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第35章


在菲律宾获得解放之际,日军对他们所轻视的当地居民进行了大屠杀。在新加坡和印度尼亚西,当地的居民(尤其是华人)也遭受了日军的残酷对待。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得到了详细的记录。鉴于当时的情形,中国军民的死亡数字无法精确统计,据估计为1 600万至2 000万人,几乎与苏联等同。但是这一数字并不包含20世纪30年代的死亡数字,20世纪30年代,中国几乎总是处于战乱之中。美军占领冲绳群岛后,日本仍然没有显示出正视现实、放弃挣扎的迹象。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苏联、美国和英国在波茨坦开会,其间敦促日本早日投降。欧战结束后,盟军开始把视线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在2月份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曾经承诺在欧战结束后对日宣战。作为回报,斯大林被允许控制易北河以东的欧洲地区。当然,美国人不希望苏联人的势力进入中国,更何况日本,但是他们不愿意独自与日本交战。
  斯大林承诺于欧战结束后3个月对日宣战。果然,在整整3个月之后的8月9日,苏联军队开始对满洲地区的日军发起攻击。在100万苏军的进攻下,日军的抵抗迅速瓦解。在混乱中,感染瘟疫的老鼠四处逃窜,导致疫病流行。当月,日本还遭受了更为猛烈的攻击,这就是李梅将军所指挥的对日战略轰炸。为了减缓地震的冲击,日本的房屋既轻且小,常以木材和纸张为建筑材料。于是,基于对日本人的普遍仇恨,这些房屋就成了盟军的攻击目标。而且,一旦B–29轰炸机具有了可靠的机场和加油、修理基地(位于硫磺岛和冲绳群岛),日本城市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美军攻击的目标。而且,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城市没有战斗机和高射炮来提供保护,所以B–29轰炸机极少被日军火力击落,大部分损失都源自机械故障、天气和人为原因。在盟军的海运封锁下,日本的工业生产每况愈下。仅在1945年3月9日和10日对东京的轰炸中,日本就有约10万人死于轰炸所引发的大火。此外,在“饥饿”行动中,美国从空中对日本的运河和河流施放了大量水雷,导致日本家庭无法获得食物。同样的一幕也曾在德国上演。
  现在,日本帝国的末日来临了。8月6日和9日,美军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说来话长,原子弹与中欧地区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也是对轴心国势力的惩罚,因为纳粹反犹运动的几位受害者恰恰就是研制原子弹的关键人物。同时,原子弹也是英国的创新力和美国的工业实力所结出的丰硕果实。此时的日本仍然与苏联保持着联系,他们希望苏联能从中斡旋,提出体面的和平协议。然而,日本仍然认为自己处于强势的地位,对于这一点,就连日本派驻苏联的大使都怒不可遏。与此同时,东京的日军指挥官仍然平静地表示,日本要抵抗到底。7月中旬,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沙漠地带成功地试验了原子弹。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罗斯福总统已于4月突然逝世)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他认真地考虑了施放原子弹是否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他还是下定了决心,授权美国陆军航空兵执行投放原子弹任务。此前,日本的广岛市尚未遭到美军轰炸,于是在8月6日,广岛遭到了原子弹的袭击,成为了一片废墟,8万人死亡。在这之后,日本人仍然在争吵是否投降,于是,第2颗原子弹投在了长崎市,造成3万人死亡。这时,日本的顽抗分子仍然实施政变,意图阻止日本向盟军投降,但是没有成功,随后全部自杀。8月15日,作为日本的象征性人物,日本天皇向盟军投降,条件是天皇的地位予以保留。美国人同意了,他们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对待战败后的日本。
  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上,日本代表签署了投降文书,麦克阿瑟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276] 中欧地区主要河流,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界处的苏台德山脉,在德国汉堡附近注入北海。
  [277] 即赫尔曼·费格莱因(Hermann Fegelein,1906—1945),德军将领,娶了希特勒的妻子爱娃的妹妹。
  [278] 约瑟普,霍瓦特(Josip Horvat),克罗地亚作家。
  [279] 1941年,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并在那里建立了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
  [280] 德国巴伐利亚州城市。
  [281] 德国中世纪史诗《尼贝龙根之歌》中的英雄人物。
  [282] 爱娃·布劳恩(Eva Braun,1912—1945),希特勒女友,两人在自杀前结婚。
