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第38章


刘璋害怕马超,除了马超的神勇之外,其实还有他的羌族血统以及在氐人、羌人中的崇高威望。马超离开汉中投奔刘备时,为了防止张鲁派人追杀,是绕道而行,“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的。《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云:“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近去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余,至十六年,从马超为乱。”说明马超在凉州起兵反对曹操时,曾与氐族贵族联合,关系密切,因而马超“逃入氐中”绝非偶然,很显然他是企图与氐族贵族继续联合。氐族分布在汉中与陇蜀交界地区,与羌族交错混杂,而羌族分布区中就有马超祖母的娘家亲人部落。马超绕道氐境再奔蜀,既摆脱了他原来败军之将的形象,又增加了“挟氐、羌自重”的新资本,使人更清楚地看到马超“甚得羌、胡心”,是得到氐、羌两个民族全力保护和支持的。所以,马超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为提高。刘备坚信,马超的到来为攻取成都增加了重要筹码,因此刘备能如此有把握地说:“吾得益州矣。”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深受羌、氐人的骚扰和侵犯,益州民众对之十分忌惮。在刘备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拥有氐、羌人作后盾的马超又归顺了刘备,所以刘璋觉得这个仗再也打不下去了,“遂开城出降”《三国志》卷三十一《刘璋传》。。
  马超投奔刘备,未建寸功,即被封为平西将军,这个官职比之关羽的荡寇将军还要高,关羽当然不服,故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诸葛亮无奈,只得作书安抚之。刘备称汉中王时,“拜超为左将军,假节”。左将军本是刘备任之多年的官职,竟然授予马超,可见其倚重之。更令人费解的是,当刘备自立为王,由刘备手下一百二十名臣工向汉献帝上表时,表文的第一名领衔者居然也是马超,而追随刘备多年、功勋卓著的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人皆名列其后。马超的地位如此之高,只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即马超“甚得羌、胡心”,其有羌、胡做靠山的政治背景。刘备称帝以后,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所用的“策”文中有这样的话:“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使得“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獯鬻是古匈奴名,这是刘备以地处汉胡交杂的“汉中、巴蜀”帝王身份,正式宣布马超在种族战略地缘上的重要地位。马超死后,刘备再封其从弟马岱为侯,并为子刘理娶马超之女。可见,他是极其重视马超的羌胡背景的。
  三国时期,最后一位羌胡化的将领是蜀汉朝廷后期的支柱——姜维。姜维是“天水冀人也”,被诸葛亮称之为“凉州上士”,《三国志》卷四十四《姜维传》。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先攻取凉州,然后再平定关中,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武侯之志,屡次领兵北伐。费祎曾劝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三国志》卷四十四《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但姜维不听。为何不听从费祎之言呢?《三国志·姜维传》曰:“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所谓“西方风俗”,就是羌胡风俗,说明姜维亦是一名羌胡化的悍将。
   
                  
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4)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三国志》卷四十四《姜维传》。。凉州处于偏远边塞的文化落后地区,史称“凉州寡于学术”《后汉书》卷五十八《盖勋传》。。姜维能“粗有文武”,还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玩众黩旅”就不仅仅是姜维个人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从董卓及其四大部将,到张绣、马腾、马超、韩遂与姜维,“玩众黩旅”几乎是他们一脉相承的特征,而且“玩众黩旅”和羌胡化的凉州兵团有必然联系。
  凉州是汉武帝时才划入汉朝版图的,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本是月氏人所居。匈奴被打败之后,卫青、霍去病从匈奴手中夺取了这块并不适合汉人耕稼居住的草原地区,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军事四郡而合成凉州,但这个地区的居住人口实际上仍以羌、氐、匈奴为主,汉帝国只是派遣驻边的武装部队,这些戍边部队的生活方式日久必然当地化,即羌胡化,这就是羌胡化的凉州兵团的由来。
  2.“关西兵精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东汉末年的凉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尚武之风盛行,成为天下精兵良将所在之地。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甚多。《汉书·地理志下》曰:“天水、陇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矣。”《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即凉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后汉书·西羌传》云:“其兵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详。堪耐寒苦,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东汉永初四年,因羌胡作乱,朝廷军费开支吃紧,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虞诩反对,他说:“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后汉书》卷五十八《虞诩传》。以“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的凉州人不仅男子剽悍好斗,即便女子亦能上阵打仗。郑泰云:“关西诸郡……数与胡战,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其悍夫,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譬驱群羊向虎狼,其胜可必。”《三国志》卷十六《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是导致天下大乱、汉王朝崩溃最主要的原因。召董卓进京的主谋者是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他们的目的是借董卓之手诛锄十常侍。“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宦,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三国志》卷六《袁绍传》。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何进与袁绍的决策是极其愚蠢的。可谓引狼入室,自取其祸。但这里仍然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即何进等人为何要假董卓之手诛灭宦官集团。我认为,这是因为董卓手中掌握着一支精锐的凉州军,凉州军是令人畏惧的天下“劲兵”,当是不争的事实。
  董卓能在东汉末年擅权朝野,专断政事,除了其冠绝一时的武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抚了马腾、韩遂、皇甫嵩、朱儁,使得满朝文武无可奈何外,更多的是因为董卓手握“凉州劲兵”,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故而能在关、洛横行一时,对东汉政权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凉州军阀主宰天下的局面并不能得到世家大族的认同。袁绍等逃离京师,迅速组织起关东十余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关东联军与董卓所部的兵力孰众孰寡,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仍可作大致推算。董卓初入京师,兵力有限,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所载:“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故采取欺骗手法,“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当然,董卓掌握朝廷大权后,兵力有所扩充,如他通过招降吕布,兼并了丁原旧部的并州兵,以及何进、何苗兄弟二府(大将军、车骑将军府)之兵。尽管如此,董卓军的兵力仍少于关东联军。关东联军由十一路诸侯组成,“众各数万”,《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总数达数十万。但他们却分居河内、酸枣等地,不敢贸然进攻洛阳。曹操对袁绍等“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十分不满,对之言道:“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其实袁绍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是不想攻入京师,而是因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同上。,关东军虽然兵多,但却畏惧董卓而不敢出战,说明董卓率领的西凉军战斗力相当强大,关东军远非其对手。正如郑泰所言:“袁(绍)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体长妇人;张(邈)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融)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无军帅之才,负霜露之勤;临锋履刃,决敌雌雄,皆非明公(指董卓)敌也。”《三国志》卷十六《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董卓也曾对其长史刘艾说:“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注引《山阳公载记》。并未把袁绍之辈放在眼里。
   
                  
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5)
  既然如此,董卓为何要迁都长安呢?一些学者推断,董卓决策迁都是迫于关东兵的压力。对此,我持不同见解,我认为董卓迁都长安,其主要目的是以关陇为依托,与其凉州旧部会合,并从关中至凉州本土直接获得兵源,从而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当然,除凉州军事集团之外,并州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如猛将吕布“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卷七《吕布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