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新疆

第17章


  荣全听说过白彦虎这个人。白彦虎就是陕甘一带赫赫有名的白素,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太平天国起义不久,陕甘一带回民为反抗大清国种族歧视和当地官府欺压盘剥,亦纷纷举起“反满排汉”的大旗,不仅反满,还要排汉,这就是要独立了。白彦虎初起义时人数很少,战斗力也不是很强。但几年下来,势力最大的马化龙战败了,西宁的二马也向清军投降缴械了,白彦虎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率军跑进了新疆。
  关于这一点,不仅荣全佩服,连久经沙场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白彦虎的军事才能。左宗棠不止一次在人前感叹:“陕甘一带最难对付的,只有白彦虎!他既知地形,还有威望,实是劲敌!”
  荣全嘴上虽不说什么,但心里对白彦虎还是佩服的。
  送走传旨差官,老谋深算的荣全未敢贸然出兵,而是先派人连夜赶往迪化一带去打探白彦虎的确切行踪和实际人数。荣全闹不明白,朝廷既然知道白彦虎在迪化驻扎,就该就近给景廉下旨才对。景廉的大营,毕竟离迪化近啊。
  当晚,荣全收到左宗棠从兰州递过来的一封快函,这才知道原委。
  原来,俄军占领伊犁九城后,一直想把乌鲁木齐也夺到手里。但因景廉屯兵在侧,俄军故不敢轻举妄动;白彦虎出关后直奔迪化,说不定是想和俄军搭上话,投靠俄国。清廷就是要打乱白彦虎的计划,命景廉严阵以待,堵住白彦虎的降路,同时也是为了防备俄军突然对乌鲁木齐下手,却令荣全出兵,打白彦虎个措手不及。
  读罢左宗棠的来信,荣全陷入深思之中。他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仗的打法。
  话说在迪化州百里左右的一处山坳里,四周大树参天,不远处有一座水池,一座大军营就隐蔽在这里。几名猎户手提火铳,腰挎弓箭,正慢慢向这里靠拢。这是荣全打发出来寻访白彦虎回军踪迹的军兵。他们已在周围的山里转悠了十几日,饿了打只野兔烤来吃,渴了便喝山泉水。现在,他们终于摸清了白彦虎人马驻扎的确切位置,于是在大树的掩护下,开始向这里慢慢靠拢。他们必须弄清楚白彦虎的人马数量装备情况。
  白彦虎此时正在大营里对口出怨言的十几名妇女大行鞭挞之刑。
  营里约有青壮妇女二百余人,有五十几名是他的亲戚,大多数是他用武力胁裹来的。白彦虎大动干戈,是想警告其他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
  白彦虎初出关时,有人众二万余,但经长途跋涉,现在只有精骑三千,部队接近五千,另有五百余名胁裹来的青壮妇女和二十几名儿童,实力已大不如前。
  经过三天的反复核查,在大山里隐藏的清军密探兴高采烈地返回塔城。
  得知白彦虎大营的确切位置后,荣全不敢怠慢,稍事准备即提军向迪化州城赶来。荣全此次出兵,挑带了马队四营一起,一营炮队,一营火枪队,加上侍卫粮运及杂役,人数约在两千有强。人数虽不多,但很精悍,尤其是火枪队和炮队,都是白彦虎所不具备的。塔城只留有不足两千人镇守,还多是些老弱病残之士。
  荣全倾巢出动,就是想一战功成,给祖宗脸上添光加彩。
  得知官道上起了漫天黄沙,白彦虎不用打探便猜测出是清军追杀他来了。自忖无力再战,白彦虎只好下令全军快速打点行装,径出树林,督队向吐鲁番方向转移。真正是惶惶如落网之鱼,急急似惊弓之鸟。
  荣全见白彦虎胆怯,于是传令全军放开马脚寻踪猛赶。
  两军终于在沙子山相遇。白彦虎急忙稳住阵脚迎敌。
  当是时,白彦虎虽有精骑三千,步队近五千,但他毕竟是败逃之师,又受过重创,加之长途跋涉,已无多少斗志可言。
  荣全所率之军正是锐气方刚之时,偏偏荣全本人又久历边关,熟悉这里的地形。两军相较,荣全明显处于上风。
  荣全先是命令马队对白彦虎的步队进行砍杀,旋又冲击对方马队,同时让炮队对着白彦虎的帅字旗轰射,直到把帅字旗轰到空中才停止。白彦虎见官军火力颇猛,根本扎不住阵脚,只得且战且退。荣全不依不饶,定要斩尽杀绝。
  两军打打跑跑,整整拉了十几天的大锯,白彦虎才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逃出了清军的手掌心,辗转跑进百里开外的一处山坳里扎下了营盘。清点了一下人马,竟然折损大半,胁裹来的百姓及妇女儿童等,亦全部趁乱逃走。望着溃不成军的人马和毫无斗志的兵丁,白彦虎一跤跌倒,失声痛哭。他知道,他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得知白彦虎趁夜逃走,荣全慌忙提军追赶。但因连日大风刮个不住,逃军的马蹄印痕早被风沙遮掩。荣全率军虽反复搜寻,仍未见白彦虎的踪迹。考虑到此次白彦虎受创颇重,就算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不会再掀起什么大浪,于是鸣金收兵,飞速返回塔城大营。
  一封红旗捷报由快马飞速递往京师。朝廷一览之下,登时龙心大悦。与群臣稍事计议,圣旨很快颁下:赏荣全头品顶戴,开缺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实授伊犁将军。
  “真没有看错!荣全这个人,当真很会打仗。”
  一连十几天,同治皇帝逢人便说,絮聒的让人心烦。
  圣旨先到兰州,又由兰州辗转递出关外。荣全接旨之后满心欢喜,景廉却老大的不高兴。
  他把亲近的几名幕僚召到大帐,愤愤地说道:“荣全这是想立功想疯了!他此次截剿白彦虎,除了截下几名女人和孩子,到底干掉几个人?他如此欺君罔上,本钦差若不据实奏明上头,怎能对得起祖宗和良心!”
