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

第25章


  这个夏天,我可是不得清闲,忙忙碌碌,但无悔无怨,因为现在看来,我们已经让日本和俄国媾和了。我跟两国的使节和政府打交道,什么滋味都尝过,最后还一次又一次给两国政府写信,写得很客气,但意见也尖锐,像个苛求的荷兰大叔一样。有趣的是日本人总是保持沉默,而每次我给沙皇写信,俄国人就把它张扬出去,几乎总是加以歪曲,可是外界对于我给日本人的信却一无所知。在谈判过程中,俄国生我的气,以为我只给他们去信。但谈判结束了,俄国人算是认真赔礼了,沙皇还给我发来了贺电,我觉得他还算不错。
  他的电报说:“你付出了巨大努力使和谈得以成功结束,为此,请接受我的祝贺和最热忱的感谢。敝国将以感激之情怀念你在朴次茅斯和谈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这个夏天真累,因为我没有国务卿,所有外交事务都得我自己办,塔夫脱又不在,巴拿马的事也得我自己处理。三个月来,我办理的主要事情包括朴次茅斯和谈,巴拿马,委内瑞拉,还有圣多明各,处理过程中我得不到任何建议或帮助。
  人们,不仅在我们国家,而且在别处也是一样,通常都是纯粹按照一个人做成了什么,来对他的工作给予评价,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假若我没有促成媾和,人们准会嘲笑我,谴责我。现在却又把我赞扬得过了分。说什么我脑袋长有远见,如此等等。其实,我最终采取立场,并非我情愿如此,而是形势使然;在那种形势下,我若是采取别的做法,我就会感到自己是逃避责任。去年冬天,我就曾几次建议俄国人别再打仗,可是他们不听。同样的话我也对日本人说过。无疑是因为日本人相信我会立场公正,所以在他们海军大捷之后主动请我促进和谈,但是别让对方知道是他们提出这一建议的――自然我不会说的。于是我着手工作,在我采取公开行动之前征得了两国政府的同意。这时,双方对和谈地点又谈不拢,一方想要的地点,对方都不同意。我希望在海牙,日本人又不同意。结果只好在我们美国谈判,这就把我推上了抛头露面的地位,这是我本来不想要,想尽量避免的――不过现在看来,若不是在我们这里谈判,他们大概永远也讲不了和的。和谈了,又陷入僵局,我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预,直接跟两国政府联系。要是联系无效就只好散伙,但似乎是谈成了。我说“似乎”,是因为要等和约正式签字了,我才能放心。日本谈判的人远不如日本政府明智,因为我相信日本不要赔款才是最有利的。俄国人是不会给的,而日本人把战争再打下去,只会再耗费亿万款项而分文无收,只是浪费,比浪费更坏。
//
---------------
第八章和平斗士(6)
---------------
  ……
  向你的同伴转达我的致意,尤其感谢格里斯科姆夫妇对你的招待。
  爱你的父亲
  1905年9月2日
  于奥伊斯特湾
//
---------------
第九章直接向民众说话(1)
---------------
  他认为他的主张代表了民众意愿,若遇职业政客们阻挠,他就直接诉诸民众。
  伍德罗・威尔逊与国联
  伊迪丝・威尔逊轻轻地把一条毯子盖在她丈夫那瘫痪了的左臂上,而且将灯光调暗,让别人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她那卧床的丈夫。医生则让他反复练习了几句很简单的笑话。然后,伊迪丝在他“好的一侧”摆了两把椅子,等候客人来访。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已有6个星期未露面,除了他的妻子和医生以外,别人都没有瞧见过他。
  伊迪丝・威尔逊请两位客人进来,一位是共和党参议员,一位是民主党参议员。他们在主人精心安排的椅子上就座后,威尔逊讲了他事先练习过的几句话。
  “我们在为你祈祷呢,威尔逊先生。”共和党参议员艾伯特・福尔说。
  “祈祷我什么,参议员?”威尔逊问,“祈祷我什么呢?”