  [283] 德国中世纪史诗《尼贝龙根之歌》中的女王。
  [284] 比利时西北部港口城市。
  [285] 今天的布达佩斯是由两座城市合并而成,布达位于西岸,佩斯位于东岸。
  [286] 塞尔维亚首都。
  [287] 即今天的埃尔布隆格。
  [288] 东欧重要河流,发源于捷克东北部,注入波罗的海,部分河道是今天德国和波兰的国界线。
  [289] 亚历山大·多纳–施洛比滕(Alexander Fü zu Dohna-Schlobitten,1899—1997),德国作家,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
  [290] 对一片区域进行的整体轰炸,不分具体目标。
  [291]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Ivan Stepanovich Konev,1897—1973),苏军将领,擅长指挥大兵团实施进攻作战,1944年晋升为元帅。
  [292] 拉夫连季·贝利亚(Lavrenty Beria,1899—1953),苏共高级领导人,苏联秘密警察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人,斯大林大清洗计划主要执行者之一。
  [293] 菲律宾东部海湾。
  [294]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1966),美国海军将领,1944年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
  [295] 菲律宾东南部岛屿。
  [296] 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1906—1990),美军空军将领,1951年晋升为空军四星上将。
  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系列和平协议中正式结束,其中,几份主要的协议签署于停战后的数月之内。这么做是有问题的,因为战后的空气当中仍然弥漫着战时的仇恨意味。而且,在复仇气氛浓重的法国首都所签署的一系列条约也没有使这一仇恨得到丝毫缓解。德国人受到了侮辱,但是在封锁所导致的饥饿之下,德国的新政府[297]不得不接受了和平的条款。于是,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实际上,战争并没有在签订和约的巴黎画上句号,它一直在继续。在俄国,共产主义者取得了政权。在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在共产主义者的协助下打败了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及其在土耳其培植的势力。1923年,随着《洛桑协议》在日内瓦签署,战争才最终结束。1924年,协约国最终采取行动,使德国融入了全球的经济体系。德国人最大的不满在于要为法国和比利时支付巨额赔款,所有的德国人都认为是赔款拖垮了德国的经济,尤其是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24年,德国终于迎来了转机,美国借钱给德国来给付对法国的战争赔款,然后法国就能偿还其对英国的债务,继而英国又可以偿还其对美国的债务。1929年,华尔街发生了严重的股灾,世界经济随即四分五裂,而借钱给德国的荒唐做法也因此而一败涂地。《凡尔赛和约》及其附则的效力持续了大约10年,随后,法国开始抛弃凡尔赛体系。其标志之一是,法国于1930年开始花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法国的军事实力因为这一华而不实的巨型工程而大受影响)。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遗留的问题更多。实际上,德国直到46年后的1991年才签订了真正的和平协议。1944年夏,“三巨头”在波茨坦会面解决德国问题,然而未能在重大议题上达成一致,他们甚至连德国的东部边界都没能确定。德国政府并没有参与讨论,彼此的讨价还价只是在各个占领国之间进行,法国有时还站在苏联的一边。此后不久,冷战就浮出了水面。冷战爆发的标志性时点或许是1945年11月,当时,苏联对加入英美两国复兴世界经济的计划表示了拒绝。
  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区别在于对经济的认识。尽管今天看起来显得难以理解,但是在1918年,欧洲的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摧毁邻国的经济。乔治–亨利·苏图[298]在1989年出版的《黄金与血液》(L’or et le sang)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画面。在“一战”结束后的一系列安排当中,这些意图部分地成为了现实——尤其在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合并;德国给予法国巨额赔款;德国海军和商船遭到没收,英国从中获益;比利时人甚至意图从荷兰手中夺取斯凯尔特河三角洲的一部分,以便促进安特卫普[299]的贸易。在这一方面,美国人并不贪婪,但是他们一方面想要从他们所投资的国家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却通过关税手段阻止这些国家获利,这是没有见识的做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