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炮灰boss们狭路相逢

第102章


  不过半个月,原本樟木村那些村民便越发的服服帖帖,往日那些贪婪都不敢再拿出来。
  有那些不怕死的,尽数被宋青书斩了祭旗。
  再加上又有不少新近来投奔的人,更不怕原本樟木村那些村民另有什么不好的盘算了。
  宋青书收了剑,将长剑入鞘,叶夕笑着招呼,“宋大哥。”
  宋青书笑道,“叶小弟。”
  叶夕笑道,“宋大哥,派出去的探子已有回来的。宋大哥那一仗打的干净利落,似乎元兵驻军还没察觉。”
  宋青书轻轻的嗯了一声,“还是要小心些,华源县虽然偏僻,但也要提防元兵再来抢夺。”
  宋青书又道,“徐寿辉在北面势大,倒显得咱们不引人注意。这也是好事。只是以后……”
  宋青书说到此处,不免有些沉吟。
  叶夕却神色一正,深施一礼,道,“叶夕虽然年幼,却有句话不吐不快。”
  宋青书见状,伸手相扶,道,“叶小弟请说。”
  “大哥的才能,叶夕十分佩服。”
  叶夕沉声道,“敢问大哥志向如何?夕近日旁观,似乎大哥并无推翻元庭建功立业之心,可夕又十分不解,大哥为何既然没有造反之心,又为什么参与造反之事而要打下华源县呢?”
  宋青书静默半晌,缓缓露出一抹苦笑。
  宋青书是自知自事,他从小到大,最大的志向就是当上武当掌门,觉得自己最该做的事就是行侠仗义。
  可是,而今武当掌门真的只能是愿望了,行侠仗义倒是能做,可近几年来所见,他孤身一人能做的较之这个世道真是杯水车薪。
  当樟木村的村长找上来的时候,他是应下了。但却不似叶夕想的,那样轻易应下来。
  那日他半夜入了华源县,为的就是查探这一县百姓生活如何,可一眼见到县内百姓都是困苦难捱。
  所以,他才留下来练兵之后,干脆的打下华源县,想让这县里的人别在苦熬着日子。
  否则,他所想的也就是练兵而已,至于练成什么样还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反正他现在是无处可去的人。
  叶夕而今问到他的志向,便是宋青书也没什么好说,只觉得心里头空落落说不出的难过。
  过了好半晌,宋青书才叹气道,“我所想的,便也只是百姓能安居乐业——或者说,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的活下去。”
  “叶小弟,我有时也在想,我们汉人恨蒙古人,是为了什么?是国仇么?可是以前前朝末年皇帝对百姓也说不上好。”
  宋青书缓缓道,“我见过有的蒙古人,对待他治下的汉人很不错,能让那些汉人安稳生活。在他们治下,那些汉人百姓少有仇恨,还有许多蒙汉混居通婚。”
  “我还见过有许多汉人官员,助纣为虐,他们身为汉人,对待汉人百姓却更加苛刻,想必前朝那些贪官污吏就是这样了。蒙古人有好人恶人,汉人也有好人恶人。”
  “我思来想去,只觉得我们这样仇恨蒙古人,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让我们好好的活下去。虽然他们做的与有些汉人做的是同样的事情,然而因为他们是外族,所以我们就更恨他们。”
  宋青书拧着眉头,叹气道,“如果他们让我们好好的活下去,还会有造反么?可他们又为什么不让我们好好的活下去呢?我想来想去,却总是想不明白。”
  叶夕整个人都愣住了,宋青书说的这些以往他想都没想过。
  然而叶夕却不是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家学渊源,向来务实,更兼的年纪小,许多思想都未定型。
  而今听着宋青书这样说,他先是哑然,后是惊异,最后直接便呆住了。
  在他看来,所谓志向,一定要远大才算得上。往大了说要名留青史,往小了说怎么要建功立业。
  却没想到宋青书口中的志向,这么——朴实?
  但如果当真有一天,每个人都生活安稳,还会有人造反么?这确实是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
  宋青书感慨完了,见叶夕呆若木鸡的样子,忽又觉得好笑。
  他拍了拍叶夕肩膀,道,“我也不知道怎么,这话却对你说了出来。你还小呢,不急想这些。”
  宋青书想着又叹了口气,心道自己和个大孩子说这些做什么。自己两世见识,才有这么点想法,叶夕处事再干练,年纪毕竟摆在那里,又能懂得多少世情呢?
  况且这些话也是不该说出来的,若是给父亲和几位师叔们知道了,定是要说自己心性不正的。反倒是王保保在这里,说不定倒是能探讨一番。
  这个念头一起,宋青书便也呆住了。
  ☆、第90章 宋青书的故事(二十一)
  夜色沉沉,宋青书从营帐里走出来,亲卫队长尹三正看见,忙问道,“将军,有什么吩咐?”
