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白云

第55章


他向佛陀鞠躬顶礼,说道:“大师,请你指点我们。我们虽然知道这些原理,但你才是证了大道真理的人。请你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发挥贤德与智慧到最高的境界吧。”
    佛陀对他们宣说解脱之道。他告诉他们开悟的三次第一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佛陀又讲解怎样观因缘互生法以破除恒常和独立个体的妄见。观想缘起,可以帮助我们断除贪、瞋、痴,因而达致解脱、平和、兴喜悦。
    苏纳档达听得着迷。佛陀说完后,苏纳档达站起来合上双掌。他说道:“乔答摩大师,请接受我的感谢。你今天使我重见光明,把我从黑暗中带导出来。请你让我皈依佛、法、僧。同时,我也希你和比丘明天到我家里,让我给你们供养。”
    佛陀与苏纳档达这天的诚切交流,在这一带的各阶层都引起了震撼融。一群婆罗门的知识份子,都追随了佛陀为师。其中包括了在离车难伽那村的着名婆罗门阿摩伽和他的老师布伽罗萨帝。当婆罗门投皈佛陀门下的人数日渐增多时,一些婆罗门和其他的宗教领袖便难免嫉恶填胸了。
    他们还在菴没芭娜帝伽的时候,缚悉底曾向目犍连尊者请教当时不同宗教运动。目犍连为他总结了所有的宗别派系。
    首先有富楼那迦叶的一宗。他的门徒是不信道德礼教的。他们坚持好与坏只是传统习惯引起的概念。
    末迦利瞿舍梨子的信徒,是宿命主义者。他们相信一生中所发生的,都是先天注定而不是个人的能可能改变的。一千或五百年后得到解脱,这也是一早便注定了的,与他自己的努力与修行无关。
    阿耆多枳钦婆罗所教的,是享乐主义。他相信人是由地、水、火、风、即四种原素所成,一旦死后,便一无所有。他因此认为应该在有生之日,尽量经历世间的享受。
    以迦罗鸠驮迦旃延为首的一宗,刚持相反的见解,属于无因论之感觉论者。他们相信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都是永不幻灭的。他们认为人是由七种原素形成-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生与死只是外表形态因原素的散聚而产生的短暂现象。
    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都曾属于删阇耶毗罗胝子的宗派。删阇夜教的是在某一个情形下的真理,未必在另一个情形下也是真的。一个人对环境事物的审察,才是最佳的度量。
    尼乾陀若提子带导的一群,是异行的苦行者。他们不穿衣服,又对所有众生都严持不杀之戒。尼乾陀若提子所教的,是一种双重宿命论。他相信宇宙中有两种基本力量,生命与非生命。这一宗派在当时非常受人尊崇,因此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比丘们与耆那教的苦行者常有接触,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尊重生命。但他们也同时有很多分歧,因而引致一些比丘与耆那教的一些弟子时有冲突。目犍连尊者对这派的苦行尤为反对,直斥他们过份极端。因此,目犍连便成为这些头陀特别针对的目标。
    佛陀回到舍卫城后,住在东园。他在这里的访客川流不息。一天早上,鹿子母夫人前来造访。当佛陀看到她全身衣发湿透,便问她:“鹿子母,你曾那里去?为何衣发尽湿?”
    鹿子母夫人哭着诉说:“世尊,我的孙儿刚死去。我想前来见你,但却忘了带备而伞。”
    “鹿子母,你的孙儿多大?他因何而死?”
    “世尊,他只得三岁,是死于伤寒病的。”
    “可怜的小孩。鹿子母,你有多少孩子及孙儿?”
    “世尊,我有十六个孩子。九个已结了婚。我有八个孙儿。现在只剩下七个了。”
    “鹿子母,你是否很喜欢有这么多的孙儿?”
    “当然了,世尊。越多越好。如果他们的人数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我便不知会多么快乐了。”
    “鹿子母,你知道舍卫城每天里有多少人死去吗?”
