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第28章


  当苏军哨兵察觉异动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日军坦克一拥而上,冲入了营地。守军猝不及防,顿时一片混乱,值班机枪才打了一梭子子弹,便被坦克炮击中,跑出帐篷的士兵也一排排地被坦克机枪扫倒。
  战斗仅仅进行了一个小时,重炮阵地便被日军坦克完全击毁,而第4联队的伤亡并不大。
  完成这一划算买卖后,玉田立即率部撤退。苏军拥有bt快速坦克,其速度还要超过95式,但当bt闻讯到达时,第4联队早已离开。
  玉田创造了一个纪录。在坦克作战史上,能够利用夜间恶劣天气,实施大规模集群攻击并取得胜利,这还是首例。苏军为此损失了两个榴弹炮营,后来许多军事院校都把此战列为教材中的经典范例。
  不过就当时而言,玉田取得的所谓胜利,也仅止于战术胜利。对于失去两个榴弹炮营,日军也许会伤筋动骨,苏军却不会,他们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甚至更多。
  苏军的补给线稳定而高效,无论坦克还是火炮,蒙古高台上的炮兵阵地就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7月4日一大早,它便开工向东西两岸的日军展开射击。
  松本已经率收容队到达东岸渡河点,他急忙下令把伤员和尸体装上车,往安全地点转移,结果根本就跑不出苏军榴弹炮的火力范围,两辆卡车先后冒着烟滚到了河堤下。
  好不容易把伤员弄回来,没想到又成了苏军的活靶子,松本两眼急得通红,电光火石之间,他忽然想到上次收容搜索队尸体时的做法,便赶紧让人给卡车挂上红十字标志。
  苏军把日军的偷袭全部称为“无耻的偷袭”,做事也不会像日本人这样鬼鬼祟祟。见到红十字后,苏联炮兵遵守国际道义和规则,暂时停止射击,放走了余下的卡车。
  东岸其实也有日军的野炮阵地,并试图对蒙古高台的苏军炮兵阵地进行压制。双方展开炮战,炮弹呼啸着在空中飞来飞去。
  松本在送完伤兵后,就躲在炮兵战壕里,他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炮战。仅就位置而言,蒙古高台对诺门罕地区可以做到一览无余,日军的野炮阵地整个暴露在苏军视野里,而日军炮兵却看不到对方的炮兵阵地到底在哪里,只能根据炮弹袭来的方向作出模糊判断。
  此外,炮兵火力也有不小差距。日军每发射一颗炮弹,就会招来五六发炮弹的反击。一个炮兵在战壕里被炮火压得受不了,刚刚爬出来,想换个地方,一发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炮兵受了重伤。另一个炮兵在营救时,也受了重伤。
  这种窝囊的炮战真是没法看。两个重伤员被重新拖回战壕,松本给他们做了紧急包扎,并一路护送到后方。
  其实岂止炮战,不对称的还有很多,比如接下来的坦克战。
  变形金刚
  日军河西兵团急于归营,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过桥,早已无暇恋战,朱可夫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关心一下河东战场了。
  与小松原在对苏作战上的半生不熟不同,朱可夫是真正的坦克战专家,而且他对日军坦克部队的评价很低。
  朱可夫认为,日本的坦克仅相当于苏军二十年代的水平,技术和装备都很落后,可谓要速度没速度,要火力没火力。
  同样乏善可陈的还有战术。在朱可夫看来,玉田的偷袭成功,不过是个偶然事件,并不能代表什么。实际上,日军坦克部队的基本战术动作十分呆板,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迂回侧击可以说是其中最老套的一种。不知道的可能会被蒙住,知道了以后,你完全可以当它是浮云。
  德国军事观察团也特别留意了日军的坦克部队。在他们眼中,那些坦克的制造技术连一战水平都不够,整体设计非常落后,称之为坦克,实在是恭维了。
  让德国人备感吃惊的是,就这样的烂货,全日本也没几辆,日军只有一个坦克师团,便很能说明问题。按照德军的坦克战理论,坦克要集群作战才有效,如此少的坦克,难以想象会有什么战斗力。
  战术方面,观察团的评价也与朱可夫如出一辙,即“还停留在一战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
  对于这种既无技术又无战术的二杆子对手,朱可夫当然没有任何理由手软。
  7月4日中午,装甲兵团奉命移往东岸,坦克旅和装甲旅一前一后,一里一外,向日军河东兵团发起大规模进攻。日本航空兵掩护河西兵团撤退都来不及,自然也顾不上为安冈提供情报,诺门罕战场上又是沙丘连着沙丘,这边看不到那边,当哨兵发现苏军坦克铺天盖地压过来时,双方距离已不足1公里。
  按照日军对坦克的分类,20吨以上才为重战车,但限于其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能力,始终没能研发出符合这一规格的坦克,在日本陆军里服役的一般只有轻战车和中战车两种,比如第3战车联队的主坦克便是89式中战车。
  89式战车全重13吨,是日军所有坦克里面火力最强,装甲最厚的一种型号,不过这也就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光是苏军当先出战的第11坦克旅,就拥有近百辆坦克,其中有两种是先前已经露过脸的,即t-26轻型坦克和t-130喷火坦克,就装甲厚度和防护能力来说,它们就已经不比89式差多少,等到t-28再站起来,89式就被完全淹没了。
  20吨以上为重战车,那只是日本人的分类法。苏联人可不是这样,接近于89式的t-26,只被算在轻战车范畴内,t-28全重已达31吨,他们叫中战车!
