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军师

第139章


段思平不解地问道: “为什么说是好梦?”董伽罗说: “公为丈夫,夫字去头为‘天’字,为天子兆也;玉瓶缺嘴,是玉字旁缺一点,即‘王’字,为王之兆也;镜中有影,如人有敌,镜破无影,这是无敌之兆。这三件事,都是好兆头,不必多虑。”段思平听后转忧为喜,当天下午就带兵出战。但一看刀枪林立的关口,他又有点不知所措了。这时,忽然从前面的河水中冒出一位美女,对段思平说: “兵从河尾渡水,马从上、下沙坪齐进,包你一定成功。得国后,国名改为大理。”说完美女就不见了。段思平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遵照美女的指点进军。果不其然,段军势如破竹,一口气便把上下两关和皇都都攻破了。杨干贞带着几个残兵败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杀出皇城,连夜往东逃去。从此,段思平得了天下,改国号为大理。
  段思平当了国王后,并没有忘记那位河上美女的帮助。他派了一位官员,带着随从去找,但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段思平又亲自去找,找遍了大理坝子也还是未找到。最后,他在那位美女站立的河岸上,发现一尊白石观音像,才恍然大悟: “原来上天相助,赐神枪龙马,以及水上美女的指点,都是观音老母所为啊!”他急忙带领文武官员把白石观音像迎进皇都,盖了座金像寺,世世代代供奉。
  建业
  段思平当了大理国王后,由于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因此,在他死后,大理、洱源的不少白族村子都把他尊为本主来供奉。大理银桥乡鹤阳村的老百姓尤其敬重,给他盖了庙,塑了像,每年农历八月十日本主节这天,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他。
  段思平是大理国的开国君主,在大理、洱源、剑川一带,他的传说较多,流传也较广。 段思平得神枪、龙马,以及受观音教化的神话传说,不仅有口头流传,在《白国因由》、《南诏野史》等史书中都有记载,只是不如民间口头流传的那种生动和具体罢了。此外,在众多武侠小说中,也有诸多关于段思平的描写,而且通常被描绘为大理国第一高手,以及六脉神剑的创始人。
  段思平开国前后,由于提出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赋税徭役等措施,深得当时各部落各部族的拥护,对发展大理国的生产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不仅充满了赞美之意,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传说已把他高度神化和美化。
  段思平开国的传说,异说异文都很多。《白国因由》的记载,把段思平得国完全归功于观音,而在民间却又有帮助段思平得国的是洱海龙母之说。《南诏通纪》上也有段氏得国的记载,但并未提到观音相助一事。所以,观音相助段思平得国一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显然是佛教密僧编纂的缘故。
    外传--群英列传 江东谋士严可求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2-16 9:37:08 本章字数:3610
 严可求,同州人,古代丞相。五代十国初,杨行密割据淮南,随后,其子杨渥继承父位。杨渥荒淫无能,对属下还妄加猜疑。他嫌部下徐温和张颢权势太大,想除掉他们。结果反被徐温和张颢谋杀。张颢想自己篡位,杨行密的幕僚严可求临危不惧,斗智斗勇,终于挫败了张颢的企图。
  严可求,同州(今陕西大荔)人,古代丞相,父亲严实,在唐朝做官至江淮水陆转运判官,由此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安家定居。严可求小时候便机敏过人,很有心计,后来家境衰落,他便到县府衙中做了个小差役,县令很器重他,说他很有前途:"你应该自重自爱,将来必能登上高官之位,到时请照顾一下我的孩子。"
  杨行密割据淮南的时候,严可求在徐温的手下做宾客,后又做了杨行密的幕僚,遇事经常是严可求为他谋划。杨行密猜疑朱延寿,想除掉他,严可求便献计让徐温告诉杨行密,教他假装得了眼病,召朱延寿回来议事,然后趁机将他杀掉。事情进行得很顺利,严可求立下首功。事后,徐温升为右牙指挥使,严可求从此也成了杨行密的心腹谋士。
  在杨行密病重时,想让长子杨渥继承他的位子,让周隐去召杨渥回来,但周隐不同意,想让大将刘威主政,被杨行密回绝后,便拖着不去召杨渥。严可求和徐温前去探望,告别时杨行密盯着他看了很久,大家出来后,严可求问道:"王如果信得过我,请告诉如何安排后事?"杨行密便将他的意思和周隐拖延之事说了,严可求便和徐温赶到周隐的住处,见召杨渥回来的书信还在桌案上放着,便拿过来派人将杨渥急召回来,继承了杨行密的位子。
  但这个杨渥却是个纨绔子弟,自己既荒淫又无能,还对属下妄加猜疑,嫌徐温和张颢权势太大,想将他们俩除掉。徐温和张颢便先下手将杨渥给杀死了。事先两人说好平分领地,归附后梁,但张颢想独吞,自己做首领。他对众将说:"王已经死了,军政大事应该由谁来主持?"他大声问了三次,没有人应声。严可求怕张颢一意孤行对徐温不利,便上前对张颢说:"现在四邻没有安定,军政非君莫属,但今天恐怕太仓促了。"
  张颢一听,脸色顿时变了,问严可求:"凭什么说太仓促?"
