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第29章


随后,苏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从7月12日到8月18日,莫德尔在奥廖尔的部队不断地遭到苏军的攻击。随后从8月3日到13日,南部曼施坦因在别尔哥罗德的部队也遭受了苏军的攻击。此外,为了缓解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苏军也在列宁格勒以东的沃尔霍夫沿岸和特维尔(即今天的加里宁)一带对德军发起攻击,这里的德军仍然威胁着莫斯科的安全。此时,曼施坦因只剩下240辆坦克,第四航空队的800架飞机也被调去掩护南线战场,而东线战场全线战火纷飞。8月23日,哈尔科夫再次易手,城中的大部分区域已经成为废墟。与以往相同,苏军遭受的伤亡仍然十分巨大,他们损失了1/8的士兵。斯大林希望苏联红军能在1943年年底打到东普鲁士,但是他们没有做到。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军只能处于守势。他们只能在个别地点小规模出击,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不只如此,此时的德军油料短缺,只能用马车运输,行动极为艰难。而苏军却获得了美国的车辆和罐装补给,这使得他们在严酷的冬天里也能迅速行军。希特勒必须把部分兵力从东线调往地中海战区,将来,他还得继续分兵支援法国战区。这样一来,德国东线的部队就暴露在了苏军的攻击之下。除此之外,德军整条战线的状况都十分艰难。库尔斯克一役过后,德军大致上占据第聂伯河一线。曼施坦因的指挥部还在乌克兰东南部的扎波罗热,这是德军东部战线最突出的部分。随后,曼施坦因再次将战线东移到了连接顿涅茨盆地和亚速海的米乌斯河一带,一边保护克里米亚,一边使德军的A集团军群得以侥幸地从罗斯托夫和刻赤半岛后撤。曼施坦因主张撤退,随后再发动反击,但希特勒需要他守住顿巴斯煤田,双方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另一个集团军群集结得较为顺利,但问题也大同小异——战斗力低下,通信器材短缺,运输保障无力。
  到1943年8月,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已经非常弱小,无力再抵挡苏军的进攻,于是,他们只能一路撤退,穿越顿巴斯煤田回到第聂伯河沿线,丢掉了顿巴斯的工业资源和已经占领的半数农田。随着10月的到来,德军发现即便想保住第聂伯河也不可能做到了,因为苏军的桥头堡在不断增加,重要的城市也在不断陷落,首先是扎波罗热,然后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最后,在11月初,苏军从基辅南北两侧的桥头堡出击,收复了基辅。苏军继续沿铁路线向西推进,并于1944年1月3日抵达了1939年时的苏波边界。德军预计大雪和泥泞会阻挡苏军进攻的脚步,但是这一次,苏联人只是不停地向前,再向前。借着一丝侥幸,德军才免遭覆灭。1943年,苏军的战线前西推进了800公里。1944年4月10日,苏联夺回敖德萨,一个多月后又收复塞瓦斯托波尔。9月25日,德军丢掉了布良斯克和更为重要的斯摩棱斯克,从此丧失了德军整个东部防线的基石。在接下来的1945年1月,苏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突然对列宁格勒发起进攻,将德军逼退至了诺夫哥罗德和爱沙尼亚边境。德军的溃败即将开始。
  西线与东线
  1944年6月,美国军队在赴诺曼底登陆途中。
  [231] 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法国作家。
  [232] 弗里茨·绍克尔(Fritz Sauckel,1894—1946),纳粹德国政客,图林根地区党魁。
  [233]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被犹太人称为“纳粹刽子手”。
  [234] 拉脱维亚首都,波罗的海港口城市。
  [235]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1933— ),犹太裔导演,出生于法国巴黎,曾被囚禁于纳粹集中营。
  [236] 即新教胡格诺派,也称开尔文派,是形成于法国的新教教派。
  [237] 奥特马尔·冯·费许尔(Otmar von Verschuer,1896—1969),德国人类生物学家、优生学家,主要关注种族优生和双胞胎研究。
  [238] 莱尼·里芬施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德国电影导演、摄影师、演员。
  [239] 保罗·普莱格(Paul Pleiger,1899—1985),德国政府顾问。
  [240] 约翰·凯恩克罗斯(John Cairncross,1913—1995),曾为英国政府工作,“二战”中为苏联搜集情报。
  [241] 德军对苏联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242] 有3个要素,即奇袭、快速、集中。
  [243]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Nikolai Fyodorovich Vatutin,1901—1944),苏联红军将领,1943年晋升为大将。
  
