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你的嘴

第26章


  所以,在现代职场里,你最好把自己的嘴管好,不要到处诉苦,更不要把同事之间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使自己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给老板留下不良印象。
  再者,诉苦的心事往往带有隐私色彩。把自己的隐私告诉职场里的同仁,这是天底下最愚蠢的。同事就是同事,不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同事没有义务更没有责任为你分担忧愁,说不定你把你的心事说得凄凄惨惨戚戚切切,而他一边忙着点头,一边正在心里耻笑你呢。
  反过来,你犯的毛病可能你的同事也在犯。比如有的同事把你认做职场中“最谈得来”的伙伴,在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找你苦诉心事,而且说出来的话也往往或多或少涉及自己或他人的隐私,这时候你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尽量少听,即使听进去了,最好转眼即忘,免得没事找事。
  背后议论人在前面,我已经将谈资的各种坏处讲过一遍了,这里我要重点谈谈职场中背后议论人的问题。这种现象目前非常普遍,凡是有职场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人利用各种形式千方百计去打探或传播各种小道消息。如此一来,只要你拉长耳朵,闲言碎语就会狂灌进来。
  有时,你可能不小心成为“放话”的人;有时,你也可能成为别人议论人的对象。这些闲言碎语,有的是通过叽叽喳喳的“搞笑”公开完成的;有的是通过两个人的耳语来完成的。其中最可怕的是后者――耳语。在这种“耳语”里,大多有着不可“见人”的意味。比如领导喜欢谁?谁最吃得开?谁跟谁又有一腿?谁又有新闻、绯闻等等。背后议论人最恶劣之处是不确定性的猜想和猜想的不确定性,只是在两个人的幻觉中姑且为确定而已。殊不知这种耳语此时此两人,彼时又变成彼两人,就这么“耳”来“耳”去,便“耳”出是非来了。你说这种背后议论人是不是办公室“嘴忌”的重雷区?
  要避开这个重雷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嘴,要坚决奉行左耳进、右耳出的原则,切不可受其传染,或插言或添油加醋或充当传话筒,尤其不可加入个人意见性评论,防止以讹传讹。选择一个错误的对象传播不可靠的消息,就等于自己给自己挖掘陷阱。
  自我炫耀没多少能量,却能吹出海量,这已经成了目前一些职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姑且称其为自我炫耀。自我炫耀者其初衷无非有三: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回头率”。他们自知天资有限,但又担心身边的同事忘了自己的存在,做一点事情得不到领导的承认,因此他们不是想着如何从实干精神上加把努力,而是光长“嘴功”不长技能,夸大其词地在同事面前吹嘘自己的知识能力、关系网、成就、设想等等。这些还不算闯了“嘴忌”大雷区,真正闯“嘴忌”雷区的当属鼓吹自己在原来单位的“光辉历程”,比如“我在原来公司运作得更顺畅”,比如“我以前请病假都不被扣钱”等等,虽然这些或许是事实,但在办公室里这么一炫耀,给他人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况且你也会因为犯了难以饶恕的“嘴忌”,而永远得不到老板的提拔和信任。
---------------
现代职场的五大语言雷区(2)
---------------
  二是为了让办公室里的同事知道他有多么神通广大。他们不厌其烦地在职场中传播小道消息,并把这些消息极尽所能地称为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甚至把自己列为某种成功事例中的主角,说是要把快乐与同事们共享,实际上是为了抬高自己在同事中的影响力。
  再有就是为了博得异性的好感而故弄玄虚地自我炫耀。这种自我炫耀大多是以夸耀自己的经济基础高人一筹为桁架,以期吸引异性投来羡慕的眼光。不过这种炫耀多数属于即兴杜撰。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讲究“嘴”的机巧与技巧的,总是能把话说得很极致。比如大家在谈论房产话题时,他冷不丁给你插上一句:“咳,去年×地公寓每平米一万二,我打一下喷嚏,机会漏过去了,现在都炒到一万八了。”比如大家都在为某某某买了一辆新车而赞不绝口时,他搀和进来:“还是新车好啊,你看我开的那辆破宝马……”
  以在职场中自我炫耀为乐事的人即使能“炫耀”一时,但绝对不可能混得一世,因为自我炫耀者大多既缺乏实际的内涵和修养,又没有真正的能耐。俗话说得好,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尽管你在炫耀时兴奋之情可以溢于言表,但这种炫耀究竟能给你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呢?到头来你的同仁们个个都混出点名堂了,你依旧炫耀不改,就不得不想该换个栖身之地了。
  无所顾忌在职场中说话是有所顾忌的。如果你平常因直言不讳而得到好的口碑,千万不要引以为荣,因为办公室终究是容不下直言不讳者的。你把平时生活当中“什么话都掖不住”的习惯带到职场中,那么“嘴忌”的雷区就会遍布你的四周,你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无所顾忌而出现“滑丝”。
