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第20章


他姓杨,我姓李,我干吗给他陪葬?于是悍然在太原立起竿子,然后长驱直入,杀入长安,拥戴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当皇帝——杨广就这么着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太上皇”了。
  杨侑封李渊为唐公,不久后又晋升为唐王,然后顺理成章地,李渊更进一步,受了禅让,做上了大唐天子。新朝既然建立,按照习惯就得推“德”啊,五行相生,火生土,既然隋朝是火德,李唐于是就妥妥地应了土德,服色尚黄。
大唐千年历
  李唐应土德,本来这件事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合乎规则、无可争议的,可谁想到偏偏有人瞧着不顺眼,要跳出来唱反调。这人是谁呢?那就是大名鼎鼎、“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
  太祖李渊以后是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以后是高宗李治,就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王勃写成了一部《大唐千年历》,说唐朝的土德应该直接接续汉朝的火德,而非隋朝的火德。为什么呢?王勃解释说,因为从曹魏直到隋朝,历代都没能真正统一中国,他们都是没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的,只不过是些五行的“沴气”而已。“沴”这个字读“厉”,指的是灾害、不祥和,所谓沴气,也就是类似汽车尾气的废气、灾气、毒气——文人骂人从来最阴损不过了。
  王勃是当时的大才子,果然手笔非凡。汉代那位张苍先生踢开秦朝,让汉朝继承周德,不过是裁掉了从东周灭亡直到汉朝初兴之间四十多年时间而已,北魏的崔光先生不鸟十六国,让北魏上追晋德,也不过省略了中间一百八十多年而已。这位王大才子下手可比前人狠得多,轻轻松松四个字“唐继汉德”,于是乎汉唐之间的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将近四百年时光,就被他一刀割下来扔下水道里去了。
  因为这种算法实在太荒唐,连朝廷都觉得不像话,所以根本不予理睬。王勃也终究只是文学家,而做不成开宗立派一代大儒,或者一代大忽悠。
  可是(人生就怕可是,历史也怕可是),这事儿还没完呢,谁都想不到过了几十年,又有人端起了王勃的剩饭。
  且说唐高宗驾崩以后,他老婆武则天垂帘听政,后来干脆把几个儿子都一脚踢开,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成了“周”,追认周文王为武氏的始祖——据说开创东周的周平王有个小儿子,因为手掌上有像“武”字的纹路,就起名为武,后来又赐为武氏,做了周朝大夫,也不知道怎么一传传下来,就传到武则天了。
  按照邹老教授的“五德终始说”,一千年前的周朝是火德,这一千年后的周朝嘛,当然也要跟着祖宗走,同样应火德,服色尚赤。这又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主儿——不过话说回来,女人当皇帝,本来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牌理嘛,她还在乎这点儿小花样吗——因为无论是“五行相克”还是“五行相生”,都解释不了为啥唐朝是土德,跟着兴起的武周会是火德。不过哪怕再诡异,当时都没人敢纠正,这可以理解,换了我回到那个时代,也一样装聋作哑。为什么呢?你想啊,旁边周兴、来俊臣他们全都支棱着耳朵哪,你要是对火德表示疑问而惹得武则天不高兴了,被请进大瓮里洗桑拿,那可怎么办?
  反正质疑的话是没人敢讲,说奉承话拍马屁的却大有人在。武则天曾经修建过一座宣明政教用的明堂,后来天有不测风云,也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火头,呼啦一下就把整座建筑给烧成白地了。武则天心里这个郁闷呀,好几天都蹲在宫里画圈圈。这时候就有个叫张鼎的左史跳出来给女皇帝解闷儿,谄媚地上奏说:“大火在王屋上燃烧,正合乎我大周火德兴旺之象哪,这是祥瑞啊!”气得左拾遗刘承庆上书驳斥,说这小子哪儿是奉承,分明说风凉话嘛,陛下您可千万别被他妖言所惑。
  可不是嘛,要是奉火德就得遭天火,甭问啊,奉水德就得发大水,奉金德就有刀兵之灾,奉木德要房倒屋塌,奉土德不是山崩就是地震……五德靠着灾祸来应,那还是德吗?还奉它干吗?作死啊?