第八章
  西线与东线
  随着德军撤出高加索地区,这里和伊朗的石油就不再受到威胁,斯大林非常重视石油出产地,此刻,他终于如释重负。在一定程度上,苏联已经恢复了它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疆域,雄风再现。同时,苏联还在推崇一种十分危险的意识形态。希特勒促使苏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1941年至1942年所面临的巨大危机中,苏联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停止了对经济的干预,并且提拔了合格的将领来指挥军队。不管怎么说,莫斯科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个莫斯科。这一变化的标志之一是1943年11月,斯大林屈尊赴德黑兰参加了同盟国的一次重要会议——德黑兰会议。当时,英苏两国已经占领伊朗,苏军也已收复基辅,并且正在向苏波旧日的边界逼近。在德黑兰会议上,各国隐晦地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是在与丘吉尔的讨价还价中取得的。有一次,斯大林提到他要在德国做一些残忍的事情,丘吉尔立即愤怒地停止了用餐,向斯大林表示抗议。斯大林解释说,自己是在开玩笑。
  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关系已经开始出现裂痕。然而,为了符合民众的期待,两个人应当对外做出融洽的表现。他们都很善于表演,当然,作为大西洋沿岸的两个贵族,他们对彼此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丘吉尔的演技非常高超,即便他把众人激怒,他也能成功地让局面缓和下来。1944年春天,考虑到英国势力的衰落,丘吉尔两只手抱着脑袋,感到非常沮丧。他的妻子克莱芒蒂娜[244]说:“高兴一点,想想墨索里尼现在是什么感觉。”丘吉尔回答说:“起码他知道他必须杀掉自己的女婿[245]。”(1月份,墨索里尼已经把他的女婿加莱亚佐·齐亚诺送上了审判台,他被判处了叛国罪)。罗斯福能一边表现得风度翩翩,一边审慎地计算下一步该怎么做。两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升级。现在,仗就要打赢了,英国(还有法国)还要做回从前的大帝国吗?不只是罗斯福,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不会同意,他们肯定不会出钱来维持这两个大帝国。针对租借法案的条款,美国人已经爆发了无休止的争吵,他们想阻止英国利用这些帮助来推动英国自身的出口。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这次会议是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金融和贸易),英国推出了他们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246]。然而,即便他的精彩发言赢得了整个会场所有人的起立鼓掌,他还是无法说服美国人放松钱袋。直到1947年,英国人才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美国人用经济崩溃来威胁英国,那么英国的经济真的会崩溃。1943年至1944年之交,美国在欧洲的军力几乎与英国相等,而且很快就会超过英国。而且,英美两国在战略上存在严重的分歧。美国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而且已经准备好对法国发起大规模进攻,美国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到目前为止,盟军仅仅实施了3次成功的两栖作战,其中一次还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另外一次的火炬行动,是在对方抵抗非常微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还有一次是在1942年5月的马达加斯加,盟军阻止维希法国殖民地政府向日军提供帮助。在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红军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艰难的两栖登陆作战。坦克在错误的位置登陆,火炮和步兵没有协同,空中力量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英国主张继续实施轰炸行动,并且对地中海虎视眈眈。英美两国开始在会议上出现对立,而蒙哥马利的轻蔑态度又使局面进一步恶化(谈到他,丘吉尔说道:“面对失败,不屈不挠;面对未来,不可战胜;面对胜利,让人无法忍受”)。
  丘吉尔一心想避免在法国进行两栖登陆,同时,有人劝说他在地中海地区实施登陆。意大利是一个应当从北侧进攻的国家,而现在却要从南侧进攻,而且是在湿冷的秋天。后来,盟军遭遇了哥特防线。这是一条纵深达16公里的防御线,沿亚平宁山脉分布。防线里布满了水泥火力点、反坦克壕沟、地雷阵和几十万米长的铁丝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