  事关朝廷大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幕僚们自然不敢乱说话。
  景廉一个人发泄了半天,见无人响应,甚觉无趣。但就此罢休,他又委实心有不甘。他怕自己头上的钦差大臣头衔被荣全夺走。
  思考了几天,景廉提笔给朝廷上了这样一篇折子:说据当地猎户报称,在乌鲁木齐的一座山里,发现了一座很整齐的军营,好像是从陕甘逃出关的白彦虎大军。接报之后,他马上派出两营马队赶进山里,发现果然是白彦虎的人马。人马都很整齐,不像经过大战。等他带着大队人马去征讨时,白彦虎已经遁去,只留下许多马粪。景廉在折子的最后,煞有介事地向朝廷请示下一步机宜。
  景廉这个折子上的很阴险,通篇没有提荣全半个字,但却又无一字不是在参劾荣全。这就是景廉与别人的区别。不管是满人还是汉官,只要比他强,他就浑身不舒服。但景廉身边偏偏就有荣全的眼线。景廉的折子还没递进京师,荣全已经知道了这事。荣全愤怒了,把营务向身边的人简单交代了一下,便带上亲兵大队直奔古城而来。荣全决定和景廉好好理论一番。
  行至半路,荣全收到塔城大营快马紧急送到的一封密函。说已得到确切情报,白彦虎得知荣全离开大营,他便重整旗鼓,决定趁虚攻击塔城,杀清军个措手不及,一报前仇。荣全未把密函读完便吓得汗如雨下,慌忙调转马头,回返老营。
  几乎在荣全往回赶的同时,老谋深算的景廉又给朝廷拜发了一个保举折子:以金顺兵多荣全兵寡为由,保举乌里雅苏台将军金顺为伊犁将军帮办新疆军务大臣。景廉的理由是:收复新疆的主力部队是金顺而非荣全,放金顺伊犁将军要比放荣全更对全局有利。在折子的最后,景廉又以战机不可迟滞为由,奏请朝廷命令左宗棠,速将金顺大军出关粮饷备齐,以免延误规疆大计。景廉等于又间接告了左宗棠一状。
  折子刚刚发走,景廉忽然又发现不妥。因为此时的新疆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北路多了一个白彦虎。如果此时向南路大举进兵,清军不仅要防占据伊犁的俄军,还要防备飘忽不定的白彦虎所部。若加上占据各城池的阿古柏侵略军,他要面对的敌人已由两个变成了三个。
  镇定下来,他马上给朝廷追加了一篇折子:以白彦虎出关北路敌众我寡为由,奏请朝廷迅速命令左宗棠,再从该督麾下抽调三四千劲旅,随金顺一同出关,否则兵力便不敷使用,收复新疆云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折子发走,景廉自认为万无一失,这才离开签押房,哈哈笑着,迈着方步走进自己的书房。让身边人重新沏了一壶好茶,又研了一些墨,便铺开宣纸,兴高采烈地写起书法来。景廉对自己的书法向来很看重,自诩为“廉体”,还常对人说,要结集刻印,供天下士子们临摹用。
  但一封加急军情快报,偏在此时如飞般地送了进来。
  景廉只看一眼,登时便天旋地转起来。快报是驻守在巴里坤哈密两地的常顺多布沁札木楚文奎联名发来的,是告急文书。
  原来,就在荣全追赶白彦虎期间,匪酋阿古柏见机会难得,马上便给驻守北路各城的侵略军急发军命,命各城抽调强悍马步各队,趁虚攻取清军屯粮驻地巴里坤哈密两城。现在两城已被敌寇围攻多日,常顺等人虽拼死抵抗,但敌军只是不肯退后,形势岌岌可危。如若发兵迟缓,两城定失无疑。
  景廉踉踉跄跄跑进签押房,浑身颤抖了许久才稳定住心神。
  “阿古柏,你这是要掐我的命脉呀!我景廉还没有活够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