  两位参议员笑了,大夫赶紧请他们结束谈话,领他们走了。
  这次精心安排的花招居然奏效了。《纽约时报》就这次会晤报道说:“到处流传的而且往往是居心不良的谣言说总统业已残废,由此不攻自破了。”可是他们哪里晓得,这位国家元首和谈判大师已经病得只有一个空躯壳了。然而他还非撑着不可。他还得为他的理想奋斗,就是实现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他坚信这是上帝赋予的使命。威尔逊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和平盟约,在巴黎和会上已由欧洲列强领导人谈妥,但却在美国参议院纠缠不休。条约的核心是成立国际联盟(国联),威尔逊为实现这一点不遗余力,甚至愿为此奋斗到死。
  威尔逊提出和平盟约,起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主张使它成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从1914年到1918年,这场战争席卷了欧洲。到它结束时,死亡人数已史无先例地达到850万人之多。威尔逊曾经争取让美国尽可能不致卷入战争。1916年,他就是靠美国保持中立的竞选纲领而赢得了总统连任。可是大选后不久,人们就日益担心德国会把战火烧过大西洋,迫使美国参战。
  1917年1月,德国迈出了针对美国的第一步,宣布在大西洋展开全面潜艇战。它派出了潜艇,要隐蔽地靠近美国舰船发射鱼雷。
  接着,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德国发给墨西哥的一份电报,把它交给了威尔逊总统。这电报唆使墨西哥进攻美国,保证德国将予以全力支持,并许诺德国将把美国的得克萨斯、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这三片土地交给墨西哥以作为奖赏。这一电报最初被以为是伪造的,但德意志帝国的外相竟出人意外地证实了确有其事。威尔逊向报界公布了这一电报,一时舆论大哗,反德激情迸发,美国再也无法中立了。
  威尔逊决定,既然要参战,就不仅是要战争胜利,还需要有一条更高的原则。威尔逊年轻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就著书立说,阐释了政府作用、政治理论和进步理想。他曾多年思索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考虑过如何建立一个世界组织以维护和平,团结各国,并使之各自受到制约。他有一次对他的妻舅说:“我久久琢磨了拿破仑的一句话,即‘用武力从来是不会最后解决任何问题的’。”威尔逊要打仗了,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给世界带来和平,而且是永远和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胆的前提,也是极其天真的前提,是史无前例的外交方针。威尔逊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美国参战是有理的。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通过向国会发表演说,而将自己的主张参战的理由告诉了美国人民。总统宣布,“对于民主而言,世界必须是安全的”,而现今这场战争是“反对所有国家的战争”,美国的动机“不是复仇……而是要维护人权,我们是人权的惟一倡导国”。这篇演说大受欢迎,《纽约时报》报道说,听众对威尔逊的欢呼热情之高是“威尔逊在国会山从来未曾遇见过的”。
  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爱德华・道格拉斯・怀特当时坐在听众席最显著的位置。据《纽约时报》报道,他带头欢呼,随后的表情是他“紧闭双唇,似乎是为了防止眼泪夺眶而出……把两个手掌使劲捏在一起,似乎正在用力张开它们”。不论是在场的听众也好,还是第二天读到报纸的全国各地民众也好,他们的心弦都被威尔逊触动了。
  一位当代的学者说威尔逊这篇讲话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一篇”,另一位学者说它是自从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以来最伟大的一篇演讲。它团结了美国人民。威尔逊演讲后的次日上午,因创作《美国花花公子》和《替我问候百老汇》而最受欢迎的歌曲作家乔治・科汉就谱写了新歌《在那里》,它成了鼓舞美国人参战的非正式进军号。
  然而,威尔逊此时的感受是悲喜交集。使他难受的,是他预见到战争会夺走大量美国人的生命,这沉重的责任会落到他的肩上。他对他的秘书说:“想想他们欢呼的是什么吧。我今天发出的信息是给我们的年轻人的死亡信息。为它欢呼,咄咄怪事。”
//
---------------
第九章直接向民众说话(2)
---------------
  这次参战,是美国登上全球舞台的第一次。威尔逊决心不浪费时机,既要决定战争的胜负,又要设计战后的世界。三百万美国人应征入伍,而威尔逊几乎是立即着手考虑战后的和平。他请美国一些著名的政治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一个委员会,指示他们研究欧洲的情况,起草和平建议。到1918年新年来临之际,他利用该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项“十四点和平计划”。这计划涉及公海自由,取消贸易壁垒,裁军,以及成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几天之内,威尔逊就自豪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了他的“十四点计划”。《纽约论坛报》写道:“威尔逊先生现在意味深长地保证美国要为比利时人和波兰人以及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的解放而战。对许多人而言,美国总统的许诺是要在他们经受比黑奴的遭遇更恶劣千倍的奴役之后,获取自由。”
  国内反响热烈,国外的反应却是好坏兼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