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第36章


刘承和赵恒说想当节度使,赵恒对王旦说了,可王旦没有答应,第二天赵恒又说这事,王旦还是不答应。赵恒有些急了:“刘承就这一个请求,不答应他死了都闭不上眼睛。”王旦一步不让,说:“给他节度使,以后就会有要求当枢密使的,这个口子就是不能开。”把赵恒顶了回去。
  假若没有王旦在朝廷上的周旋,“五鬼”和其他奸佞之辈会攫取更多的好处,大宋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也会遭受更大的损害。
  赵恒虽说大行荒唐之事,可他不是残暴之君,在处理反对意见时还保持着理智和宽容,像孙奭始终上书反对天书封禅,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古人说‘天何言哉’,天连话都没有,怎么会有书?”挑明了天书是假的,还把赵恒比做先明后昏的唐玄宗,赵恒对他的话也就是置之不理而已,没有追究他“大不敬”的罪过。
  在丁谓督造玉清昭应宫时,张咏说:“这是在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请求把丁谓杀掉,悬头国门以谢天下,甘愿把自己的头也斩下来,算是向丁谓谢罪。赵恒也没有大发雷霆,只是把张咏撵出京城,放到陈州去当了地方官了事。
  有两个细节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形。一个是参知政事王曾,他对天书神道十分反感,拒不接受赵恒委任的“会灵观使”一职,赵恒指责他和朝廷唱反调,不“傅会国事”,王曾说:“皇帝虚心纳谏是明,臣子尽忠为国是义,我只知道尽忠为国这个大义。”结果惹恼了赵恒,寻个借口就把他的参知政事(副宰相)给撸了。
  另一件事是赵恒想立刘氏为皇后,让丁谓去找大才子杨亿写立后的诏书,杨亿看不上出身寒微的刘氏,就磨磨蹭蹭不愿意写。丁谓劝他:“你还是写的好。你写好了,将来一定会有好处,富贵荣华是跑不了的。”丁谓这话可是发自心底,谁知不说还好,这么一说杨亿觉得大受侮辱:“这样得到的荣华富贵,不要也罢!”把笔一丢,坚决不写了。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得出结论,赵恒统治的后期,只有逢迎之徒才会被宠信,敢说真话的人不是被贬,就是被压制。
  朝廷风气如此,其国事如何不难想象。
  到了赵恒死前,大宋的国库出现了“支诸宿藏”的局面,弄得快没有隔夜粮了。
  专权的刘皇后(1)
  赵恒统治后期,朝廷的实权实际是掌握在皇后刘氏的手中。
  刘皇后是个传奇女子,她出身贫寒,原籍在益州(四川成都),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十多岁就嫁给了银匠龚美。据说她心灵手巧,很有些音乐天赋,史载她“善播鼗”。鼗就是拨浪鼓,原本是小商贩用来招徕顾客的东西,可在她的手上,居然能打出动听的节奏。也就是因为她“播鼗”,使她和后来当上了皇帝的襄王千里姻缘一线牵。
  龚美只是一个普通的银匠,在四川日子混得不如意,就想到京城找找机会,结果在京城的日子也不好过,到了快没饭吃的地步。都说否极泰来,穷困的龚银匠却因为自己的妻子貌美艳丽,还有一手好听的拨浪鼓而声名大噪,最后就连襄王元侃(后来改名为赵恒,即真宗)都听说了。襄王见到这个天仙一般的四川美女,魂都飘飘荡荡了,就把她带回了王府,做了自己的贴身使女,昼夜不离。
  这事被赵光义知道了,认定刘氏是个红颜祸水,严令元侃把她逐出王府。元侃实在舍不得这个美人,又不敢违抗父亲兼皇帝的命令,就玩了个暗渡陈仓之计,明着把刘氏撵走了,暗地里把她藏到了自己王府官吏张耆的家中。这下可苦了张耆,他为了避嫌,一面命家人尽心尽力地侍奉这位刘姑奶奶,一面自己干脆搬到了襄王府去住,弄得有家不能回。
  襄王登基以后,连忙把刘氏接进皇宫,失而复得的感觉使赵恒对她更加珍爱,刘氏先被封为美人,很快又晋为修仪,不久又升为德妃。张耆也因侍奉刘妃之功,官职一路上升,等到刘氏掌管了实权以后,更是了不得了,最后居然做到了枢密使,封徐国公。
  刘氏原本没有成为皇后的可能,但她的命实在是太好了,就像赵恒没有可能成为太子却最终登临大宝一样,她也从不可能实现了可能,看来两个人真有夫妻相。
  赵恒的原配夫人是宋初名将潘美的八女儿,但这个女人没有做皇后的福气,赵恒还没继位就死了,年仅二十二岁,她的皇后是死后追封的。赵恒的第二任妻子郭氏倒是活着当上了皇后,可赵恒东封西祀地一通折腾,郭氏都随驾前往,娇嫩的身子骨被劳累和风寒侵蚀出病来,在景德四年去世。
  后宫无主,时间长了不行,赵恒两年后准备再次立后。册立皇后是件大事,赵恒为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当时有三位候选人,即刘德妃、杨淑妃和沈才人。赵恒有意立自己最宠爱的刘妃为后,谁知他的意思刚一说出,就引起了激烈的反对,时为翰林学士的李迪以“出身寒微”为理由坚决不同意,参知政事赵安仁则认为沈才人更合适当皇后。
  杨淑妃是天武副指挥使杨知信的侄女,沈才人是宰相沈伦的孙女,刘氏的父亲刘通《宋史》里记载是虎捷都指挥使兼嘉州刺史,这完全是为了抬高她身份编造出来的(刘皇后对自己的出身造假,赵恒在天书上造假,这对夫妻还真般配),至于她是否是再婚,《宋史》里则是一笔带过,稀里糊涂地说:“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入京师。”其实当时对再婚不是那么在意,五代时有好几位皇后都是再婚的,讲究什么“贞节”那是南宋理学大盛以后的事,所以在反对立刘氏为后的时候,没有人拿这个来说事。
  赵恒没想到大臣们对自己的决定强烈反对,他也急了,说:“刘德妃入宫在前,沈才人入宫在后,不能乱了次序。”这话怎么听怎么别扭,难道封皇后也要论资排辈,讲究个先来后到吗?
