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系统

第150章 李斯摄政


    本站收录的所有均由本站会员制作上传,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本站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属于相关法规规定的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且未直接通过收费方式获取利益,
    适用于接到权利人通知后进行删除即可免除责任的规定。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2013 263中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执行时间:0.394447秒
    ICP备案号:湘B2-20100081-3互联网出版资质证:新出网证(湘)字11号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10]129号
    因国葬而颇显冷落的年关一过,疲惫已极的李斯重新燃起了一片心火。
    还在去冬第一场大雪落下的时节,李斯已经开始筹划来年开春后的皇帝大巡狩了。二世胡亥与始皇帝不可同日而语,李斯自不会对其巡狩天下抱有何等奢望。李斯只存一个心思:使二世胡亥的大巡狩,成为宣示新一代大政的开端,使自己重新整肃天下的政令能借势铺开。唯其如此,李斯谋划的大巡狩路径很简单:沿始皇帝东巡的主要路径东进,主要部署三个驻跸宣政点,一则滨海碣石,一则越地会稽,一则辽东长城;如此三点所经地域,大体已将事端多发的要害郡县包揽无余了。
    其所以主张二世开春立即东巡,是李斯已经从纷至沓来的郡县文书中敏锐地嗅出了一丝异常气息——天下已经开始生发流播种种神秘流言了!有一则托名楚南公的流言,看得李斯心惊肉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显然,天下人心已经如隐隐大『潮』四面动『荡』了。虽然,李斯不能确切地预知此等大『潮』将酿成何等风暴,也不能确切地预知自己的新政能否平息这隐藏在广袤华夏的暗『潮』动『荡』。然则,李斯确切地直觉到:得立即实施新政,得立即整肃郡县民治,将长城、始皇陵、直道驰道等大型工程尽快了结,将二世欲图再度修建的庞大的阿房宫设法中止,使民力尽快回归乡里,使农耕渔猎商旅等诸般民生大计,尽早地正常流转起来;诸多重大弊端若不尽快矫正,天下汹汹之势便将很难收拾!
    整肃此番大局,李斯倍感艰难。
    最根本处,在于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一种极其危险的两大『潮』流融合,时移也。势易也。秦灭六国前后,天下始终激『荡』着四大『潮』流:期盼天下一统的『潮』流,拥戴大秦文明新政的『潮』流,天下庶民渴求结束战『乱』而安居乐业的『潮』流,山东六国老世族的反秦复辟『潮』流。在一统六国的连绵大战时期,在帝国大政创制初期,始终是前三大『潮』流始终紧密地融合一体,结成了浩浩『荡』『荡』地天下主流大势。那时候。秦军作战如摧枯拉朽,秦政实施如江河行地,天下臣民“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其时所谓复辟暗『潮』,星星点点而已,几乎被呼啸而来的统一新政大『潮』淹没得无影无踪了。然则,随着帝国大政全力以赴地倾注于盘整华夏河山消弭南北边患,天下庶民的生计被忽视了。万千黔首有了土地。有了家园,却不能安居乐业;南海北国屯卫戍边,种种工程连绵不断,土地荒耕了,家园萧疏了。商旅凋敝了,人民的怨声也渐渐地生发了,天下民心对帝国大政的热切向往也不期生发出一种冷漠。当此之时,山东老世族的复辟暗『潮』乘机涌动了。刺杀皇帝、散布流言、兼并土地、鼓『荡』分封,搅『乱』天下而后从中渔利之图谋昭然若揭。
    至此,埋首于大力盘整华夏的始皇帝终于警觉了,终于看到了离散的民心被复辟暗『潮』裹挟地危险。依始皇帝后期的谋划:几次大巡狩严厉镇抚山东复辟暗『潮』之后,土地兼并的恶流已经大体被遏制;紧接的大政方略,便该是长城、直道竣工,两大工程之民力返乡归田;与此同时,惩治兼并世族与缓征缓工的法令紧随其后。以始皇帝之才具威权勤奋坚韧。以大秦庙堂之人才济济上下合力,果能以如此方略施政,天下大势完全可一举告定,从此进入大秦新政的稳定远图期。
