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街上的小屋

第3章


听着听着,我却像喝下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神奇药水,突然间变小了,一下子就进入了她的小天地。她却丝毫也不感到惊讶,只是轻轻摆动着声音的翅膀,像一只绕着记忆的三叶草来回飞旋的红蜻蜓……
  在芝加哥的拉丁裔社区,有一条小小的芒果街。一条用痛苦与希望铺成的小径,通向一座小小的红房子。一个墨西哥裔小女孩,正在那里做着蝴蝶的梦,像一只执著的毛毛虫。不用说,那就是你,埃斯佩朗莎,一个喜欢做梦的小姑娘。
  你们每年都搬一次家,可你只能把梦中的“大房子”画在一张白纸上,就跟我小时候一样。不过,当你来到小小的芒果街,却像跌入兔子洞的阿丽思,长了不少见识。对吧?所以,当你走遍芒果街的每个角落,遇见卢佩婶婶、娜拉阿姨等长辈,露西、萨莉等小朋友,密涅瓦、阿莉西娅等大朋友,还有街头流浪汉等在你生命中一掠而过的成年人,梦想也开始一点点地向你揭开了它的面纱。
  二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就写在希腊特尔斐神殿的入口处。你知道吗,埃斯佩朗莎?你的成长经历,既是阿丽思式的有趣冒险,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这个社区的人越来越杂。”刚刚搬进芒果街时,当白人女孩凯茜这样对你抱怨,你就像《去吧,摩西》中的那个在一夜间与白人亲戚决裂的洛斯,突然认识了你自己。
  是的,你懂了。你们的皮肤都是棕色的,就算一直呆在芒果街上受穷,白人也不会替你们难过。可是,就算是棕色的女孩和男孩,也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女孩子要想飞出芒果街,不是更难吗?因此,谨慎的你,打算先看看别的女孩子怎么做。
  跟你一样爱写诗的密涅瓦,虽然只比你大了一点,却有了“两个孩子和一个出走的丈夫”,只好天天“哭呀哭”,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埃及女王般美丽的萨莉,只因跟男孩子讲了话,爸爸就恶狠狠地打她,好像在揍一条可怜的小狗。当萨莉没有毕业就“有了丈夫和房子”,你本想替她高兴,却发现她常常被丈夫锁在房子里,还像原来那样不幸。
  年龄比你大的阿莉西娅,虽然身上压着繁重的家务,却不愿一辈子“在一根擀面杖后面度过”,发愤苦学,最后成为芒果街上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你不愿意像萨莉她们一样,做一只扑向婚姻之火的飞蛾,心里的房子和梦想都被烧得发烫,也毫无办法可想。于是,你决心把阿莉西娅当作榜样。
  三
  “爱,爱,爱,你所需要的只是爱。”埃斯佩朗莎,我猜你准听过甲克虫乐队的这支歌。我知道,你也爱读《水孩子》。“使这世界转动的,是爱啊,爱啊,爱。”《水孩子》里的这句话,你一定也还记得,因为你是一个相信爱的女孩。
  纯真善良的埃斯佩朗莎,你的心中总有一条爱的暖流。萨莉等女孩子的不幸,深深触痛了你的心灵。你能帮她们做些什么呢?你相信,你有使世界转动的力量。可你现在还远在看不清世界的芒果街,只能把梦中的飞翔滋味写在小诗里。一天,当你对重病的卢佩婶婶读了一首你的诗,她却高兴地让你继续写下去,说这会“让你自由”。聪明的你,当时“还不懂她的意思”,却朦胧地知道,坚持写作至少可以给你自己插上翅膀。
  但这只是第一步。一次,你对阿莉西娅说,你要飞出芒果街,“除非有人让它变好”才肯回来。“谁来做这事?市长吗?”听到她的反问,你笑了。为了帮助像母亲一样勤苦的芒果街,为了挽救许许多多的萨莉,飞走之后,你当然还要回来,如同“三姐妹”对你说过的那样:“你离开时要记得为了其他的人回来。……你不能忘记你知道的事情,你不能忘记你是谁。”
  是呀,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属于这里。飞出芒果街,只是为了回归的告别。从此,你就像美国女作家厄休拉?勒奎恩在童话《飞天猫》中描写的飞猫,心中始终挂念着贫困的童年街。你永远也不能忘记,正是在那个狭窄的地方,没有翅膀的母亲孕育了你飞翔的希望。
  再见,埃斯佩朗莎。你终于长大了……  
 