  t-28与89式站一块儿,简直就是巨无霸与侏儒的关系。t-28不仅有“巨无霸”的块头和体量,而且火力甚猛,坦克射击时迅速而准确,几乎没有臭弹。它们上来后,几拳就把89式给打趴在地,一辆又一辆日军坦克被击中后发生爆炸,瘫在地上成为了一堆废零件。
  让吉丸联队长格外诧异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自己一上来就被苏军给死死盯住,他自己都觉得奇怪:都是废铁,你们怎么就单单看上了我?
  出卖吉丸的,恰恰就是他所乘坐的那辆指挥坦克。
  日造坦克省工又省料,坦克舱十分狭小,这是多数坦克都不装通讯设施的原因。联队长要对外联络,不能不装车载电台,而空间一共就这么大,装了这个,便容不了那个,所以指挥坦克一般不加载火炮,很容易辨别。
  其他国家的坦克部队有的也有这一问题,不过他们会在指挥坦克上另外加装一根钢管,看上去就跟炮筒一样,为的就是要鱼目混珠,使敌军分辨不出。
  日本人的聪明劲都用到如何省钱上去了,从来没考虑过这一招。吉丸的秃子坦克往那里一戳,想不让人认出来都难。
  苏军争相追逐,周围的日军坦克赶紧上前护卫,可哪里挡得住。几辆t-28连发数炮,指挥坦克和坐在里面的吉丸联队长一道成了渣渣。
  中战车尚且不济事,轻战车更不敢上去硬碰硬。玉田的为人要比吉丸鬼得多,他见势不好,赶紧指挥自己的第4联队飞逃。
  t-28虽是个壮汉,跑起来却也不慢。几辆日军坦克逃避不及,被t-28撵上,后者连炮都懒得打,直接将95式撞翻在地,然后嘎嘎嘎地碾压过去,那一幕,就仿佛是在上演现实版的变形金刚。
  诺门罕成了苏军新武器的试验场,会喷火的,块头大的,速度快的,火力猛的,全聚着堆上来了。当天的战局,更像是数量庞大的牛群在追击一小群羊,而那一小群羊丧于牛角或牛蹄之下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安冈和他的部下万念俱灰的时候,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沙尘暴,一时间,大量黄沙挡住了光芒,白天变成黑夜,残余的日军坦克趁机突出重围,一口气逃回了将军庙。
  第1战车团原有坦克70辆,这一战就去了一半。消息传回日本国内,参谋本部受到极大震动。70辆坦克看上去够寒酸,但以日本的国力和资源状况,能凑齐这些宝贝已经十分不易,而且第1战车团还是当时日本唯一一个坦克师团,以后要靠它来“孵化”其余坦克部队,哪里经得起如此消耗。
  参谋本部特地晓谕关东军,要求今后必须切实保障第1战车团的安全,不得再让它与苏军装甲兵团对攻。
  其实就算参谋本部不表态,面对自己打一辆少一辆的队伍,安冈也早就没了正面对攻的实力和勇气。
  
  第六章 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1939年7月4日,日军河东兵团被打得丢盔卸甲,尚未完全撤出的河西兵团也被迫进行了一整天的作战,以摆脱苏军的穷追猛打。
  日军整体防线被压缩到渡河点附近,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大佐在指挥拖后掩护时,突遭远程榴弹炮轰炸,胸部被弹片击中,当即毙命。一直到晚上,第23师团才得以全部撤到对岸,河西只剩下须见新一郎和他的第26联队仍在维持。
  本来第26联队可以第一个撤出,阴差阳错下,不得不沦为断后部队。
  苏军几次要夺取浮桥。维护浮桥的是第23师团所属工兵第23联队,联队长斋藤勇中佐与须见新一郎是士官学校的同期同学,他不忍心看着老同学被截断后路,因此不顾工兵联队作战能力有限,一直在浮桥旁边拼死抵御。其间,工兵还用炸药炸伤了几辆苏军的喷火坦克,以阻止苏军的攻袭。
  1939年7月5日晨,第26联队最后一个通过浮桥撤离,斋藤勇这才下令拆桥,可谓是巨有义气,也很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