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手

第64章


这使何东阳不禁想起了数月前高冰来金州调研的事,莫非那个时候省委就已经有了让他当市长的意向,才让他事先摸了个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高冰的来头真不小,而他的城府又很深。高冰在烧这三把火之前,丝毫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而是直接把方案拿到了政府常委会来讨论。这使何东阳多少有点儿失落,觉得高冰表面上很谦逊,骨子里却很自我。在政府常委会上,他第一个表态支持高冰。他没有理由不表态,现实生活里,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是服从真理,其他人没有真理。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有权人手里。有了权,他的想法就成了决策;没有权,他的想法还是想法。他知道,高冰之所以这么匆匆忙忙地烧起三把火来,无非是想抢在人代会召开之前多争取一点儿民意,好在春节过后的人代会选举中去掉“代”字,顺利当上市长。
    经过政府常委会讨论通过后,这“三把火”很快就烧了起来。
    然而,使何东阳根本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积极为高冰煽风点火,煽来煽去,却把火煽到了自己的头上。
    这天下午,吴国顺匆匆赶到他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说,他接到城建局的通知,说他们年前所搞的图书馆招标不算,要推倒重来,由市上统一招标。
    何东阳一听,火就不由得冒了上来,问道:“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吴国顺坐下来擦了把汗,说:“黄建成说,图书馆的招标是以主管局承建的,不符合由市政府统一承建的文件精神。高市长说,要把年前承包出去的工程统统收回来,由市上统一承建。”
    何东阳忽地站起来说:“真是胡闹,已经承包出去的怎么收回?这就等于说,让他把昨天吃下去的饭今天再吐出来,他能吗?”
    何东阳早就料到高冰来了后肯定会影响他答应给周得财的工程操作,他赶在高冰上任前,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让周得财得到了文化广播电视局的工程,总算为拆迁的那件事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正因为高冰的这“三把火”不会影响到这项工程,他才那么积极支持高冰,并且在会议上对高冰的决策大加赞扬,没想他在支持他,高冰却在后面拆他的台。是不是高冰受了别人的挑拨,有意而为之?
    吴国顺忙给何东阳在水杯里添了水,放到他面前说:“你先消消气,是不是哪个环节上发生了误会。”
    何东阳转了一圈,又坐在办公室前说:“国顺,你分析一下,如果说环节上有误会,你觉得会出在那个环节上?”
    吴国顺说:“要说环节上,我们也是按正常的程序走的。我估计是不是高冰知道了周得财工程的全部秘密,而你的个人威信与人气都高过了他,他是不是怕你抢了他的风头,想趁机打压你一下?”
    何东阳冷笑了一声说:“他现在是代理市长,我能对他构成什么威胁?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也太不自信了。”
    吴国顺突然压低声音说:“在外界可不是这么看。上次的违章建筑拆迁,声势很大,媒体的热炒和社会舆论的好评让你名声大振,甚至一些网站把你冠名为‘拆迁市长’,在全国许多省市的报纸上还做了转载。而这个‘拆迁’,与以往的老百姓心目中的‘拆迁’大不相同,这是代表弱势群体拆除强势群体的。正因为这一行为暗含了民众的仇富心理,你才成了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成了政治明星式的人物。高冰表面上与你一团和气,心里能不惧怕?如果两个月后在人代会上选举时让你代替了他,他能丢得起这个人?所以,他才不得不出此招,想来个釜底抽薪,给你制造一些负面影响,把你打压下去,让周得财与你反目成仇,然后他好从中取胜。”
    何东阳不是没有朝这方面想过,他觉得不太可能,市长人选是等额选举,如果没有人专门策动,一般不会选上他人。而他绝对不会参与其中的,如果知道有人搞暗箱操作,他也会制止的。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在古时等于宫廷政变,是要杀头的。在当代是政治事件,是破坏选举,追究下来搞不好从此身败名裂。现在,经吴国顺这么一分析,他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正是有这种可能,高冰才不惜与他翻脸,才要想办法把他打压下去。现在,他只能这么解释了,否则,他难以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想到这里,他便说:“如果他真的要朝这方面想,我也阻挡不了,不过我还是想跟他谈谈,最好让他放弃推倒重来的想法。如果他还要坚持这么做,你只能给周得财说清事情的原委,让他找纪书记给他施压了。”