  严可求缓缓地说:"庐州刘威、歙州陶雅、宣州李简、常州李遇,他们都是先王的旧将,公今天自立为王,他们肯居你之下吗?我看不如先立幼主,公主持军政,时间一长,众将谁敢不从!"
  张颢听了,默然无语。严可求趁机出去偷着写了一份假托太夫人的教令,藏在袖中,然后回来叫大家一起到杨行密的府上拥立幼主,人们不知道严可求刚才做了什么。到了之后,严可求便拿出了教令,说是杨行密夫人的意旨,然后当众宣读,大意是:"先王创业艰难,但不幸早逝,次子杨隆演应立为新主,望众将不要辜负杨氏厚遇。"严可求写的教令义正辞严,激切感人,张颢听了沮丧不已,众将则再无异议,于是杨隆演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严可求临变不惊,机智果敢,这让骁勇善战的朱瑾也钦佩不已。朱瑾亲自来到严可求的府上,对他说:"我十六岁便纵马疆场,虽遇大敌但毫不畏惧。今天面对张颢,竟吓出冷汗。但公却能旁若无人慷慨陈辞,可见我只是匹夫之勇,比公差远了。" 严可求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徐温有机会主政,此事过后张颢也明白了严可求的用意,于是将矛头对准了徐温,他用话暗逼徐温自己提出到外地任职,徐温的力量还比不过张颢,只得按张颢的意思提出违心的要求。
  严可求得知消息,急忙去见徐温,问道:"公不做侍卫军首领,却要到外地任职,不久必有杀身之祸!"徐温虽然也担心,但又没有良策。严可求安慰他说:"不用着急,这很好办。" 严可求先找到张颢:"公让徐公到外地任职,人们都说您要夺其兵权而杀他,是这样吗?"张颢赶忙辩解:"徐公自己要去,不是我的意思,那怎么办?"严可求说:"好办,交给我吧!"然后他又找到行军副使李承嗣,对他说:"张颢如此凶恶,现在让徐温到外地任官,其意不只是针对他一人,这对将军也不利,恐怕将来他还要对将军下手。"第二天,他便和张颢及李承嗣一起找到徐温,假装瞪着眼训斥徐温:"古人还不忘一饭之恩呢,何况公又是杨氏宿将。现在幼主刚立,正是多事之时,你怎么能请求外任只管自己安乐呢!"
  徐温也假装谢罪道:"大家如此挽留,那我就不去了。"
  张颢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中了严可求奸计,于是夜里派人去杀他。严可求知道难免一死,就请求给杨隆演写封信。那人便持刀在一旁看着,严可求毫无惧色地拿笔写了起来。那人认识一些字,见严可求的信言辞忠贞,语气豪壮,感动地说:"公是长者,我不忍杀你。"于是拿了些财物回去交差了。
  张颢见没杀成严可求,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严可求则果断地下手了,他将此事告诉了徐温,徐温便派钟泰章领兵将张颢杀死于议事的公堂上。张颢一死,徐温便独掌了朝政大权,因为严可求全力辅佐徐温,屡立奇功,除掉张颢后,徐温升严可求为扬州司马。
  徐温权倾朝野,他自己驻守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让儿子和严可求守卫扬州,主持朝中政务,听从他的指挥。但徐温的儿子徐知训没有理政的能力,更不会驾驭部将,导致宿卫将军马谦、李球作乱,劫持了杨隆演,徐知训吓得惊慌失措,想出逃躲避,严可求赶忙劝阻道:"公舍弃大家自己走了,那众将依靠谁来平定叛乱呢?"劝止了徐知训,严可求为安定将士情绪,便回到自己屋里躺下,假装睡觉,把鼾声打得很响,屋子外边都能听到,将士们见严可求这么镇定,也就不再惊慌了。朱瑾领兵从外地赶回来,迅速平定了叛乱。
  经过一次变乱,徐知训仍然我行我素,对将士横加侮辱,终于惹恼了朱瑾,朱瑾发动兵变,将徐知训杀死,但他自己却被围困在院中无法冲出去,只得横刀自尽。 徐
  温下令诛杀朱瑾同谋,要杀部将米志诚,严可求担心他反抗,便借口召开庆功会将他召来,趁机将他拿获斩首。徐温因为朱瑾之乱,想大开杀戒,严可求和徐知诰一块劝说,说明徐知训被杀的真正原因,徐温这才消了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