 四
  很遗憾,为让更多的朋友分享埃斯佩朗莎的成长故事,现在我必须要离开那条芒果街,回到现实中来。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由44个相对独立的小短篇构成的成长小说,它的大主题是成长。
---------------------------------------------------
书评:成长是为了回归的告别(2)
  如果把全书比作一棵从拉美移栽到美国的大树,树身便代表成长的大主题;两个丫形对称的大分枝,分别代表代表移民的成长、女性的成长这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其余的枝条,则代表那些由大主题所衍生的主题,如女性身份主题、命运主题等等。
  可是,它的多重主题却没有扰乱读者视线,仿佛枝繁叶茂的大树,反能尽显其美。结构安排得当,埃斯佩朗莎的成长故事真切感人,是读者对书中的诸多主题不觉其烦的原因;清新 
 
 
如洗的语言,则是此书牵动人心的关键。
 《芒果街上的小屋》如《小银和我》,舒缓如歌,带有诗歌气息与节奏感;如米斯特拉尔的诗文,充满母爱,但视角更宽;如《米格尔街》,不疾不徐,但情感更真挚;如《一九○○年前后柏林的童年》,细腻入微,却无难以自拔的绝望感。
  单独来看,每一篇皆如露珠般晶莹,在每种主题的映衬下,闪耀着相应的语言光彩,或凝重舒缓,或轻快浪漫,或声如裂帛,大珠小珠,嘈嘈切切,不断撩拨读者心弦。若把它们汇在一起,则像蜘蛛网般剔透,浑然一体,令人忍不住想把夏洛为威伯在网中织成的“杰出”二字移到此书封面上。
  于是,我们自然想要知道:是谁让芒果街拥有了灵魂,谁让埃斯佩朗莎这个小女孩顺利成长?
  五
  与《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埃斯佩朗莎相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是一个美国墨西哥裔移民的后代,也在芝加哥的拉丁裔聚居区里长大。
  1954年,桑德拉生于芝加哥。此后,她便开始随父母不断奔波在芝加哥与墨西哥城之间。漂泊让她像埃斯佩朗莎一样,很小就意识到移民的边缘地位,变得内向害羞。而家里的男人们都希望她做一个家庭妇女,这更令她感到压抑,渴望早日拥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走出“对女人来说是相当可怕的”传统家庭。
  中学毕业后,桑德拉靠政府资助进入大学。1978年,她取得爱荷华大学的硕士学位,然后去一所为芝加哥拉丁裔青少年特设的高中任教。1980年起,她在芝加哥罗约拉大学担任了两年少数族裔学生辅导员。为帮助这些学生认清自我,找到出路,她打算为他们讲述自己及身边的女性拉丁裔移民的成长故事,以女性的视角对拉丁裔聚居区做全新的诠释。于是,她创作了《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年在美国出版。
  此外,桑德拉还写过两本小说、四本诗集等,《芒果街上的小屋》却是她最为成功的作品,出版的次年即获得前哥伦布基金会美国图书奖,并很快就拥有了“超级畅销”和“成长经典”这两个桂冠,不但被写入美国大中小学课程表,在老年人的家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六
  “世界在飞速旋转,我紧紧跟随其后。”西班牙诗人贝克尔曾经这样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也同样,紧紧追随着不断飞旋的成长脚步。
  《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成长经典”,当然是代代相传的杰作,但今天的小读者却觉得它们的数量太少,汤姆?索亚等人物也太老了。是呀,就连霍尔顿现在也已是古稀老翁了。虽说经典永远都不会落伍,但这些作品离时代太远,主人公的很多做法如今都已行不通,让孩子们难以效仿,这总归是一件憾事。
  现在,《芒果街上的小屋》恰好可以弥补小读者的这种缺憾,因为它是一本当代“成长经典”,对他们来说,既是成长的好故事和新范例,又是对写作大有帮助的美文。
  所以,尽管有评论家认为《芒果街上的小屋》还有一些缺陷,如女权主义立场过于突出等,书中的成长故事、多重主题等等,却足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
  “芒果有时说再见”,这条你在任何地图上都查不到的芒果街,却时时都在与我们心中的童年街相呼应,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次为了回归的告别。
---------------------------------------------------
书评:漫步芒果街(1)
  黄梅
  《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是美国当代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 1954-)的成名作。
  希斯内罗丝是墨西哥移民的女儿,六十年代在芝加哥贫穷的移民社区里长大,受政府资 
 
 
助上了大学,后来又因写作天赋而被推荐进了国际知名的爱荷华大学研究生写作班,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和大学辅导员,与少数族裔的贫困学生打了很多交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