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以前是多年的邻居。
穷人:"老邻居,你还能认出我来吗?"
富人:"在一个四合院里住了那么多年,怎么会认不出来呢?我们还是有感情的。"
穷人:"这么晚了,还那么忙,看来你们富人也不容易。什么都有了,还那么拼命。"
富人:"人只要活着,就很难说什么都有了。你觉得现在你最缺什么?"
穷人:"我当然最缺钱喽。无钱万事休。"
富人:"这是事实,但是这只是结果,其实还有更内在的因素。"
穷人:"你是想说,人穷志短吧。可是穷人怎么能不志短呢?对于等米下锅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志气可言呢?人穷就必然受限制,迫于生机,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必然要放下很多东西。"
富人:"你说的只是客观因素,穷人被一些不具备的客观条件所限制。而一些主观因素,完全在于穷人自己。比如,许多穷人是安贫乐道的。他们认为,人生由命,富贵在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注定的。"
穷人:"这有什么错?人们不是常常说,人要知足常乐吗?"
富人:"我个人认为,需要知足的是富人,说得夸张一点,它只适合富人,不适合穷人。这些告诫对于富人而言是有利的,如果你拿这些话来告诫穷人那就错了。"
穷人:"看来,我们是被一些传统的观念误导了。"
富人:"是的,宿命论和知足常乐是滋生安贫乐道思想的土壤。在一些偏远山区,一些人的贫困程度令人惊讶,但他们习以为常,为什么?因为他们麻木了。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扶持他们发展生产的资金拿去买酒喝,这是人穷志短的典型表现。"
穷人:"经你这么一说还挺有理,为什么人一陷入真实的生活中,这些道理就感觉不到了呢?"
富人:"这是自我麻醉的结果。开始的时候,穷人不是没有志向,但是因为自我麻醉,他们没有倾听它的声音,如果它潜伏在穷人身上多年之后一直没有得到鼓励,那么,这种志向就会逐渐停止萌动,最后趋于退化而消失。"
穷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富人:"穷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人生逆境,但如果一味逃避,逆境就是绝境!穷人要勇敢地去面对,穷则思变,自强不息,使不利因素转化为致富的契机。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有机会翻身,才会有更宽阔的人生道路。"
对话结束后,穷人感觉到自己轻松了好多。
1.人不怕穷不怕苦,就怕志短不争气
人穷志不短。没有志气的人比乞丐还可悲。每一个穷人都希望自己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因为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走出来的。如果,穷到骨子里,谁也没办法救你。
某地有这样一条标语:"谁穷谁丢人。"穷人丢不丢人,只有穷人自己清楚。如果穷人到商店买东西,就连一些服务员的眼神都不一样。鄙视对穷人来说,既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变鄙视为动力,就像汉朝的韩信那样,忍辱负重,最后终于翻了身。
人不怕穷,不怕苦,就怕不争气。有些穷人确实是不争气的。故事最具有说服力,穷人应该好好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如果你不是故事中那样的人,万幸!否则,你该好好扪心自问了。
富人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能碰到一个乞丐,提着个破罐子守在路边。开始时,富人对乞丐理也不理,邻人都说他为富不仁。富人说:"我这样做,对他来说,恰恰是仁慈,如果他轻易地能讨到东西,就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能靠乞讨混口饭吃。富人是怎样炼成的?是被逼出来的!"
