黎沁姑一指,说:"我看你纤纤的身材细细的腰,我手撸头一捅,也戳你个窟窿;我吹口气,能叫你皮开肉裂。我说你还是跟我回营去,帮我执帚叠被,准比你现在过得开心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