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皇帝

第138章


……天朝法制森严,每一尽土地都开于版图,不容分制,英人请求赏给土地一事,断不可行,……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全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答外国通商使臣 
        清高宗乾隆帝,姓名爱新觉罗·弘历,谥号“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是清朝第五任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历被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嘉庆),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一说乾隆的实际统治期持续至其逝世)。所以,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生平索引 
        1、早年 
        2、登基 
        3、武功 
        3.1、西北战事 
        3.2、西南战事 
        3.3、对越战争 
        4、文治 
        4.1、文字狱 
        4.2、下江南 
        5、十全老人 
        6、乾隆与和珅 
        7、马戛尔尼入觐举 
        8、晚年 
        9、退位 
        10、传说 
        11、家族 
        11.1、后妃 
        11.2、子女 
        1、早年 
        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一些史学家认为,正因为康熙认为孙子弘历在为人处事的方式上与自己极为相像——在十数岁时就精于无数,并对艺术创作十分着迷——所以才传位于其父雍正。 
        在雍正即位当年,弘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由于弘历行事恩威并施,手段宽猛相济,雍正时常指派他作为自己的钦差出京办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渐得到了雍正的恩宠。 
        2、登基 
        在弘历正式登基前,其皇储的身份早已广为天下知。弘历深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的喜爱,在其父执政期间,时常参与军国要务。据传由于雍正并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夺储之争,将传位诏书置于乾清宫的牌匾后,直到自己驾崩后方可打开。1735年,雍正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 
        3、武功 
        乾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他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3.1西北战事 
        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后,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职位,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3.2西南战事 
        乾隆反对对西藏用兵,坚持以达赖喇嘛管理西藏地区,并派遣军队以维持主权。此后清军曾远征缅甸和尼泊尔,迫使其承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战(大金川、小金川)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3.3对越战争 
        1787年,越南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末代黎朝国王出逃,寻求帮助以恢复他在升龙府(今河内)的统治。乾隆应允了他的要求并派出大批军队帮助他平定起义。1788年,清朝军队攻克了升龙府,但几个月后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发动的强烈攻势而再次沦陷。此后的90年中,对于越南事务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只是作出了外交上的保护。 
        乾隆的军事扩张给清朝增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也带来了许多少数民族——回纥(回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鄂温克族和蒙古族。军事扩张也占用了帝国庞大的国库开支,这也成为清末国力衰弱,面对西方列强时清政府束手无策的一个间接的原因。 
        4、文治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用15000誊写人员耗费20年而成。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2300部作品被查禁,350部作品被部分查禁,虽然此举在于维护清政权的统治,但是弊端之大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本人是陶瓷艺术的爱好者,在其统治期间,中国的陶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宫廷用器还被故宫博物院、伦敦大卫基金会所收藏。 
        建筑上,乾隆在圆明园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并亲自监督了西洋楼的建造。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会教士朗士宁设计了定时水钟和喷泉装置,以供皇家娱乐。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4.1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王朝的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这里把乾隆当政时最著名的文字狱列举如下: 
        1753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撰写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剐,两个儿子处斩,受牵连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 
        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巡抚满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