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21章


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状元。历任修撰、左庶子、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政绩卓著,当时人有“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的话,为一代贤相。
⑤状元:科举考试中文武科殿试第一名之称。唐时有状元之称,指省试的第一名。宋开宝八年(975)后增加殿试,因称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亦称殿元。此后一直至清代均沿用状元之名,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
⑥宰辅:辅佐皇帝的大臣,多指宰相或三公。
⑦丕:谢丕(1482—1556):字以中,号汝湖,谢迁的次子。弘治十七年(1504)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弘治十八年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著有《归省录》。
⑧探花:南宋至明清指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三名。“探花”之名起于唐代,唐时进士及第后在曲江亭子聚会游宴,称曲江亭宴、曲江会,又称探花宴,以进士中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以宣泄内心的喜悦之情。
【译文】
从前在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反上作乱,士人民众跟随作乱的人很多。朝廷起用鄞县的都御史张楷南征剿除,用计来擒贼。后来又委任布政司的谢都事去搜捕斩杀东路的贼人。谢都事拿到了贼人结党的名单,于是凡是不愿意跟从贼人的,他就秘密给他们一个白布做的小旗,约定在大兵抵达的那一天把旗子插在门前,谢都事严令禁止官兵让他们不要乱杀,这样便救出了上万人的性命。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到宰相;孙子谢丕,又考中了探花。
【点评】
明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造反,民众跟从的很多。在古代,朝廷对于犯上作乱者蔑称为“贼”。《三国演义》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塑造为觊觎皇权的奸臣形象,而将刘备视为匡扶刘姓汉室的正义典型。《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聚集水泊梁山,占山为王,被朝廷蔑称为“贼寇”。梁山好汉提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为自己正名。梁山好汉的领袖宋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是将朝廷的“招安”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以立身于庙堂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时的朝廷显然不能容忍反叛自己的力量存在,于是令鄞县的张楷带兵南下征剿。张楷用计谋将邓茂七捉住,后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剿杀东路贼党。谢都事寻求到贼众的名册,凡不附属于匪党的,就暗中发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约定官兵到时,将白旗插在自家门口,这样一来,官兵没有错杀无辜,保全了一万余人的性命。《道德经》中将“兵”视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不以杀人为乐,“战胜以丧礼处之”。但是在古代战争中,大开杀戒的事例不在少数。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白起一次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人。秦末起义,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大败秦军,迫降秦将章邯部二十万人,随即又将他们全部坑杀。谢都事反其道而行之。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至宰相,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
※※※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①,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②。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注释】
①粉团: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②簪(zān)缨:簪和缨。古代官员的冠饰,常借指为官或显贵。唐·杜甫《八哀》:“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南史·王弘传》:“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译文】
福建莆田有一个姓林的,他家祖上有一位老妇人乐善好施,经常做了糯米团来施舍给人吃,只要去要她就会给,没有丝毫厌倦之色。有一位神仙变成道人,每天早上索要六七个糯米团。老妇人每天都给,三年如一日,一直如此,神仙于是知道了她的善举是出于诚心。神仙便对她说:“我吃了你家三年的糯米团,用什么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把祖先葬在那里,你家子孙后代得到官爵的人,会有一升麻子的数量那么多。”
老妇人的儿子便依照他的指点把先人安葬在那里,第一代后人中便有九个人考中科举,后来世世代代成为高官显贵的人更多。福建便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流传。
【点评】
福建莆田林家,先前有位老妇人乐善好施,常常做粉团施舍给别人,有求必应,毫不厌倦。有一个仙人化作道长,考验其是否真心行善,于是每天早晨索要六七个粉团,老妇人也天天给他,三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于是仙人知道老妇人行善是出于诚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人的细致考察,心诚与否是对一个人的品格作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圯桥进履”讲的是黄石公考验张良的故事。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因刺杀秦始皇失败,而隐姓埋名,改名为张良。一天,张良来到沂水河圯桥,碰到一个老翁。老翁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坠落桥下,让张良替他捡回,并替他穿上,而张良一一顺从,并不介意。老翁又要张良五天后来此相见,而当张良到时,老翁已在桥上等候多时了。对于张良的迟到,老翁深为不满,再次让他五天后来此相见。如此再三,张良吸取教训,晚上不再睡觉,早早来到桥上等候。于是得到老翁的赞许,并将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时所著的兵书《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得此兵书以后,用心苦读,后来辅佐刘邦灭秦亡楚,成就汉室帝业。诸葛亮也是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感动,乃为其出谋划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仙人知道这位老妇人是真心行善,于是就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么报答你呢?你家屋后有块地,把祖先葬在那里,你的子孙做官的人数就有一升芝麻那么多。
她的儿子就依照仙人指示的地点将先人安葬,第一代后人中就有九人中进士,后来世代得高官显贵者众多。福建流传“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
※※※
冯琢庵太史之父①,为邑庠生②,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③,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④。”及生琢庵,遂名琦。
【注释】
①冯琢庵:冯琦(1558—1603),字琢庵,万历年间进士。
②庠(xiáng)生: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别称。“庠”为古代学校名称,《三礼义宗》:“有虞氏之学为庠。”西周将“庠”学归于乡学,遂成为地方学校之名。后世又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故府、州、县学生员通称庠生。明清时,童生入学称“在庠”,即指有了秀才的身份。
③扪(mén):摸,抚摸。《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韩琦: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自号赣叟。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他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朝廷倚以为重,时称“韩范”,有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两年后,因范仲淹罢政,韩琦自请外出,知扬州等。嘉祐年间(1056—1063),复入为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后,出判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名府等地。王安石变法,他屡次上疏反对。封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卒。著有《安阳集》。
【译文】
冯琢庵先生的父亲在当秀才的时候,有一年深冬早晨起来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一摸,身体都已经半僵了,便解开自己的绵裘给他穿上,并把他搀扶回自己家里救醒。后来便梦见有神仙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而且是出于诚心,我就派韩琦来当你的儿子。”等到生了琢庵先生,便取名为冯琦。
【点评】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作为秀才的时候,勤奋好学,闻鸡起舞,时节虽是寒冬,仍要早起去县学。由此也可看出,寒窗苦读的艰辛。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苦学故事俯拾即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范仲淹断齑划粥,勤学奋进的坚毅精神时时激励着后人。
在此寒冬的早晨,冯琢庵太史的父亲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卧在雪中,用手摸一下,感觉此人已冻僵了,于是就脱掉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并把他扶到家中,将其救醒。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后来就梦见神仙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诚心,我就派北宋文武全才的韩琦作为你的儿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