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12章


了凡夫妇在起初是一天难得行善一次,故而完成三千善事耗费了十多年之久。现在一天有时能行善十多件。从庚辰年到癸未年,只用了四年之功,便将三千善行都做得圆满了。故而再次请来性空法师等人在家中的佛堂做回向。
※※※
※※※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①,授宝坻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②,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③。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④。
【注释】
①丙戌:指1586年。
②坐堂:官吏坐在官署的厅堂上问事判案。
③纤悉:细微详尽。唐·孟郊《秋怀》:“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④赵阅道:北宋官员。名抃,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进士。景祐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刚直敢言,不避权贵,时称“铁面御史”。历任益州路转运使,加龙图阁学士,知成都。神宗时,擢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罢职。有《赵清献集》。为官清廉,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宋史·赵抃传》记载:“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还记载赵阅道为人“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即喜怒不形于色,可见涵养功夫,或者说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平生不聚敛财富,不豢养伎乐。赵阅道善于内省,《宋史》记载他“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译文】
到了九月十三日,又起了祈求考中进士的愿心,许诺做善事一万件。后来果然在丙戌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为宝坻知县。我准备了一册有空格的本子,题名叫《治心篇》。早晨起来坐在县衙大堂上,家人带出交给门役,放在案上,所有做过的好事、坏事,再细小的事也不遗漏地记录下来。晚上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效仿北宋的赵抃那样焚香向上帝禀报。
【点评】
了凡先生命中不能中进士,现在他又发愿要中进士,九月十三日,他又许下善行一万件的愿,希望能求得进士。从癸未年九月十三日这天起,到丙戌年,仅仅三年,了凡先生又高中进士。朝廷派他去京都附近的宝坻县任知县,他原本命中算定要到偏远的四川当一个县长,现在情况都发生了改变。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知县任上,也不忘行善。他准备了一本册子,题名为《治心篇》,这是一本时刻检点自己内心善恶、起心动念的记录本。每天早晨起来升堂,家人便将这本册子携带了交给衙役,然后置于他的案头之上,每天所行之善,所犯之恶,一丝一毫都记录在案。每天晚上还要效仿宋代的赵阅道,在自家庭院中设立香案,将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禀报,不敢有丝毫隐瞒。
※※※
※※※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①:“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注释】
①颦蹙(cù):皱眉蹙额。形容忧愁不乐。
【译文】
你母亲看到我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眉说:“我以前在家里,可以帮助你来做善事;现在你许诺了一万件,但衙门里没有事情可以做,什么时候才能圆满呢?”夜里忽然梦见一个神人,我说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神人说:“只减免百姓租子一件事,那一万件善事便已经圆满了。”
【点评】
了凡先生从前没有担任官职时,时间较为充裕,所谓“无案牍之劳形”,可以专心行善,现在公务繁忙,大部分时间都在府衙之内,与社会民生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不多,所以行善的机缘也就显得少了。他的夫人见了凡先生行善已经大不如从前一般勇猛,面露忧色,因为已经许下一万条善事的大愿,以如此的效率去践行,要到何时才能圆满呢?了凡先生也产生了同样的担心,白天正在焦虑之时,晚上就有了感应。一位神人托梦给他,解其心结。了凡先生对神明讲:自己许下一万条善行的大愿,但是因为公务缠身,没有以前那样充裕的时间专心行善,恐自己于近年无法圆满此愿。神明开示他,说他最近所做的减粮的举措,惠济众生,意义非凡,只此一项义举便可抵一万件善行。
※※※
※※※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①,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注释】
①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原出自《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
【译文】
因为宝坻的土地,每亩要收租二分三厘七毫。我为此筹划安排,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有此事,但心里却既惊且疑。正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把这个梦告诉他,并问这件事能否相信?幻余禅师说:“如果行善之心真诚恳切,那么一件事便可以当一万件事,何况全县减免钱粮,上万民众受到了福荫呢!”我便立刻捐出俸禄,请幻余禅师就在五台山把斋食施给一万名僧人来回向。
【点评】
原来,由于了凡先生内心慈悲、宅心仁厚,自从他出任宝坻县知县后,便将田赋减少了。前任知县当政时,每亩田按照二分三厘七毫的标准来收取田赋,了凡先生酌情处理,将田赋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绩导致了凡先生一举完成了一万善行的大愿,可以说是从政为官给了凡先生带来如此好的机遇,在这一举措之下,受惠的民众何止一万。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不勤勉谨慎,在担任父母官的任上,造了恶业其后果也同样是严重和巨大的。
此时适逢一位称作幻余的禅师从五台山来,了凡先生立刻将他梦中的听闻告诉了禅师,征询禅师的意见,判断此事是否可信。禅师告诉他,如果行善之心真诚迫切,一件善行确实可以抵一万件善行。更何况了凡先生在全县减少田赋,利益百姓苍生,使得万民受福。幻余禅师正面肯定了了凡先生的善举。了凡先生随即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用于五台山斋僧。斋僧就是设食以供僧众。《唐六典》中说:“凡国忌日,两京定大寺观各二,散斋。诸道士僧尼,皆集于斋所。”《五代会要》也说:“晋天福五年,令每遇国忌,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制。”可见斋僧是有历史渊源的,同时,斋僧更是一项大的功德。
从这一小小举动可以看出,了凡先生能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毫无勉为其难之意,更没有半点吝啬和犹疑。所以他是应该受到福报的。
※※※
※※※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①,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注释】
①谌(chén):相信。
【译文】
孔先生算定我在五十三岁有灾难,我从来没有祈求过寿命,但那一年却也没有病痛,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尚书》说:“上天难以相信,命运变化不定。”又说:“只有命运没有定数。”都不是骗人的话啊。我这才知道,凡是说灾祸、福报应该自己去求的,便是圣人的话;凡是说灾难与福报听天由命的,就是世俗的看法。
【点评】
孔先生算定的是了凡先生在五十三岁上有大厄,寿命将于此时终了。了凡先生只管进德修业,并未向天乞怜,祈愿自己长寿,只是修身以俟之,结果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疾病灾祸。现在已经又活到六十九岁了,也正在此时,他给儿子写下了《了凡四训》。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本。《书经》上说天道难酬,其命不常,定数会变而非恒长。《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福祸都是自己行业的果报。这些圣贤之语都是真实不虚的。佛教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故而应当努力修善因,切勿造恶业。恶业会引我们堕入三恶道,善业会引我们生三善道。
了凡先生从此真正悟到:孔先生以前算定的命运乃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所教授的改造命运之法才是圣贤之言。
※※※
※※※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①;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②;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注释】
①拂逆:违背,不顺。
②贫窭(jù):穷困。窭,生活困窘。
【译文】
你的命运不知道怎么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