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2015年第4期

第6章


如果从这个意义来讲,雅尔塔体系的最重要成果恐怕就是东欧的诞生。地缘意义的东欧是由地理位置上中欧和东南欧八个国家组成,民主德国是分裂的德国的东一半,其他七国在成为东欧之前或者属于西方或者受制于西方,与苏联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是三大国的雅尔塔会议硬将它们从西方切割下来,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所以,没有一统天下的苏联,没有单独执政的共产党,没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无所谓东欧了。 
  人们往往把雅尔塔体系与冷战联系在一起。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雅尔塔体系的存在与冷战在时间上高度重合,二者具有密切关系。但是,孔寒冰指出,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并不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甚至可以说与冷战没有直接关系。雅尔塔体系的本质是一种大国牺牲小国利益的合作。所以,东欧在1944~1948年间叫人民民主时期,而不是实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它们虽然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但不能立马实行共产党一党领导,不能直接搞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还得跟西方保持一定的关系,有的国家还是多党制,甚至保留国王,等等。因为这个时期苏联和西方还是同盟关系。但是有一条,东欧必须明白,它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不能突破摆脱苏联、回归西方的这条底线。1947年美苏交恶之后,苏联立即迫使这些国家实行共产党一党制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彻底将它们与西方硬切割。另外,还要看到,在整个冷战期间,无论苏联如何对待东欧国家,哪怕是1953年出兵镇压东柏林工人罢工、1956年镇压匈牙利改革、或是1968年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是袖手旁观,顶多喊两嗓子,从没有过实质性的干预。原因也很简单,这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不管东欧国家曾有多少冲破苏联模式和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但最后总以悲剧结束——因为它触碰了苏联的底线。没有戈尔巴乔夫,没有苏联的变化,东欧国家的剧变完全是不可能的。
  李晨也说,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雅尔塔的安排本身不是冷战,从雅尔塔到冷战有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某些环节能有变化,冷战或许不会出现。而且,尽管美苏在欧洲滑入了冷战,但雅尔塔确认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并没有因为冷战爆发而变化,冷战主要将美苏关系由合作转变为对抗。雅尔塔会议讲好的是,在承认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大家一道占领管制德国,进行欧洲的战后重建,可冷战爆发之后,因为美苏对抗、德国分裂,欧洲的和平与秩序也不能靠大国合作,而只能靠核武器和两大军事集团来维系了。 
  初晓波则讲了雅尔塔体制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1946年8月,毛泽东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很明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雅尔塔体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美苏两国战略动向的判断。新中国建国后选择和苏联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极大改变了亚洲的战略态势。但在付出了诸如朝鲜战争这样沉重的代价以后,中国在1954年前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上积极斡旋协调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原因之一是中国承受的来自于雅尔塔体制的压力太大,必须寻找平衡和新的舞台。1955年中国积极参加万隆会议,并促成了万隆精神的诞生,就是意识到了这个体制中日益成长起来的新的因素。 
  1963~1964年,毛泽东又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经济落后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间地带,而经济发达的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这种判断反映了雅尔塔体制发展过程中,美苏对立大背景下多种力量崛起、两大阵营内部出现矛盾和分裂的事实。到后来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与此一脉相承,将全球争霸的美苏两国划为第一世界,把反对第一世界的主要力量赋予了第三世界。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对雅尔塔体制的观察与调适,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在这个体制中自我身份定位的重大变化。
  雅尔塔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又回到了雅尔塔体系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二战结束不久,中国便爆发了国共内战,随即新中国成立。而雅尔塔体制和战后美苏对立,便构成了中国内战的国际大背景。 
  初晓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体制的认识过程。在1945年2月3日,即雅尔塔会议正式举行的前一天,毛泽东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告诉他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已经准备开会了,结果过几天就会知道。他告诉周恩来,苏军逼近柏林,各国进步力量声势大振,苏联参与东方战场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美蒋一定急于与中共取得政治妥协。所以他要求周恩来在国共谈判中绝不让步。看来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对雅尔塔会议反应都非常迅速,双方都意识到了这次会议有可能对整个中国的命运有重大的影响。 
  初晓波说,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谈雅尔塔会议是2月15日在延安党校的一次报告。这时雅尔塔会议已经结束,延安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关注这次会议。毛泽东说,有些人经常散布谣言,说美英苏三个大国是不能够团结的,他们有纠纷,有矛盾,有斗争。毛泽东的结论是,摩擦是有的,但团结占统治的地位,因为现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在中苏尚未签订条约的情况下,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图为苏军解放大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驻延安使团的著名“中国通”谢伟思在给美国政府汇报的电报中,保留了很多他和周恩来在重庆、和毛泽东在延安谈雅尔塔、世界形势、中国内政的内容。他的感受是,中共认为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不太可能会侵占中国利益,因为当时中共的一个基本想法是帝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当时谢伟思发回美国的报告以及美国方面的评论来看,美国认定中共并不了解雅尔塔会议真正的情况,也就是说,苏联事先并没有告诉中共他们到底要做什么。 
  但是后来中共领导人对雅尔塔多次提出了批评。1956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南共联盟代表团时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把中国全给了美国,给了蒋介石,从物质上和道义上,尤其是道义上,斯大林都没有支持共产党而支持蒋介石。决定是在雅尔塔会议上作出的。他甚至谈到了信息来源,是斯大林告诉了铁托,而中方是从铁托的回忆录里看到的。显然,毛泽东在雅尔塔会议举行期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1964年7月他又在和日本社会党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以保证所谓蒙古独立为借口,把外蒙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这完全是批判的口吻。1967年4月,周恩来和越南领导人范文同谈话的时候也直截了当地批评了斯大林,周恩来认为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来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协定是有错误的,作为策略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政策就不对了。 
  初晓波说,雅尔塔对中国外交是一个很大的刺激,隐含了后来中共和苏联之间很多矛盾的潜在线索。中国为什么那么强烈希望独立自主?为什么和苏联“老大哥”短暂蜜月之后迅速反目?我觉得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体制是有重大影响的。 
  李晨认为,雅尔塔的安排对中国国共双方的影响都很大,但是并没有让它们可以完全依赖于某个大国。美国给予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主要还是根据二战期间的《租借法案》,而且非常有限。二战后美国依据《租借法案》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就停止了。美国派出登陆舰船把国民党军队运到东北和华北。这对于国民党军队战后接收主权帮助确实很大,但也刺激了苏联。苏联非常担心美国改变政策,不承认苏联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于是苏联在东北和国民党军政当局合作的意愿也下降了。但美国此时对国民党军也无更多的帮助。 
  中共面临的情况也类似。苏联出兵东北确实给中共创造了进军东北的机会,但苏联对于中共的援助和支持还是有界限的,毕竟有中苏条约的限制,而且苏联是因为觉得和国民党合作不一定能够保证它在东北的利益,才真正认可中共在东北的存在。但是中共进入东北之后,真正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站稳脚跟,基本上是靠中共自己的努力。中共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剿匪、土改,发展军工生产和交通,以及逐渐适应在东北的正规作战,实现了从游击队到野战军的转型,这些举措见效之后,中共才真正有能力在东北和国民党进行决战。
  于铁军说,按照1947年以前的基本设想,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要支柱是中国国民党政权。但国共内战的结果是共产党取得摧枯拉朽式的胜利,美国因此而“丢失”中国,被迫大幅度修改其东亚战略,逐渐使日本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基点。于是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大幅调整。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先后签订,雅尔塔体制的核心架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至此才在东亚有了较为清晰的体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