邻居们并不赞成这个观点,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有本钱,有了本钱自会去谋生。富人说不信咱试试看。
第4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2)
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乞丐的面前,送给他三张百元大钞,说:"我最初是靠300元钱做小生意起家的,现在同样给你300元,做点事情吧,别再乞讨了。"
乞丐欣喜若狂,满口答应,接了钱后飞奔而去。此后的半个月乞丐没有出现。就在邻居们正在交口称赞富人这钱给对了的时候,乞丐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不理这个乞丐。
如果不完全是外部力量,或者自身无法抗拒的因素导致贫困,那么穷人就应该为自己的贫穷负责。
在某个市场上,卖大饼的大娘用一个旧推车推着家里的煤球炉子出来,总是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她的丈夫和年龄已经不小的儿女就躲在远处看着,等大娘把饼卖完,他们才慌忙上前,赶紧低着头把炉子、推车弄走。做个小买卖,一家子人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
现在,大娘的生意越来越好,家人大大小小挺直了腰板全出来帮忙。
如果一开始没有大娘出面,都怕丢脸,能有后来红红火火的一切吗?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干点什么,总比受着穷困强啊!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走出来的。富翁中有从擦皮鞋做起的;也有从拾破烂儿起步的……
如果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2.低头拉车不看路,拼命工作为哪般
现实让穷人低头,低头的同时也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让穷人落入了陷阱,他们四处奔波、饥饱劳碌还满世界去寻找这样的陷阱,生怕找不到,如果没有了陷阱,他们失望,沮丧,甚至绝望,这时如果有一个陷阱让他去跳,他还会对人感恩戴德!
很多人都想过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被套牢在上班和回家的路上。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都在干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许多人并不是自己喜欢什么就能从事什么职业,多数人是被动地去做一种工作。工作的定义是什么?工作的定义是,人们以金钱作为报偿来弥补因工作产生的不悦,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就算今天大学毕业后可以自由找工作了,也不是你喜欢什么就能做什么,许多人更看重这个工作能为他换回多少钱,这个工作体面不体面,是不是被人尊敬的一种工作和职业,这个工作是否拥有某种特权和地位,享有很高的社交名望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攀比。
因为人总喜欢跟别人比,人们常常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追求比别人更成功;不是追求富有,而是追求比别人更富有。人不愿意呆在一个年薪有20万,而别人年薪有25万的地方,而情愿呆在一个年薪15万,而别人年薪只有10万的地方,人们常常喜欢跟兄弟姊妹、跟同事、跟邻居、跟同学、跟自己圈子里的人去比,由于有这种心理存在,你不可能找到你真正喜欢的工作和事业去做。而且你也被一种圈子给圈住了,动弹不了。
这就是你把工作看成那么神圣的悲哀,你用快乐的童年和花季、雨季般的岁月换得的一纸文凭,再用文凭和年轻的梦想换得的一个工作,这种神圣般你并不喜欢的工作,为你换来的只是仅能够养家糊口的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来谋生是一个大大的错误,致富的出路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都是通过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来赚钱,所以他们不可能成为富人,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赚钱,你就会成为有钱人,对一件事不喜欢,就会做不好,但为了生存又必须做,很多人都是这样混日子,在平时,你与某人见面,问他在干什么,他常常告诉你说:混口饭吃。就是这个混口饭吃的概念,害得许多人成了穷人。
一个妓女她是靠出卖肉体来获取钱财,天底下没有哪个女人从内心深处喜欢出卖肉体来赚钱,有些女人走上这条路都是被迫的,或者是被钱财诱惑而误入歧途的,绝对不是她们喜欢做这件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指你做这件事,就是暂时得不到一分钱,你也愿意去做。
报纸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位退休老人,住在一处简朴的住宅区,打算在那儿安度他的晚年。他住的地方最初的几个星期很安静,不久就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所有的垃圾桶。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们的恶作剧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好言相劝过也吓唬过他们,可是一直没有用,等人一走,他们又开始踢。邻居们无计可施,也只好听之任之。这位老人实在是受不了他们制造的噪音,就想办法让他们离开。
第5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3)
于是他出去跟他们谈判:"你们几个一定玩得很开心,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情。现在我年纪大了,踢不动了,想雇佣你们每天来踢这些垃圾桶,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你们愿意干吗?"这三个年轻人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们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过了几天,这位老人愁容满面地找到他们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个人五角钱了。"
这三个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踢垃圾桶,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卖力了。几天以后,老人又来找他们。"瞧!"他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五分钱。行吗?"
"只有两角五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