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19章


第九是闻谤不辩。第十是不嗔。弘一法师自我修炼的体证心得以及经验总结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从哲学的角度看,对主体的反思总是开始于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反省的。所以我们首先应当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人只有具有了自我意识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而自我反省的对象,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我们的行为、情感、意志、动机等等,通过自我知觉、评价、体验、审查、纠正等手段的依次作用而完成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沉溺于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中,而应当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周遭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三篇 积善之方
《易》曰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注释】
①《易》:《周易》,儒家重要经典。简称《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这里专指《易经》。
【译文】
《周易》说:“积累善行的家族,必然有很多吉庆的福报。”
【点评】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族,必定有很多吉庆之事。”该句在《易经》中的完整表述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详细论述人世祸福与善恶行为的因果关系。古人认为人世祸福的发生,与人们的善恶行为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不是毫无缘由地降临在世人身上,人的善恶行为才是自身得福得祸的直接诱因。即使不现报在自己身上,也会报应在自己的后代身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人们不可不谨慎行事。
※※※
※※※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①,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②。
【注释】
①叔梁纥(hé):春秋时鲁国大夫,名纥,字叔梁。孔子之父。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结果最小的女儿徵在便嫁给了叔梁纥,生下孔子。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去世。
②逆知:预先猜度。清代黄邦宁《岳忠武王文集·奏乞复襄阳札子》:“善观敌者,当逆知其所始。”
【译文】
从前颜氏打算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时候,便列举了叔梁纥家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德行,预料到他的子孙中必然有光宗耀祖的人。
【点评】
当初颜氏将要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列举了叔梁纥家祖祖辈辈所做的善事,预言他家子孙中必定要出一位光宗耀祖的人。结果颜氏的女儿徵在嫁与叔梁纥后,生下孔子,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至圣先师,一代圣贤。即使在现如今,人们在婚配择偶之时,仍要考察对方的人品及家庭声誉。
※※※
※※※
孔子称舜之大孝①,曰:“宗庙飨之②,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③。
【注释】
①舜:传说中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姚姓,一说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为颛顼后裔。传说舜生长在妫水(今山西济水),其父瞽瞍娶后妻生子象。其父糊涂固执,后母泼辣凶悍,弟弟象骄傲粗野。然而舜对待他们很好,以孝闻名乡里,对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如同自己的手足。“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由于其道德品质感人,所以他“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可是瞽瞍、后母和象企图迫害他。让他修谷仓,然后在下面点火,想烧死他;让他淘井,然后把井填上,想活埋他。舜虽然屡次死里逃生,可是他并不计较,对待父亲更加孝敬,对于象更加爱护。部落联盟首领尧传位给了他。舜当了首领后,不念旧恶,仍然敬父爱弟,终于使他们受到了感化,改变了品质。舜在当政期间,非常注意道德的作用。
②飨(xiǎng):用酒食招待人,也泛指请人享受。
③征:证明,验证,信而有征。
【译文】
孔子称赞舜帝的大孝,说:“宗庙将会祭祀他,子孙也会保住他的福德。”这都是至理名言。我们可以试着用以前的事迹来加以验证。
【点评】
舜,品德高尚,颇受儒家推崇,尤其以“孝”著称,为后人所称道。舜的父亲及后母对他心怀歹意,蓄意谋害,但都丝毫未能减损他对父母的孝心。孔子在称赞大舜的孝心时说:“宗庙将会享祭他,子孙也会保住他的福德。”《礼记·祭法》篇中主要介绍了虞、夏、商、周四代祭祀的对象和法则,其中说道:“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简而言之,就是“有功烈于民者”,皆是享受祭祀的对象。此法则也一直为后世所遵守。历史上品德高尚具有表率作用的,或有功于国家人民的人,都会得到后人的尊敬,或为其树碑立传,或为其建祠修庙。如为彰显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建有“武侯祠”;为宣扬关羽的忠义勇武,建有“关帝庙”,此类情形不一而足。
了凡先生接着进一步用先前的事实来加以验证,举例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
※※※
杨少师荣①,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②。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③。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④,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⑤,位至三公⑥,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注释】
①少师:官名,周朝置少师、少傅、少保以辅天子,称“三孤”,又称“三少”。明清作为荣衔,列为从一品,无职事。
②济渡:渡过水面。此指从事摆渡。
③嗤:讥笑,嘲笑。
④窆(biǎn):泛指埋葬。
⑤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人生十岁叫幼,入学。二十岁叫弱,行加冠礼。二十岁才算成年人,初行冠礼,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
⑥三公: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荣誉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及其职掌,历代颇异。周代为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有两说:一说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及西汉前期,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代太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皆沿东汉之制。三公位高而权轻,备皇帝顾问而已。隋、唐、宋、辽沿东汉之制,以之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官职。明、清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之作为最高荣誉头衔加于某些大臣。
【译文】
少师杨荣是福建建宁人,祖先世世代代以摆渡为生。一次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小溪涨水从而发生水灾,冲毁了百姓的房子,被淹死的人被水冲下来,其他的人都划了船去抢捞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人,对财物一无所取,同乡的人都嘲笑他们的愚笨。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里就逐渐富裕。有一位神仙变化成道人,对他说:“你的祖父积累了阴功,所以子孙后代应当有官高名显的人,所以应该把你的祖父葬在某地。”于是便依从道人的指示下葬,就是今天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科举,最后位列三公的高位,他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也都被追封了官爵。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显贵兴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的人。
【点评】
少师杨荣,是建宁人,世代以从事摆渡来维持日常生计。一次连日大雨致使河水暴涨,冲毁民房,淹死的人顺流漂下。在面临水灾之时,其他船只都去打捞财货,见利忘义,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搭救落水的人,丝毫没有捞取漂流的货物。在这种生命危急的时刻,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高尚与否立见分晓。同时,也显现了他们对于他人生命的珍视。春秋时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上,遇到正要进犯郑国的秦兵,而郑国对此还一无所知。为了保卫国家,弦高就用自己的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并说是他的国君派他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并迅速将秦军侵犯的情报报告给郑国国君。郑国马上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又被晋国借机打败。弦高作为一个商人,舍弃了自己的货物,从而使自己国家的人民免于杀戮。再如,马棚失火,孔子最关心的是伤人与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