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

第498章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反子夏联盟
  子贡走后,学校表面上秩序井然,实际上暗流涌动。没有了子贡的坐镇,人事矛盾慢慢凸现出来。
  这个时候,学校形成多个巨头共存的局面,子夏、子张、子游、曾参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各有各的优势,基本上分庭抗礼。总的来说,子张和子游关系比较好,曾参和子思关系比较好,子夏则比较孤立。
  子夏这个人,一向恃才傲物,与子张子游的关系向来都是明和暗不和。三人属于同一辈的佼佼者,一直都在暗中较劲。孔子在的时候,偶尔争论一下,还不敢互相讥笑。孔子去世之后,三人的对抗公开化,但是有子贡在,也不敢太过分。
  如今子贡离去,于是三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子游子张原本就对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子夏心存不满,如今看子夏大受学生们的欢迎,更是极不舒服。
  一次,子夏的学生遇上了子张。
  “喂,今天子夏给你们讲什么了?”子张问。
  “讲交友。”
  “子夏怎么讲的?”子张又问。
  “老师说:能交往的就交往,不能交往的就别搭理他。”
  “哦。”子张一听,这真是子夏的性格,子夏现在就不跟自己交往。所以,这话倒好像是针对自己的。“我记得当年老师不是这样说的啊,君子尊敬贤人,包容众人。称赞善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是好人,与谁不能相容呢?如果我是坏人,别人首先不搭理我了,我哪里能够拒绝别人呢?”
  子张的话里带话,意思就是子夏不是个什么好人。
  按《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还有一次,子游也在背后说子夏的坏话。
  “子夏的学生嘛,洒水扫地陪客迎送等等还马马虎虎,不过这些都是些学问的细枝末节,根本的东西都没有学到,今后他们怎么办呢?”子游这样贬低子夏。
  话很快就传到了子夏那里,子夏非常不满。
  “嘿嘿,言游有什么资格对我的学生指手画脚?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如同草木一样,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君子之道,不明白就别乱说。从头到尾都能做得恰当的,就只有圣人了。”
  按《论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不过,在这个反子夏联盟中,其实内部也互相不服。
  “子张是我的好朋友,很难能可贵啊,不过呢,也算不上仁德吧。”子游这么评价子张,先褒后贬。
  按《论语》。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张看上去仪表堂堂,不过跟他一起很难做到仁德。”曾参也这么说。
  按《论语》。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夏的为人,锋芒毕露直截了当,再加上才华四溢,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倒也并不意外。
  譬如,子夏说:“只要大的方面不出格,小的方面有点过错也无所谓。”
  显然,子夏是个提倡不拘小节的人。这样的话,子游子张等人是绝对不会说的。
  按《论语》。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譬如子夏又说:“学好了知识就该去当官,当官当好了就该去学习。”
  按《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因为他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为此,孔子在生前就断言:“我死之后,子夏会越来越长进,子贡的学问则会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伟大的孔子
  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和学习,孔子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让子孙后代们受益匪浅。譬如以下来自《论语》中的话,我们耳熟能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们在问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问为政,问仁,问孝等等。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叶公问政,您说安抚本地的,招徕远处的;鲁哀公问政,您说要任用贤臣;齐景公问政,您说要节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贡问。
  “这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啊。”孔子说,“楚国国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需要增强凝聚力;而鲁国三桓专政,鲁哀公需要强有力的大夫;齐景公非常奢侈浪费,齐国人民怨声载道,因此他需要节俭。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样。”
  “原来如此。”子贡恍然大悟。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他非常爱好音乐并且投师学习。但是,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没有记载,因此不能将他归类进音乐家,他只能算是音乐发烧友。
  根据记载,孔子曾经向苌弘问乐,不过可信度并不高。之后,孔子在卫国曾经向师襄子学琴,进步较大。
  回到鲁国,孔子又向鲁国太师乐学习音乐,达到了新的境界。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两条记载。
  按《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按《论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的性格
  孔子的性格似乎偏于内向,善于观察学习,却不善于言谈;讲课条理分明,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却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孔子是一个好老师,却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客,总是不能说服各国的君主重用自己。
  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时又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平时在乡里,孔子看上去不太能说,到了朝廷面对三桓和鲁哀公的时候,说话也很小心谨慎,只有在面对学生、朋友以及与自己级别相近的官员的时候,谈起周礼和学问,才会滔滔不绝。
  按《论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宣扬周礼,自己处处以周礼来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各种礼仪随处遵守,即便是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譬如睡觉的姿势。
  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不会觉得孔子所讲的周礼都是没有用的东西,或者都是骗人的东西,尽管学生们实际上很难做到。而孔子的这份执著和毅力,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景仰。
  《论语·乡党第十》就都是在讲孔子的性格以及怎样以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以君子自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孔子是个好面子的人,很少会谈到利(据《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仁者爱人”,孔子这样教导弟子们,因此孔子也这样去做。
  一次,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回来之后,只问“有人受伤没有?”根本没有问马。
  如果有朋友死了却葬不起,孔子就在自己家里给朋友出殡。
  所以孔子很受尊重和敬爱。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这两个成语都是孔子发明的,见于《论语》。
  对于学生们来说,老师让人敬重,但是大家并不惧怕老师。按照《论语》上的说法:“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但是严格,高大但是不凶狠,有礼貌而且不会喋喋不休。
  总的来说,孔子就是一个慈祥的长者。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坚定的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有些傲气的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