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公主

3 新人同窗


夜幕降临,春晚妙趣横生。赵浅予和赵顼在偏殿抄着苏夫子布置的作业,高皇后在一旁看着他们,整个宝慈宫异常安静。大家都聚精会神,连宋英宗什么时候来的都不知道。宋英宗的脚步随着宫殿的宁静而放轻,见高皇后对自己做了一个小声的动作,他便望了望,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抄书,他会意地笑笑,做了一个动作,让高皇后过来。
    高皇后轻轻地迈着玉步,走到宋英宗身边,给他倒杯茶,宋英宗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道:“他们什么时候离开?”
    “不知道,应该是抄完吧。”高皇后只是摇摇头。
    宋英宗牵起高皇后的手道:“滔滔,你辛苦了。”
    “怎会,你在前朝忙坏了,一起吃顿夜宵吧。”高皇后心疼地说道。
    “好。”宋英宗的眼神非常温柔,他看着高皇后,说道:“滔滔,不管我怎么累,有你在旁,我的疲倦立刻飞走了。”
    “说什么呢,孩子们还在呢。”高皇后倒有些害羞。
    “皇上,皇后娘娘。夜宵来了。”乳娘的声音很大,偏殿的赵浅予和赵顼听见了,立刻跑到正殿,原来是他们的父皇来了。
    赵浅予和赵顼像两匹饿狼一样,冲过来,倒把宋英宗和高皇后吓了一跳,他们行礼道:“父皇吉祥。”
    宋英宗看着两人,哭笑不得地说道:“还‘吉祥’呢,魂都被你们吓跑了。”
    “两个不知轻重的小鬼,回去回去抄你们的。”高皇后赶人道。
    “母后,让我们休息一会儿,就一会儿。”赵浅予倒有些乞求道,她坐下倒了杯热茶,慢慢地饮下。
    “母后,抄的累死了,让我们缓缓。”赵顼也说道。
    宋英宗只好打场圆鼓,道:“行,滔滔,让他们休息吧。”
    “父皇,这苏夫子的作业还真够多的,今天根本没时间玩呢!”赵浅予抱怨道。
    宋英宗摆摆手,道:“这是苏夫子让你们多读些书,不准抱怨。”宋英宗倒有些怒了,这让赵浅予不敢在宋英宗面前说苏夫子的坏话,她也只得应允道:“嗯嗯,我明白了。”宋英宗听了这话,心情才豁然开朗起来。
    “呵呵,你看这丫头。”高皇后倒是笑了起来。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天,这天,天章阁里来了一位新人。
    【天章阁】
    苏轼将这位新人介绍给大家听:“这是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之子司马康。”
    司马康看了看众人,鞠了一躬,道:“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后我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听苏夫子的谆谆教导。”
    “好。”苏轼听这话,非常开心,又道:“司马康,你坐在赵浅予的旁边。”
    司马康根据苏轼的指示,看见第二排的赵浅予,只是对她笑笑,赵浅予也只是回笑而已。
    苏轼见安顿好了司马康,就对众人说道:“我先去宝文阁取书,你们先随便看看书。”
    “是。”
    待苏轼走后,众人开始聊天,整个课堂像是翻了锅一样,赵浅予转头对后面的赵顼说道:“今日我要去福宁殿。”
    “你去那做什么?”赵顼问道,这可是宋英宗的寝殿,一般人是不能擅闯的。
    赵浅予只是小声地说道:“父皇的书房有很多书的,我想去看看。”
    “那可不行,没有父皇的允许,是不准进入的。”赵顼对她说道。
    赵浅予只是不屑,道:“没事,你陪我吗?”赵浅予很期待赵顼能够陪她一块去。
    赵顼见这个皇妹想去,只得应允她,说道:“好,不过你要听我的。”
    “可以。”
    赵浅予这才心满意足地转回去,她看见一旁的司马康不受任何人的干扰,一直专心致志地读着《杜工部集》,她探了探头,问道:“你很喜欢杜甫的诗吗?”
    这一问让司马康大惊,他看着对面的女孩,脸红地说道:“是啊。”
    “你真是的,跟一个女孩说话都会脸红。”赵浅予笑道,“没事的,我们是同窗嘛,不过我也蛮喜欢的。”
    “真的?”这司马康见可以和她聊得来,便大胆地说道:“你喜欢哪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赵浅予答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司马康倒背如流,又道:“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赵浅予道:“不过最后一句也很好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司马康赞同道。
    赵浅予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道:“杜甫的诗深刻的反映的当时的广泛的社会现实,从盛唐到中唐再到晚唐,足以可以在杜甫的诗里表现出来。即使杜甫的诗句极其朴素通俗,但足以可以见其的功底深厚。”赵浅予说道杜甫,用了两个“足以”,证明她对杜甫的诗也是很喜欢的。
    司马康见到志同道合之人,倒有些欣喜,问道:“那你喜欢哪些古人呢?”
    “隐居之士。”
    这赵浅予的想法倒是一枝独秀,回答也非常巧妙。
    “隐居之士?陶渊明吗?”司马康问道。
    “没错,这种人是不与黑暗世事同流合污的,我比较喜欢。”赵浅予发表自己的意见道。
    “不过你知道周初的伯夷和叔齐吗?他们也是隐居不食周粟,坚持操守,在首阳山靠采集野菜虫饥,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司马康说道。
    赵浅予笑道:“我知道,还有一个典故,你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吗?”
    “这个好像和晋文公重耳有关。”司马康冥思苦想道。
    赵浅予点点头道:“没错,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乡,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唯忘介子推,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所以晋文公想纪念介子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就是寒食节。”赵浅予讲得头头是道,已然不知苏轼已经回来了,当她发现苏轼站在她的后面,把她着实吓了一跳,苏轼却笑着鼓掌道:“你讲得好。”
    赵浅予只是笑笑,道:“多谢夫子夸奖。”
    “好,那你就把‘寒食节的由来’罚抄三十遍。”这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赵浅予吓一跳。
    “夫子,为何啊?”赵浅予二丈摸不着头脑地问道。
    “我说过,让你们在我离开的时候看看书,我可没说让你们说书,还有司马康你听书的,也罚抄十五遍。”苏轼说道。
    赵浅予顿时趴在桌上,什么也听不进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