  话头拉回来,且说武周朝出过一位大画家,名叫李嗣真,字承冑,官拜御史中丞。从来文学艺术不分家,所以大画家李嗣真就重提大文学家王勃的理论,建议把周、汉尊为二王,其他的小朝代尤其是北周、隋都要降格处理。这一回武则天准奏了,颁令全国改制,于是只有周、汉两朝被尊为正统,其他王朝,甚至唐朝,全都变成列国了。
  武周认定老祖宗东、西周是火德,汉朝按照刘歆的说法,也是火德,然后空了四百多年,大家继续火德——五德还循环什么啊,从头火到尾算了嘛。所以等到武周结束,唐中宗李显复了位,怎么瞧怎么觉得这些政策别扭到了姥姥家,于是一股脑儿全都废掉,复归唐初的说法。
  有关王勃的《大唐千年历》,到此还不算完。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
  唐朝最鼎盛的时代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那时候到处歌舞升平,饱暖思淫欲……不对,应该是得到饱暖的大群闲人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享受,而想要得到更高享受就得升官,升官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书朝廷言事,以求骗得皇帝青睐。当时那些上书言事的家伙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在奏章里说些稀奇古怪的话,说的话越是诡异,观点越是新奇,就越容易得到注意。这其中,就有个叫崔昌的,干脆拿王勃的旧文改了个名字,直接就给递了上去。
  唐玄宗本身就是个艺术家,如前所述,他的思路大概跟李嗣真差不多,觉得这说法真新鲜、有意思,就去跟宰相李林甫商量。而至于这位李林甫先生,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说他的,最会拍皇帝马屁,同时背后给同僚下刀子。他一瞧玄宗的口气,好像很欣赏这种说法嘛,皇帝赞成的,只要不违背他的利益,他何必去反对呢?于是连连点头称是。唐玄宗大感欣慰,下召准奏。
  于是乎,周、汉重新被奉为二王,其他朝代再次被降格为列国,一如武则天时代,只不过这次继承周、汉正统的是唐朝,为土德。甚至两年以后,礼部还出了个《土德惟新赋》的科举作文题,让考生们全都就这件事来谈谈感想。
  后来唐玄宗“扒灰”扒出个杨玉环,两人那份恩爱缱绻啊,杨家得以鸡犬升天,就连杨玉环原本落魄的堂兄杨钊也做上了高官,并且改名为“国忠”,以表示他对皇帝那真是忠心耿耿,可表天日。这杨家一直是当隋朝皇室为本家的,杨国忠瞧见唐朝居然把隋也给贬了,心里着实不舒服,于是跟玄宗打商量,咱们不如从北魏开始起算,把北周和隋朝都放回五德循环里去,如何?
  这时候唐玄宗正和杨玉环如胶似漆呢,更重要的是,李林甫已经挂了,原来一直被他压着难以出头的杨国忠当上了宰相,总理朝政,所以对于这个宰相大舅哥的面子,玄宗不能不卖。玄宗下诏:“一切都按杨相说的改。”杨国忠随即就把那倒霉鬼崔昌给远远贬到蛮荒之地去了。
  就这么着,拉拉扯扯了两三个来回,唐朝的土德上承隋朝的火德,才算是真正稳固了下来。然而讽刺的是,就在唐朝的德性终于稳定下来的同时,唐朝的社稷却开始了剧烈动荡——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为此丢了皇位,也“被太上皇”了一把,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则干脆丢了性命。
  自古帝王五运之次凡有二说:邹衍则以五行相胜为义,刘向则以五行相生为义。汉魏共遵刘说,国家承隋氏火运,故为土德,衣服尚黄,旗帜尚赤,常服赭赤也。赭黄,黄色之多赤者,或谓之柘木染,义无所取。
  高宗时,王勃著《大唐千年历》:“国家土运,当承汉氏火德。上自曹魏,下至隋室,南北两朝,咸非一统,不得承五运之次。”勃言迂阔,未为当时所许。天宝中,升平既久,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希进用。有崔昌以勃旧说,遂以上闻,玄宗纳焉,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汉为二主。后二岁,礼部试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赋》,则其事也。及杨国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贬崔昌并当时议者,而复酅、介二公焉。
  ——《封氏闻见记·运次》
统一以后再动乱
  所谓“安史之乱”,是指唐朝镇守北方边境的胡族雇佣军集体造反,造反的第一头目是安禄山,后来被他儿子安庆绪给宰了,接着安庆绪又被大将史思明宰了,史思明被他儿子史朝义宰了。安、史两姓,父子四人,掀起了泼天的大乱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从公元755年开始,到公元762年终结,前后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不但唐玄宗没能看到动乱落幕,就连他儿子唐肃宗也没能看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这爷儿俩前后脚挂了,距离叛乱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
  唐肃宗以后是唐代宗,然后德、顺、宪、穆、敬、文一路传下去,唐朝的德性已经确定,再也没人翻起什么诡异的波浪来了。只是,到了唐武宗李瀍当皇帝的时候,他又为五德学说增添了一个小小的应用项目。
  话说唐武宗有一回得了病,很长时间都没能好,于是他就开始琢磨上了:“当年汉朝是火德,所以光武帝刘秀把洛阳的‘洛’字改成了‘雒’,以免大水浇灭火头。如今我大唐乃是土德,而我的名字里有三点水,土克水,这病自然就好不了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