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皇帝

第132章


 
        (2)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康熙主要史实考证: 
        1关于尼布楚条约 
        这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节选: 
        “雅克萨反击战... 
        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满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重大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 
        康熙纵容俄国人,只能刺激对方的胃口,所以俄国压力并没有停,到1728年,雍正学康熙学得青出于蓝,无聊小仗也不敢打就谈判了,也慷慨签订了不平等的《恰克图条约》,贝加尔湖彻底放弃,连同湖西的大片土地(约十万平方公里)又白送沙俄。在俄人进扰漠北草原的半个世纪中,喀尔喀蒙古人一次次起事反击侵略者,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屠杀,清除了授给大汗一个封号之外,不曾给予任何军事援助。而这种明显偏心的、阴险的封赏,正是激怒噶尔丹、导致他离心叛道的重要原因。俄寇长途而来,只为利,非为我天下,乃小人所为,诱之以利即可息之。我土广大,留之无用,去之无妨,野人村夫之愤慨,尤不足虑。更何况去土非我满清本土,北边一支蒙古劲敌被除,使我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噶尔丹,交易是划算的。一纸条约换得万古平安,. 
        2关于统一台湾 
        《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史实告诉我们,康熙及其清王朝长期与荷兰侵略者狼狈为奸,并预约合谋,妄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再次夺回台湾,帮助荷兰侵略者恢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直至施琅收复台湾后,康熙仍想把台湾的领土主权出让给外国强盗,只因施琅等人力谏才未成。 
        康熙签署清荷联合出兵灭郑协议 
        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 
        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起点中文网 www.cmfu.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清朝之帝王卷 第二百二十零五章 清世宗 
      (更新时间:2007-9-4 14:50:00  本章字数:17977)     
        雍正(中国清朝皇帝1722—1735年) 
        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立中体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经过众多兄弟激烈的竞争后取得了皇位,以统治手段严苛而闻名。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使“康乾盛世”得以维持和发展。 
        不妨将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的影响作一比较。雍正的政绩主要集中体现为对“康乾盛世”的维持,而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没落之前的回光返照,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作用有限;而乾隆长期稳定的统治强化了中国统治阶层“天朝上国”的思维定势,也更严厉地禁锢了知识阶层的新思想,这正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原因,乾隆被列入最有影响的百大帝王之中,而雍正则被排除在外。 
        雍正 
        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严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萧杀恐怖的气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胤禛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之子,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后,他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