    “世尊,有时会有九至十个的,但每天最少都会有一个……在舍卫城,没有一天是没人死去的。”
    “鹿子母,如果你的孙儿数目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你的头发和衣服岂不是天天都湿透?”
    鹿子母合起掌来。“我明白了!我真的不应该想要有家舍卫城人口那么多的孙儿。一个人越是多牵挂,便越是多痛苦。你时常都这样教导我,但不知怎的,我总是忘记。”
    佛陀轻轻微笑。
    鹿子母告诉他:“世尊,你总是在而季之前才回到这里。一年中其他时间,你的弟子都非常想念你。没有你在,我们来到精舍也觉得很没意思。我们都不知道做什么才好,通常只会在你的房子附近走走,便回家去了。”
    佛陀说:“鹿子母,勤修正法比前来精舍造访更为重要。况且,你来到精舍,也必定有其他的尊者说法。你可以向它们请示修行的法要。法教和导师绝无别异。请不要因为我不在这里便废你的修行啊。”
    站在旁边的阿难陀尊者,作出一个主意。“在这里种植一棵菩提树,应该会有帮助。这样,信徒前来的时候,便可以把这棵菩提树代替你的位置。他们甚至可以向它鞠躬,以象徵对你顶礼。我们又可以在树下建一石台作坛,让信徒可以供花。他们可以绕树而行,观想、佛陀。”
    鹿子母夫人说道:“这主意真好!但你那里找来菩提树啊?”
    阿难陀答值:“我可以在优楼频螺佛陀证道那儿取来菩提树的种子。别担心,我会拿得种子,把它栽至发芽,再种成大树。”
    鹿子母夫人感到比较轻快和安慰一点。她向佛陀和阿难陀尊者鞠躬礼辞后,便回家去了。
 故道白云 61.狮子吼
    61.狮子吼
    在同一个雨季里,阿难陀因提出了一个关于缘起的问题,以致佛陀对比丘们宣讲缘缘生法的十二种因缘关系。
    他解说:“缘起之法理至为深奥。你们不要以为单凭一般言说开示便可以得其要领。比丘们,优楼频螺迦叶尊者能够入正法之道,都是因为闻得缘起之法。我们之中备受尊重的舍利弗尊者,也是因为听到一首有关缘起的偈语而入正道。你们需要每一刻都观想缘起之法性。当你们看到一片树叶或一滴雨点时,观想所有令这块叶和这点雨可以存在的远因近缘。你们必需知道这世界,是千丝万缕的因缘所互相牵引,交织而成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任何生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生灭之法相连。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没有一,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一。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们才可以冲破生死的巨轮。”
    “比丘们,缘生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大致可以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无间之行缘、和心生物象之攀缘。”
    “主因是世法现象生起的必需要条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米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米生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子里,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雨水、泥土等。”
    “相续无间的行缘,是导致物象生起的过程中,潜伏进行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行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干扰而中断的话,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心识所产生的所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
    “比丘们,苦恼是因为有生有死才存在的。那什么引起生和死?是无明。首先,生与死都只是心智产生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无明的产品。当你们深切透视世法万象之后,你们便可以降伏无明,因而超越生死的概念。超越了生死之念,你们便能降伏烦恼。”
    “比丘们,有死之念因为有生之念。这等妄念都是来自有独立个体的‘我’这个妄见。有我的妄见,来自执取。执取的产生,是因为爱欲。有爱欲,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为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起行动念。心的起行动念,是因无明所致。这十二种因缘关系相互牵引,彼此密切连系。在一种因缘关系中,可以见到其他十一种关系。当中缺少了一节,其余的十一节也便不会再会存在。些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
    “比丘们,无明乃十二因缘之始因。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无明,超越烦恼。一个觉悟的人,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汹涛骇浪上跨过,而不堕溺其中。一个开悟的人,利用十二因缘之法,如同车轮。一位觉者,虽住于世而不落其间。比丘们,不要逃避生死。你们只需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超越生煞费苦心,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
    在数日后的一个研法会上,摩诃迦叶尊者提醒僧众,说佛陀已曾多次宣讲缘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视为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