  如果领导安排你做“分外”的工作,请不要无所顾忌地说“那不属于我的工作范围”。团队领导对思想僵化、适应能力差、又不求上进的员工是很生气的,你可能会因这么一句话而在职场中永无出头之日。
  如果遇到困难,请不要无所顾忌地说“我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未经思考就说此话,就等于拒绝去做,那你不如自动走人。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万能”之人,不会可以学,虚心地向周围的人和书本请教即是。只要多用心少动嘴,总会有解决之道。
  如果有人请你帮忙,请不要无所顾忌地说“那不关我的事”。即使你有绝对的理由证明这个事的确不关你的事,但用这种口气和职场中任何职位的人说话,只能说明你很狂妄,你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因此你在职场会很孤立。
  如果大家都在谈论××领导,请不要无所顾忌地说“××领导真讨厌”。即使你受到了某种委屈,即使你的领导真的够讨人嫌的,即使你天不怕地不怕领导报复也不怕,但因为你无所顾忌地发牢骚,讲怪话,你的形象也会大受损害。
  打小报告在职场中,爱“打小报告”的人或告密者总是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孤立,因为他使周围的人感到了不安全。安全是人最起码的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因为有人打小报告而受到了威胁,那么“打小报告”的人自然就会失去同事的信任。
  打小报告虽然不等同于“告密”,但在常人意识里,在领导面前说同事的坏话、打小报告、告密是一条“惟私利”的“嘴链”。这条“嘴链”因为常常伤害他人的利益,而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许多冲突,因而打小报告往往被人认为是卑劣的。
  打小报告从某种程度上与“告密”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靠一张嘴,唆使他人爆发各种冲突,而自己却当旁观者和获利者。曾几何时,在中国这个国度里,告密者往往受到鼓励,它使很多忠诚正直的人受到残酷迫害,并成为一些人向上爬、实现自己个人野心的资本和手段。这道沉重的阴影,至今还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影响着人的自我发展。当我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看到这点时,内心深感悲凉。
  而今我国已经走上改革开放之途,整个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民主,人们再不需要为提防“小人”而战战兢兢地活着。当人们在职场上对人缘关系感到安全,对同事能够信任时,那种仍靠着一张嘴“打小报告”的人自然会受到冷落。大家对这种人会处处设防,尽量回避与他接触。
  有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很求上进,对周围一些同事任意践踏草坪、偷摘鲜花等现象很看不惯,遂多次向厂领导反映。起先领导还赞许了她,但次数多了,领导反而不耐烦地说:“你就把自己管好吧!”她心中很不服气,认为那些不讲公德的同事的做法完全不像受过高等教育者,领导也不负责任。但现在的情况是,工厂的人都不怎么理她了,原因就是她爱闯雷区――打小报告。
  这个女工显然没有搞清楚从学校到职场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任务的变化。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学会与同事交往并关心、包容与理解同事,与在校期间老师倡导的“与不良行为做斗争”根本就是两码事,而她却把在学校受教育中留下的稚气带到了职场,当自己感到无力拯救“不良行为”时便向领导打小报告,“揭发”他人的错误,这样做,最后吃亏的当然是自己。
---------------
求职面试的八大“嘴忌”(1)
---------------
  对于面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理解的误区:面试一测外貌;二测口才。我认为,除特殊行业的特殊要求之外,如上两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讲究知识型的用人单位,如果也招来那些只有外貌和口才而没有真本领的员工,那就无异于买花瓶了。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求职者自以为外貌和口才资质不错,以为在主考官面前能“对答如流”,便可以捞足“印象分”。孰料,恰恰是这号人最有可能被我前面所讲的那些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原因很简单,在知识为上的今天,用人单位根本不会考虑用这种外在轻浮内在无实的人。也就是说,由于你刻意卖弄自己的口才,没有管好嘴,结果在急于表现自己的同时也充分暴露了自己知识浅薄的弱点,最终还是那张嘴误了你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