    然则,不合始皇帝骤然病逝,一切都因庙堂之变而突兀地扭曲变形了!原本已经根基溃决而陷于山海流窜的六国世族,骤然没有了强大的威慑,又悄悄地重新聚拢了。死灰复燃了。原本已经精疲力竭地民众。将最后的一丝希望寄托在了新皇帝身上,或者说。也隐隐约约地寄托在了老丞相李斯身上。孰料大大不然,渴盼归乡的百余万长城直道徭役,被李斯下令暂缓归乡,转至直道未完路段抢工并同时屯卫北边长城;已经归乡的部分民力,又被各郡县重新征发,匆忙应对庞大的骊山陵工程,还要启动更大型地阿房宫工程。大秦庙堂陷入了湍流飞转的权变漩涡,顾不得民生大计了。倏忽大半年,惩治兼并、缓征缓工等于民有利的政令,竟一样都没有颁行。……凡此等等,天下庶民岂能不大失所望,岂能不与复辟暗『潮』愤然合流?李斯很清楚,民心之势一旦向反秦倒秦的复辟暗『潮』靠拢,天下大格局便行将翻转了,大秦便危机四伏了,再不认真整饬,只怕是始皇帝在世也来不及了。
    应该说,大半年来每一项政令地为害后果,李斯都是清楚的。然则,每一道政令,李斯都不得不颁行郡县。李斯认定,当此情势,只能如此,遗留之后患,只有转过身来弥补了。国丧期间,长城不加固屯卫行么?直道不尽快完工行么?始皇帝陵减小铺排行么?不行,都不行。更根本的是,李斯若不秉承始皇帝强力为政的传统,李斯便自觉会陷入被自己攻讦的扶苏蒙恬一党之于民休息泥沼。为此,李斯必须彰显自己是秦政秦法之正宗,否则,李斯便不能在与赵高胡亥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也就是说,此时的李斯,已经无暇将天下民生作第一位谋划了。李斯目下能做的,只是说动了二世胡亥稍缓阿房宫工程。若此工程不缓,当真是要雪上加霜了。
    艰难之次,举国重臣零落。目下地李斯,已经没有一个可与之并肩携手的干才『操』持大政了。姚贾自是才具之士,可大半年来骤然猛增的刑徒逃亡、民众逃田、兼并田土,以及咸阳庙堂接踵而来的罢黜大臣,罪案接踵不断,廷尉府上下焦头烂额连轴转,姚贾根本不可能与李斯会商任何大谋。右丞相冯去疾,承揽着各方大工程的善后事宜,一样地连轴转;更兼冯去疾节『操』过于才具。厚重过于灵动,一介好人而已,很难与之同心默契共谋大事。除去姚贾,除去冯去疾,三公九卿之中,已经没有人可以默契共事了。三公之中,最具威慑力的王贲早死了,最具胆魄的冯劫下狱了。新擢升的御史大夫嬴德虚位庸才不堪与谋;李斯一公独大,却无人可与会商。九卿重臣同样零落:胡毋敬、郑国、嬴腾三人太老了,几乎不能动了;杨端和、章邯、马兴三人大将出身,奉命施为可也,谋国谋政不足道也;顿弱心有怏怏,称病不出;最能事地蒙毅又是政敌,下狱了;新擢升地郎中令赵高,能指望他与李斯同心谋政么?……当此之时。临渴掘井简拔大员,李斯纵然有权,人选却谈何容易!为此,李斯对大巡狩尚有着另一个期望:在郡守县令中物『色』干员,以为日后新政臂膀。
    “大巡狩事。朕悉听丞相谋划。”
    当李斯将奏疏捧到熟悉的东偏殿书房时,二世胡亥很是直率,未看奏疏便欣然认可了。及至李斯说罢诸般事宜谋划,胡亥一脸诚恳谦恭道:“朕在年少之时。又初即大位,天下黔首之心尚未集附于朕也。先帝巡行郡县,示天下以强势,方能威服海内。今日,我若晏然不巡行,实则形同示弱。朕意,不得以臣下畜天下,朕得亲为方可。丞相以为如何?”
    “陛下欲亲为天下。老臣年迈,求之不得也。”
    李斯不得不如此对答,心下却大感异常。李斯全权领政,这原本是三人合谋时不言自明地权力分割,如何大政尚未开始,二世胡亥便有了“不得以臣下畜天下”之说?若无赵高之谋,如此说辞胡亥想得出来么?尽管赵高这番说辞已经是老旧的“天子秉鞭作牧以畜臣民”的夏商周说法,然其中蕴含的君王亲政法则。却是难以撼动的。胡亥既为二世皇帝。他要亲自治理天下,李斯纵然身为丞相。能公然谏阻么?原先三人合谋,也并未有李斯摄政的明确约定,一切地一切,都在默契之中而已。如今的胡亥,眼看已经开始抹煞曾经的默契了,已经从大巡狩的名义开始做文章了,李斯当如何应对?一时间,李斯脊梁骨发凉,大有屈辱受骗之感。然则,李斯还是忍耐了。李斯明白,这等涉及为政根本法则的大道说辞,无论你如何辩驳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能暂时隐忍,以观其后续施为。若胡亥赵高果欲实际掌控丞相府出令之权,李斯便得设法反制了;若仅是胡亥说说而已,则李斯全然可以视若无闻,且又有了一个“曾还政于天子”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哉!
