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

第7章


    1950年6月,新生的共和国,气象万千。夏日的北京城,生机勃发。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这次讨论是周恩来亲自主持的。
    当时送审的两个方案,即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方案用放大模型并排挂在一侧的墙上,让政协委员们审定。两枚国徽图案的边沿部分大致相同;中心部分,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的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是蓝天;清华方案同样有天安门,不过是立面图,而且推得很远,天上是国旗的五星图案。
    两个成果,两幅图案,两般寓意,两种风格。参加审定的委员们也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田汉为首,赞成美术学院的方案。认为"中国特色"鲜明,民族色彩浓重,表现直观,意境深远。一派以张奚若为首,赞成清华的方案。认为构图简洁,表征突出,国体特征明确,大气庄重,有时代特点。
    周恩来认真地听取大家意见,并不时向专家们询问一些细节问题,鼓励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使国徽的定型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见李四光同志坐在大沙发上,凝视着对面墙上的国徽模型沉思不语,知道这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便点将要李四光表态。
    早已深思熟虑的李四光觉得两个图案各有千秋,但他倾向于清华的国徽图案。直率的科学家例来不会含糊其辞,也不会搞什么外交辞令。听到周恩来点将,立即开口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派!"
    李四光的回答正中其意,"我也觉得这幅好。"周总理笑着回应。
10.脚踏着祖国的大地(9)
       一石激起千重浪。李四光的看法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都对清华的方案予以首肯。
    周恩来综合了一下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加以修改。他还建议将麦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提起麦穗,这里还有一段历史渊源。那是1942年冬的重庆,在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话会上,重庆郊区的农民送来了两串颗粒饱满的麦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麦穗显得金光灿灿,一位同志由衷地赞叹道:"真像金子一样!"
    宋庆龄同志接着说:"它比金子更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当时,周恩来也在茶话会上,他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全国解放后,我们一定要把麦穗画在国徽上。"周恩来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
    在设计国徽图案之初,周恩来就提出了图样中要有麦穗的建议,在最后审查阶段又一次提到麦穗,终于遂愿其中了。
    委员们统一了意见之后,又由梁思成等人执笔,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经会议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当然,在这次会议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幅图案的设计还不够理想,应当设计得更好。
    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委员中,以张治中先生的意见最为直接、鲜明。这位因国共和谈破裂,被周恩来挽留下来的政协委员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明确指出:"国徽的背景和大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遗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讨论的结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客观而论,张治中在国徽问题上的看法不无道理,是否有雷同于大前门香烟的图案也许问题不大,但封建遗物却令人深思。
    非永久性也颇含卓见。遍观世界各国国徽图案,以历史建筑物为内容的虽然也有,但是很少。特别是以封建王宫为内容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多见。只能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说明指出,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1.脚踏着祖国的大地(10)
       1.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
    2.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颇具"中国特征"。
    3.以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麦穗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颁发施行国徽的命令。同日,全国各大报纸刊登国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黄宗江据此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断面图"。至此,庄严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国徽图案通过后,还需制作国徽浮雕图案。清华大学营建系的高庄,有幸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高庄首先对平面的国徽图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是重头的,杂乱的;红绶的飘带,缺乏来龙去脉,且有城墙不正的感觉。高庄认为,作为新中国及其政权的象征,这样的图案未免显得有些凌乱、涣散,缺乏庄严气魄和凝聚力,且天安门还有某种不稳定感。他决定进行修改,力求图案的艺术性和政治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高庄从琉璃厂文物商店自费买来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等物,进一步研究借鉴我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规律。几乎接连四十多天,他在强光下夜以继日地用泥巴、石膏等反复塑造,连自己孩子的饮食和学业都置之不顾,特别是他的右眼还被灼伤,并一度失明。但是,这些都没能影响国徽的雕塑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构思,精心比较,高庄把稻麦改成分行并列向上,赋予其刚柔相济的不同性格,象征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共存,象征中华民族的蒸蒸日上。红绶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其他的地方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国旗上五角星的距离等。
    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统一,庄严大气又自然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时代精神。
    然而,高庄万万没料到,当他把这模型送进了中南海,有人竟说他这是"违法"的,因为原图案是经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毛主席举了手的。
    这时离国庆一周年虽然只剩下一个来月,但他必须按原图案重做,并在一周年前夕如期挂上天安门。
    遭到严厉打击,高庄得了轻度脑血栓,面部瘫痪,双目一大一小。尽管如此,他在不得不按照原图案重新塑造浮雕的同时,仍直接上书毛泽东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阐述自己的修改意见。
    周恩来总理得悉此情,一边设法使政协有关会议通过高庄的修改图案,一边委托彭真与康克清去清华园向高庄当面亲切慰勉,肯定其精心构思和对党对国家的一片真诚。这样,才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朋友们看到了今天这样端庄、严整、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政务院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会讨论国徽图案时,高庄在会上说:"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种愿望,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崇高的民族之魂和时代精神,希冀把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高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
    国徽的设计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着许许多多设计者的心血,饱含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对新中国的一往情深。每一个参加国徽设计的人,在人民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6.红军时期的一次盛大阅兵式
    1931年11月,古朴的江西瑞金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到处散发着喜庆的气息。翻身做了主人的广大群众,都在喜不自禁地传播着一个消息,而这个消息比过年还要令人兴奋,那就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就要在这座山城成立了!
    11月7日凌晨,千百个火把从瑞金各地赶来,汇集到距瑞金城外6公里的叶坪村。
    红绸般飘逸的火把,喜悦晶莹的泪流。工农群众和他们的子弟兵抑制着汹涌澎湃的激情,等待着这个大典的开始。
    叶坪村,当时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村中有一块如同天然广场的大草坪,在这里将要举行开国盛典。这是一个僻静而美丽的乡村,房舍草棚间生长着高大丰满的樟树、挺拔苍翠的竹林。这天,这个平日里清丽、恬静的村庄彩旗猎猎,大草坪四围的竹杆上挂着一长溜红灯笼,使它动人得如同洞房。
    大草坪上搭好的检阅台,对群众来说是颇为新鲜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