    吴国顺这才说:“首长真是大将风范,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何东阳说:“哪里的话,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外,国顺你也看清楚了形势,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个阶段,凡事必要三思而后行,谨慎再谨慎,千万别让人抓住了你的把柄。等我与高冰谈完了,我给你通气。”
    吴国顺马上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我一定小心谨慎。”
    吴国顺告辞走了后,何东阳决定去找高冰好好谈谈。他觉得易早不易迟,趁现在还没有下文先沟通一下,否则一旦等下了文,再让高冰改就被动了。可是这话怎么说才好,说了高冰如果不接受又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想打太极,最好不要与高冰沟通为好,直接给省纪委纪书记打个电话,把问题交给上面,然后让纪书记做高冰的工作,这样便可不露声色地将问题处理了。当然,这样也有不严谨的地方,比如纪书记要是问我你与高冰沟通了没?你总不能回答说我还没有沟通。这样会让纪书记怎么想?如果按程序走,他向高冰提了建议,高冰不接受,非要坚持那么做,你再给纪书记做汇报就有了理由,但这样势必会得罪高冰,认为我故意拆了他的台,给了他难堪。经过左思右想,他还是决定先找高冰谈谈再说,就算高冰知道了工程的内幕,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他没有收过周得财的一分钱,也没有吃过他的一顿饭,无非是行政过程中的一种变通而已。况且这事早就请示过孙正权,得到过书记的认可,他现在翻腾出来想做出点儿事来,除了说明他不懂规矩,犯了大忌之外,也会引来孙正权的反感。如果他还要一意孤行,只好请纪书记来压他。既然你不知道尊重别人,我还何必顾忌你?这样一想,才下定了决心去找高冰。
    何东阳虽然在工作上尽量配合着高冰,但他还是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高冰人际关系和威信一天天地提高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亲密渐渐变得冷淡了。这是为什么呢?他也常想,是不是自己在生活上对他的关心不够?高冰刚来时,他还常请高冰到自己家里去,喝两杯小酒,吃顿家常便饭,两个人的关系也算融洽。到后来,他又请了两次,不是因为高冰有事去不了,就是另有饭局,他也只好作罢。再说了,市政府食堂专门给高冰开了小灶,他想吃什么吃不上,请他吃饭的单位和个人多的是,他也未必就想吃你家里的饭。这样想来,觉得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别老是以为你要照顾他,反而让人家成了一种负担就不好了。何东阳认真反思了自己,觉得他们的微妙变化好像不在这里,是不是有人从中做了什么挑拨,让高冰对他有了什么看法?似乎这种可能性也不太大,因为他凡事都很谨慎,都顺着高冰的意愿来办,根本没有说过不利于班子团结、不利于高冰的话,即便有人想做文章,也没有可乘之机。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吴国顺分析得有道理,恐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媒体把他抬得太高了,给高冰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才致使高冰对他产生了距离与冷淡。
    高冰的办公室还是原来丁志强的那间,经过重新粉刷和布置后,阔气多了。高冰刚刚坐上这把交椅的时候,何东阳来来往往地进出时,再也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拘束感,他似乎觉得亲切中有了一种平等友好的随意感。然而,这种感觉没过多久,随着权力的移交,随着高冰办公室的人气越来越旺,他便觉得高冰越来越像丁志强,他却越来越回到了过去进出这间办公室的感觉。他无可否认,谁都在变,高冰变得越来越强势,他却变得越来越服从。当同学关系转化成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后,职务的大小就成了决定的关键因素。
    他轻轻敲了一下门,听到高冰说了一声“进来”后便推门而入,见黄建成也在。高冰主持了工作后,将财政局、城建局、人事局、发改委这些重要的部局统统收去由自己主管,何东阳仍然负责过去负责的民政、双拥和政府的日常事务。黄建成归了高冰直管,直接向高冰汇报也是正常的事了。
    黄建成主动站起来向他问好说:“何市长,好!”
    他点了一下头说:“好!你们有事吗?要不我待会儿来?”
    高冰说:“没事的,你有事先说你的。”
    黄建成知趣地说:“何市长你们谈吧,我已经汇报完了。”说完,向高冰和他点了一下头,唯唯诺诺地告辞了。
    高冰指了指前面的椅子说:“坐,坐下说。”
    他便坐在了黄建成刚才坐的位子上,说:“有件事想与你沟通一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