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皇帝

第130章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还有两把保护伞:一是两黄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为坚强后盾。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经过几年谋划,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时也是自己的阻碍的政治势力,逐个加以翦(jiǎn)除。 
        多尔衮在宣誓辅政之后,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一步,取消了军国大事由八旗贝勒共议的制度,而由两位摄政王决断。这样一来,二位摄政王就凌驾于诸亲王、郡王、贝勒之上。 
        第二步,独揽大权。谕告各衙门办理的事务,有需要向睿、郑二王报告的,都先向睿亲王汇报。这样一来,多尔衮实际上成了“首席摄政王”。 
        第三步,分化黄旗。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尔衮利用都统何洛会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通过这个案子,将豪格进行降罚。对像索尼这样豪格的两黄旗亲信,或处以死刑,或籍没家产,或贬官远放。而对首先讦告者,给予升官、晋爵。这就严重地分化、削弱了两黄旗。 
        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的存在,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威胁。先是,尽管豪格被废降罚,但在清军入关用人之际,还是让豪格随军从征。豪格作战勇敢,立下大功。顺治在北京登极,分封诸王大臣,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不久,派豪格西征。豪格下西安,平陕西。又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归京,即被讦告。多尔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狱。三月,豪格猝死,年仅39周岁。一说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在宴会当中,被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凯旋的时候多尔衮设伏兵把豪格给杀了。多尔衮杀掉豪格后,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 
        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无援。多尔衮的尊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了。 
        多尔衮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不仅如此,传教士卫匡国《鞑(dá)靼(dá)战记》一书记载说:据传多尔衮的坟被挖了,多尔衮的尸体被抛弃荒野,还用棍子打多尔衮的尸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的头割下来,令他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同爱妃的关系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 
        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顺治帝的出世遗诗 
        天柱山藏经阁前门楼中的清顺治帝的出世遗诗,笔调充满对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绝望,看破红尘的大彻大悟,虽谈不上佳作,但是却字字发于肺腑,叫人感慨,能出自一位封建帝王之手实在是难得。古代的帝王都脱不了长生不老、千秋万代的干系,而顺治帝却能从中顿悟令人敬佩。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起点中文网 www.cmfu.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清朝之帝王卷 第二百二十零五章 清圣祖 
      (更新时间:2007-9-4 14:49:00  本章字数:6930)     
        【生平简介】 
        康熙帝,(1654-1722)名玄烨,全名爱新觉罗·玄烨,系顺治皇帝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1月13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执政长达61年。 
        【基本情况】 
        年仅8岁的玄烨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康熙”。 
        玄烨即位后每日读书,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康熙统治期间,收回大汉奸吴三桂等三藩的王位,并爆发战争。攻占台湾,将沙俄的扩张阻止到了黑龙江,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同时,又以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主流观点并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盛世为开元盛世)的基础;文化上康熙帝执行民族歧视政策,以残忍的文字狱的手段,严控汉人的声音。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编纂并篡改《明史》、《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但是出于对汉人的不放心,一直不允许民间学习,从而未成为国家政策。康熙为了孤立台湾,先后实行海禁和与荷兰人勾结,意图以台湾换取明郑政权的灭亡,但此举被施琅被制止。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于畅春园。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今河北遵化清东陵“景陵”。 
        【历史记载】 
        康熙五十年,已经‘宽文字之禁‘,但刑部仍然将真实记载南明政权年号以及记载明太子死于狱中的戴名世定为‘大逆‘之罪,拟将戴名世凌迟,弟兄叔侄处斩,妻女给功臣家为奴,给其书作序者绞刑。过了两年,康熙‘法外施仁‘,‘从宽免凌迟,着即处斩‘,两个重要人物已故,开棺戮尸;作序者、出钱刊印者和看过此书未首告者统统问罪,牵连族人、门生、朋友及其亲属三百余人,其中有平日与他论文的尚书、御史等京官32人。因此,文字狱造成的影响决不仅仅止于文字作者及其家人、亲友,而是全民性的灾难恐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