  赵恒接着说:“何况刘德妃还为朕生下皇子,册立她为皇后有何不可?”最终还是不顾群臣的反对,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册立刘妃为后。
  赵恒在这撒了个弥天大谎,为他生儿子的根本就不是刘氏。
  原来刘氏入宫以后,凭借自己的聪明和皇帝的宠爱,地位一步步上升,郭皇后就算不死她都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郭皇后死去给了她最好的机会。但是她知道只有皇帝的宠爱还不够,假若把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东西排个名次,皇帝的宠爱绝对能排进前三甲,就连那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关键时刻也被唐玄宗推出去当了替死鬼。
  刘氏知道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进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只有一个办法最有效,那就是给皇帝生个儿子。
  那时赵恒还没有子嗣,郭皇后曾生了三个儿子,但都没有成活下来。刘氏鼓足了劲头,紧紧缠住赵恒,可任凭皇帝怎么耕种,她的肚子就是鼓不起来。刘氏聪明过人,她想出个李代桃僵的妙计,她让自己的一个亲信侍女去侍候皇帝,干些零碎小活。这个侍女姓李,生得花容月貌,而且性格温顺委婉,很是讨人喜欢,赵恒也被她吸引住了,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成就好事,并且使李侍女怀上了龙子。
  刘氏的计划成功了。她的计划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四个字:借腹生子。先用李侍女的美色打动皇帝,有了孩子之后就收为己有,李侍女是自己的手下,没有什么可撑腰的背景势力,再加上她胆小温顺,皇子就是自己的了。有了皇子,母以子贵,还怕皇后到不了自己的手上吗?通过这一件事,就完全可以看清刘氏的工于心计,后来她能独揽大权十几年,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氏很争气,给赵恒生了一个男孩,赵恒中年得子,自然欣喜异常,给儿子取名受益。趁着赵恒的高兴劲儿,刘氏提出把受益收进自己的宫内,她会像亲生儿子一样地抚育,赵恒点头允许。就这样,刘氏对外宣布皇子受益是她生的,下令后宫知情者不准泄露半句。天禧二年(1018)中秋节,赵恒下诏册立八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可怜的李氏辛辛苦苦地十月怀胎,最后生下的皇子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给别人做了嫁衣裳。后世人们根据这件事,编出了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替李氏喊冤。
  “狸猫换太子”堪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传奇故事之一,情节扑朔迷离,说的是在真宗时期,后宫的刘、李二妃同时怀孕,真宗许诺谁生皇子谁当皇后,结果阴险的刘妃玩了个“偷梁换柱”的计策,用只剥了皮的狸猫换下了李妃生的儿子,并说李妃生了个妖怪,结果李妃被贬入冷宫。刘妃如愿当上了皇后,对李妃还不放心,想赶尽杀绝,其中经历了曲曲折折,李妃的儿子最终当上了皇帝,就是宋仁宗。而李妃则借助“包青天”之手被平反,而当了皇后的刘妃也在得知李妃平反的消息惊恐而死。
  这个故事在晚清艺人石玉昆的《三侠五义》里被描绘得离奇曲折,并被搬上戏曲舞台,流传甚广,几乎被人们当成了信史。事实上刘皇后不仅没被吓死,还安安稳稳地掌了好多年的大权。
  赵恒得到了儿子,相信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神仙,就更起劲儿地鼓捣求仙拜佛的那一套,可那虚幻的东西毕竟只是虚幻,现实里的赵恒患上了“风疾”,身体状况时好时坏。身体有病还在其次,关键是赵恒深信神佛搞得精神也有了问题,经常犯糊涂,说过的话转眼就忘。赵恒得病,给刘皇后专权创造了机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