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第36章


原来建康那些人,并不像他想像得那么不堪一击呀。又想起4年前淮南的惨败,他觉得这事儿可有问题了。于是,他就立即命令苻融,你跟我瞧瞧去,我就看看这个晋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儿。
  当晚,苻融陪着苻坚登上了寿阳城头,就向淝水对岸眺望。那边儿正是八公山,谢玄的大军就在山前列阵,军容严整,气势逼人。苻坚看着,忽然有点儿怅然若失。要说到现在,这还是他第一回瞧见北府兵呢。就是这支军队,屡屡把他的大军打得惨败。苻坚也见过无数的阵仗啊,现在他可是真的意识到,自己可能把好多事儿都想错了。结果他这一失落,抬头往八公山上一看,当时就是一惊,是怎么看那山上的树木,怎么都像人。其实这是因为他心里慌了,所以就两眼昏花,愣把山上的草木看成了晋军。于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也就由此流传下来了。苻坚怅怅然地瞧着苻融:你怎么说敌人很弱呢!这可实在是劲敌啊……
  其实,这里倒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这位苻天王,对他那个60万的大军,是真没什么指望啊。谢玄再军容整齐,再气势高涨,他总共也就那7万人吧,苻坚如果不是心里没底了,也不至于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成了人。他那个“大军”但凡能顶上些用场,何至于,看见几万“劲敌”,就没了底气,就“草木皆兵”了呢?
  神秘的小角色——朱序
  朱序这位将军,在我们的故事里已经出场好几回了,我们知道他是桓家的人,不屈不挠地坚守过襄阳,还有位深明大义的老娘,为人也挺仗义,不肯让别人替自己顶罪。现在呢,他就在苻坚那儿,当了个尚书混日子。
  在这场战争里,朱序也扮演了一个很独特的角色噢。一般认为,首先,他趁苻坚派他来游说谢石的时候,向谢石透露了前秦军的内情,于是晋军就采取了速战的策略。其次,他在那场十几万人的大溃败中,站在军队后面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然后就加速了秦军的逃亡。所以,有的评论认为,朱序在淝水之战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不过,这个还有待商榷啊。那么我们就不妨来瞧瞧,朱序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扮演:
  疑惑一:史书的相互抵触
  朱序游说谢石:秦军的主力现在还没有到达前线,不如早点儿出战,打败他们的前锋,先挫了他们的锐气,很可能就能得胜。
  这件事儿《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但时间上却不一致。《晋书》记载是在两军列阵对峙淝水之后,也就是现在这时候。《通鉴》则要早一点儿。从合理性上看,还是《晋书》更可信些。
  不过,关于这一段儿,《晋书》自己也出现了抵触。《苻坚载记下》:“琰劝(谢石)从序言,遣使请战,许之”。如果说,谢琰劝谢石听朱序的,那当时谢琰就该和谢石在一块儿,那这个“请战”还用得着“遣使”吗?从当时几路晋军的部署,还有后面淝水之战的战况来看,当时谢琰极大可能,并没有和谢石在一起。那“遣使”就能说通了,但前面那个“劝从序言”,就又不对了。如果一定要解释合理的话,那就只能是,谢石听了朱序的话,立时派人密报给各军,问问大家的意思。然后,谢琰第一个表示,愿领兵出战,就派人来请命。
  但是,朱序这个密报,是不是就是谢玄谢琰的主力,采用速战决策的决定原因呢?不可否认,他这一番话,无疑是给了作为大都督的谢石一些信心。本来谢石一听说,苻坚到了寿阳,心里就有点儿害怕,想干脆不打,先拖垮了秦军再说。但听朱序这么一说,他也觉得挺有理。这时谢琰又派人来请战。所以,他就答应了。应该说,朱序对于这回的“速战”决策,是起了作用的,但并不一定就是决定的。我们不妨看回去,从谢玄领北府兵开始,所有的战役,一直都是凭着高涨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一鼓作气打下来的,而且还都是在敌人非常强大的情况下。那这一回,谢玄也完全没有耗着的道理呀。很可能,这兄弟俩正憋着要打呢,朱序的话,正好又给他们增加了信心。
  另外,从我们旁观者来看,就算当时谢石没听朱序的,没答应让谢琰他们去打,就耗着了,但只要守住了淝水,苻坚那个“大军”并没有多少战斗力,他又能怎么样呢?只不过,对于秦军的实底,谢石当时还没有那么清楚罢了。
  所以,这个“速战”与“不速战”,还有朱序这个“间谍”的份量,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说,有那么重要啊。
  疑惑二:“秦军败了”的音量
