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烽火情天

269 Chapter 262 追踪访谈


“萨克森?我知道那个地方,在德国东边。”温迪·赫莉小姐又来采访温舍了。她好容易得到了主编的许可,怎么会轻易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她才不在意英国士兵或是异样或是揶揄地眼神呢。她是个新闻工作者,一切要以最权威、最真实、最全面的报道为重。
    “不过……那个地方好像不太发达。”她小心翼翼地说道。
    “萨克森的疯子不要来污染巴伐利亚的空气。”温舍悠闲地坐在赫莉对面的椅子上,轻轻吐出了这样一句话。
    “什么?”赫莉不明就里地问道。
    “他们就是这样侮辱萨克森人的。就像伦敦西区的人侮辱伦敦东区的人一样。”温舍说道,“萨克森在德国,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现在她被苏联人管制,恐怕只会更加落后。”
    “我明白了。不过……我想知道您的妻子是哪里人?”
    “她也是萨克森人。”
    “哦……”
    就在两天前,温舍收到了一封他的妻子劳拉·温舍寄来的信。信中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大意是说她决定嫁给一个加拿大人,要和他离婚。后面还附了一张离婚协议书。温舍看着信纸冷哼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心情。倒是一旁的英国士兵流露出了带着点幸灾乐祸又带着点同情的表情。估计所有的来信早就被他们翻看过了。
    类似这样的信在战俘营并不少见,就在上个月,一名德国士兵因为妻子提出离婚而用皮带上吊自杀了。吓得英国人赶忙把囚服裤子都变成了松紧口。对于被俘的军人来说,不论是言语上的侮辱还是毒打,都不能轻易使他们屈服。但是来自亲人的背叛却是他们万难承受得起的。温舍早已猜透了这个结果。他从未对劳拉付出过真心,现在被抛弃也算自食其果。好在劳拉没有受到她父亲的影响,寻得好的归宿,也算是值得庆幸的事。
    “您的父母都在家乡吗?”
    “都在。”
    “那他们知道您被俘的事情吗?”
    “我猜不知道。”
    “您为什么不给他们写信?”
    “就让他们以为我死了吧。”
    “为什么?”
    “现在人人都对党卫军避之不及。断了关系也好。”
    “可您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正因为我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才不希望他们因为我而受到牵连。”
    “那您的妻子呢?”
    “她?她如果够聪明,就应该马上和我离婚。然后迅速改嫁。”
    “啊?那太无情无义了!”赫莉愤愤不平地说道。
    “如果她不和我离婚,那么她就是对自己无情无义。想想看,哪个选择更好?”
    别看温舍被关在战俘营里,外界的消息知道的却并不少。其他战俘在和家人通信的时候总能带来新消息。比如谁谁又被抓了,谁谁的老婆为了讨生活在给市长擦地板,谁谁要被审判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一些前纳粹政权的主要人物,如戈林、赫斯、里宾特洛甫等人,将要在纽伦堡被审判。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为战争而公开审判战败国成员的事件,从纽伦堡审判开始,战争正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罪行。还有一件事,大家是带着一股别样的心情八卦的。那就是威廉·蒙克的妻子卷走了蒙克的全部财产,和一个男人私奔了。听说被苏联人俘虏的蒙克在战俘营里捶胸顿足,众人在对他表示同情的同时,也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现在想想,温舍顿觉劳拉还算仁义,至少没卷走他的钱。虽然她本来也不知道他的银行账户和密码。
    “您在家乡还有要好的伙伴么?”赫莉似乎对温舍的私人生活非常感兴趣,总是围绕着他的个人问题打转。
    “曾经有。”
    “有青梅竹马的女孩子么?”
    “曾经有。”
    “让我想想,您一定是为了更为远大的志向,所以背井离乡去柏林发展了,对吗?”
    “算是吧。”
    温舍想起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父母依依不舍地送别了他。当时有几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很舍不得他,一边哭一边冲他拼命挥手。而小小的凯瑟琳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远去。那个时候的他,心中被未来和理想充盈,脑海里尽是米莎动人的身影。他以为其他的事情都被淡忘了,却未料到记忆竟如此清晰。
    米莎,凯瑟琳。你们还好吗?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已经被捕了,如果他的妻子不找你的麻烦,你应该已经顺利逃离是非圈了吧?凯瑟琳,希望郝斯特·派普能护你周全。你是个聪明的女孩,我相信你能生活的很好。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上一次采访中,您告诉我,您于1938年进入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对吗?”赫莉问道。
    “是的。”
    “距离您远赴柏林,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吧?”
    “是的。”
    “在这之前,您都在干什么?”
    “体院、训练营、军校、警卫旗队排长。”
    刚到柏林的时候,温舍浓重的东部口音曾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在体院和训练营,他没少遭到排挤。为此,他拼命练习标准的“柏林腔”,却总也摆脱不了乡音。后来,他进入了元首卫队,成为希特勒信任喜爱的人。似乎再也没有人计较他的口音了。连元首的德语都带着奥地利口音,谁敢再拿这些说三道四?后来温舍明白了,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再没有人计较你的出身。不过,相似经历的人总是喜欢凑在一起的。比如同样出身一般的迪特里希就会特别欣赏他,而中产家庭出身的希姆莱就偏爱派普。很多时候,不计较并不代表不记得。
    “希特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赫莉问道,“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
    “我不会评价元首的。”温舍说道,“除非你严刑拷打我。”后面这句话带着些玩笑的意味。
    “求您了,随便说两句也行。”
    “我不会‘随便’说话给英国记者听的。”
    “我以为我们能成为朋友。”
    “但首先你是个英国人。你的父亲是贵族院(注)的议员,不然仅凭你实习记者的身份,怎么可能轻易的出入这里?”
    “我已经是正式记者了……”赫莉嘟囔道,“不过,您是怎么知道的?关于我父亲的身份。”
    “这里有这么多英国人,想知道你的身份并不难。”
    “所以您认为我们不可能成为朋友?”
    “至少现在不可能。”
    “好吧。”赫莉如霜打的茄子,顿时泄了气。她匆匆结束了这次采访,闷闷不乐地回到了报社。报社的同事看到她这幅样子,调侃她是不是被马克思·温舍勾了魂。谁知这句话让赫莉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脚了半天。直到那位同事道了歉,她才稍微平静下来。
    晚上,赫莉连夜赶稿子的时候,温舍的脸又浮现在了她的眼前。她一边恶狠狠地敲击着打字机的键盘,一边在心里暗暗咒骂着:马克思·温舍。你就是个讨厌的纳粹!
    注:即上议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