  宋青书摇摇头,“睡不着,出来走走。你们忙去吧,不用管我。”
  尹三哎了一声,又带着人接着巡逻。
  初秋微风飒爽,轻柔的风吹过耳畔,宋青书惬意的深吸了一口气。此时,距离他打下华源县已经过了两年。
  乱世之中,义军四起。
  当初宋青书打的那么点地盘原本也不算什么,他本也没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却不想北边的徐寿辉倒是消息灵通,竟然直接派了人来说要接管华源县。
  若只是接管倒也没什么,偏偏还蹬鼻子赏脸的要宋青书去给他徐寿辉当马前卒。
  这下子宋青书是真怒了,徐寿辉是什么人?虽打的是明教的旗号,是明教义军的首领,但在明教中连五行旗使的地位都比不上!
  宋青书是武当三代第一人,哪怕就是以后当不了掌门了,也不能这么给师门丢脸吧?
  要是应了,以后张三丰、宋远桥都要不要做人了?到时候武当比着明教就逊了好大一筹。
  人在江湖,大多数时候争的还是那一口气,真要连脸面都没了,还剩下什么?
  宋青书也算不上什么宽厚性子,盛怒之下,就打跑了徐寿辉派来的人,带着手底下能用的兵,当真踏上了造反的道路。
  虽然造反的缘由有些小题大做,但这条路走上去就再也下不来。
  两年过去,赢过、输过,倒也有了立身的基业,就是徐寿辉也不敢再随意招惹了。
  宋青书信步走在大营里,默默的盘算着眼前的形势。他如今占了半个江西和大半个湖北,地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近来也没有元兵上赶着来找他。
  反倒是江西北面的徐寿辉一直都在与元兵鏖战,徐寿辉的地盘广人手足,蒙古皇帝派了孛罗帖木儿领兵清剿,正打的如火如荼。
  宋青书以往还见过这个孛罗帖木儿,就是大都城外送了王保保雏鹰的那一位。当初也没想到这人领兵这样厉害,而今想来也说不上什么感觉。
  宋青书正想着,天上一声熟悉的鹰啼。一道飞影快如闪电的落下来,在宋青书身边盘旋两圈。
  宋青书见状一笑,伸出左臂去,一只神骏的鹰落在他臂上。
  宋青书抚着这鹰的羽毛,笑道,“飞景,又替你主人来送信么。”
  飞景咕啾了一声,宋青书解下鹰爪下的竹筒,打开蜡封,从里面倒出一张字条来。
  宋青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洋洋洒洒的写着十几个字。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好好读孙子吧!”
  宋青书心里一抽,默默的把字条收起来,但嘴角却不由自主的弯起一个愉悦的弧度。
  宋青书又轻轻叹口气,“又让他看笑话了。”竟特意写了条子来嘲笑自己。
  以往武当派派人与泉州色目人通商,都由张松溪掌管,由于宋青书打了反旗,武当派众人关心他便将泉州生意所得大半分与宋青书。
  然而长期下来,武当派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免损了泉州海沙帮的利益,就此与海沙帮起了争执。
  恰巧武当第三代弟子开始行走江湖,便在泉州与海沙帮连续冲突了几次。海沙帮本就是地头蛇,武当派又多是忠厚人物,事情闹得越发大了。
  武当派有意按照江湖规矩调节,但是海沙帮帮主张士诚却不答应,掐着一个共同抗元的义字不放,定要宋青书上门磕头认错。
  如此僵持了两个月,闹得江浙湖广一代的义军都不安生,小规模的内斗时有发生。
  依照宋远桥的意思,海沙帮张士诚麾下毕竟是宋人官兵之后,宋青书倒不如让一让,以大局为重,不要让义军内部损耗。虽然磕头认错是万万不能,但是退后几步却是可以的。
  张松溪管着生意往来,心中也觉得这样僵持下去不妥,也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宋青书却觉得此风决不可长!他这一退,别人只觉得他怕了张士诚,他带着数万弟兄如何立足?
  宋青书不好明着反驳父亲与师叔,但也不觉得自己该退步。于是,这件事便就此僵住了。
  想不到而今都已经传到了王保保那里。
  宋青书摸着飞景的羽毛,轻轻笑,“你主人在忙什么?他还在山西么?”
  问罢了,又觉得自己有些可笑,便摇着头叹了口气,带着飞景回了营帐,写了字条封起来,又喂了飞景食水,才把飞景放走。
  宋青书看着飞景逐渐飞出自己的视线,又轻轻的叹了一声。
  他自己都有些不记得与王保保这样通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可渐渐的发现周围竟只有王保保才明白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通信便也继续了下去。
  他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安稳日子,可这个安稳日子究竟是汉人给的,还是蒙古人给的,他并不在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