  《晋书朱序传》说: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
  大概是因为这一条记载,朱序这一回大喊,一直被认为是这场大溃败中最有价值的声音了。不过,这个著名的“大喊”,很可能也被夸大了噢。想想当时的战场,晋军的呐喊声,骑兵的马嘶声,船只的渡水声,兵器相交声,乱箭穿空声,士兵被刀枪刺中的痛呼声,估计比起天安门广场,得热闹十倍。这朱序当时是个尚书,身边没什么兵,也不大可能命令部下,跟着他一块儿喊。就他一个人儿,一张嘴,得喊多大的音量,才能把这些秦军喊得心惊胆战哪?不过,也有可能,他先喊了,让周围这一批秦兵听见了,本来这逃跑已经开始了,大家已经认为败了嘛,听了朱序的,更加深信不疑,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奔逃。我们不能说,朱序这一回大喊没有起到作用,不过最多,也只是在推波助澜噢。
  其实,对朱序这个人来说,作为一名被俘的晋军将领,打入“敌人内部”,然后又“回归祖国”,他这个献计,这个大喊,做得都是很好的,而且也的确起到了作用。淝水之战的胜利,他肯定是一位功臣。不过,如果说对这场战争,他的作用多么多么重大,那就有些夸张了呀。
  第十五章  瞒天过海的"决胜妙计"
  瞒天过海的“决胜妙计”
  现在所有的边沿问题都扫清啦,那么,战争继续。最后再清点一下儿双方的力量:
  前秦军:
  统帅:苻坚。实际指挥:苻融。兵数:15万。属性:氐族兵。兵种:骑兵、步兵。士气值:50左右。攻击力:80到90。战术:未知。
  东晋军:
  统帅:谢石。实际指挥:谢玄。兵数:7万。属性:北府兵。兵种:步兵、骑兵(少量)。士气值:95到100。攻击力:85到95。战术:突击。
  一:一纸奇怪的“战书”
  这一场决战是怎样拉开的呢?是源于谢玄的一纸战书。这时,谢玄心里已经有了好主意,于是就派人把这战书送给了苻坚。他是这么写的:
  您这么远来到我们国家的边境,却临水布下了阵,是不想跟我们赶快作战啊。不如请你们几位将军稍稍让大军后退,这样咱们的士兵们都能施展开身手,我和几位信马缓辔,一起来观看这场盛大的战事,难道不是很惬意吗?
  谢玄这战书写得意气飞扬,很轻松啊,哪儿像在打这么严峻的仗。他说得也明白,没别的,您就往后退一退,给我留点儿地方,咱们好决战啊!
  不过,我们稍微细想,谢玄这是在干什么呢?他到底图个啥呢?就算他想跟苻坚早点儿决战,也犯不着这样儿吧。他可就这7万人哪,他要把这些兵带到淝水那边儿去,然后让自己背水一战,让人家十几万人来一块儿围歼?这谢玄莫不是有毛病?可再瞧他这语气,还高高兴兴,就好像啥也不知道似的。
  苻坚接到这战书,也有点儿不知所以。这兄弟要这么干,总得有点儿目的吧。而且谢玄这话里头还暗含着讥讽,倒是说,你不是来打我们吗?怎么刚到了边境,你就不打了?苻坚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了,心想,你能折腾出什么来呀,我还怕跟你决战不成。于是就要同意。周围这几位将领,也觉得不对头,但也不明白,谢玄到底是要干嘛,就来劝苻坚说,还是先别理他,咱们人多,他们人少,不让他们渡过淝水,这样儿才是最周全的。
  结果苻坚没听,他就说,我就让他渡河,等渡到一半儿的时候,用我的铁骑冲上去,在淝水上把他们一举消灭!大家一听,也有道理。苻坚又问苻融,苻融也觉得这计不错。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商定了。
  不过,苻坚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是等不到这个“半渡而击”了,因为在谢玄的计策里,根本就没有留给他这个机会……
  二:“半渡而击”VS“半退而击”
  苻坚给了谢玄答复,同意退兵。这可是正中谢玄下怀啊。他立刻调派兵士船只,所有的进攻武器,在淝水的这一岸,做好了一切战备,随时准备出击。
  然后,前秦就开始退兵了。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先来说下儿这两个概念:关于“退兵”和“逃跑”。
  虽然不管“退兵”还是“逃跑”,士兵们都是背向着敌人,朝自己的后方走。但其内在可是大不相同的。“退兵”有目的,也有章法,叫停就能停;“逃跑”可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别提什么目的章法,连命令也不会再听了。从“退兵”变成“逃跑”,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可不是,苻融一声“退兵”,大家就都呈鸟兽散了。
  而且,古代的阵前退兵,也都有它的一套规矩,也并不是,一个“全体向后转”,然后“开步走”就行啊。一般来说,都是后阵先转身,然后退到要退的地方,站好,再转回来,就当压阵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