    列位看官留意,李斯直到此时,对于赵高的权力野心还处于朦胧而未曾警觉地状态。也就是说,李斯固然厌恶赵高,然却从来没有想到一个素未参政的宦官有攫取天下大政权力的野心;至于这种权力野心实现的可能,李斯则更没有想过。李斯对权力大局的评判依旧是常态地:胡亥是年青皇帝,即位年岁恰恰同于始皇帝加冠亲政之时,胡亥的亲政想法是天经地义的,也是该当防范的。因为,胡亥不知天下政道为何物,听任其亲为,天下必将大『乱』。而身为宦官地赵高,做到郎中令位列九卿,已经是史无前例的奇闻了,要做领政天下的丞相,纵鬼神不能信也,况乎人哉!李斯毕竟正才大器,纵陷私欲泥坑,亦不能摆脱其主流根基所形成的种种特质。非独李斯,一切先明后暗半明半暗的雄杰人物,都永远无法逃脱这一悲剧『性』归宿。洞察阴暗之能,李斯远远逊『色』于师弟韩非。然则韩非如何?同样深陷于韩国的阴暗庙堂,同样无可奈何地做了韩国王族的牺牲……正是这种正才陷于泥污而必然不能摆脱的致命地迂阔懵懂,使李斯在人生暮年的权谋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失却了补救机会,最终彻底地身败名裂了。
    举国惶惶之中,春日来临了,大巡狩行营上路了。
    这是公元前209年,史称二世元年的春二月。
    除了没有以往皇帝出巡的人海观瞻,大气象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有李斯明白,大巡狩行营已经远非昨日了。郎中令赵高成了总司皇帝行营的主事大臣,赵高的女婿阎乐与族弟赵成。做了统领五千铁骑护军的主将;李斯仍然是大巡狩总事大臣,事实上却只有督导郡县官员晋见皇帝之权了;随行的其余重臣只有两位: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嬴德;留镇咸阳地重臣,竟只有卫尉杨端和、老奉常胡毋敬与少府章邯领衔了。
    对于镇国重任,李斯原本举荐了九卿首席大臣之廷尉姚贾。可二世胡亥却在李斯奏疏上批了一句:“制曰:廷尉国事繁剧,免其劳顿,加俸千石。”李斯哭笑不得,带着诏书去见姚贾。叮嘱其多多留心咸阳政事。姚贾却一脸阴沉,良久无言。李斯颇觉不解,再三询问。姚贾方才长叹了一声:“大秦庙堂劫难将临,丞相何其迂阔,竟至依旧如此谋国谋政哉!”李斯大惊,连连问其缘由。姚贾却良久默然了。李斯反复地劝慰了姚贾一番,叮嘱其不必多心,说他定然会在大巡狩途中力行新政安抚郡县。至于庙堂人事。李斯只慨然说了一句话:“二世疑忌之臣尽去,纵然擢升几个亲信,何撼我等根基乎!”姚贾蓦然淡淡一笑,打量怪物一般静静审视了李斯好一阵,最终离席站起。深深一躬,喟然叹道:“姚贾本大梁监门子也,布衣入秦,得秦王知遇简拔。得丞相协力举荐,终为大秦九卿之首,姚贾足矣!自去韩非起,姚贾追随丞相多年,交谊可谓深厚。姚贾能于甘泉宫与丞相深谋,唯信丞相乾坤大才也!……然屡经事端,姚贾终归明白:大道之行,非唯才具可也。人心也,秉『性』也,天数也!……国政之变尽于此,丞相尚在梦中,姚贾夫复何言哉!”
    说罢,姚贾一拱手径自去了。
    姚贾地感叹,在李斯心头画下了重重一笔,却也没能动摇李斯。
    出得咸阳。每过一县。李斯必召来县令向二世胡亥备细禀报民治情形。胡亥听过内史郡几县,便经赵高之手下了一道诏书:“朕不会郡县。民治悉交丞相。”李斯喜忧参半颇多困『惑』,遂问:“陛下曾云要亲为天下,不会郡县,焉得决断大政?”赵高摇头喟叹道:“丞相明察,陛下已将国事重任悉交丞相,丞相正当大展政才矣,何疑之有乎!”李斯心中大石顿时落地,慨然一拱手道:“如此,敢请郎中令禀报陛下:老臣自当尽心竭力安定郡县,陛下可毋忧天下也!”赵高一脸殷殷地将李斯称颂了一番,便告辞去了。
    自此,李斯分外上心,每遇易生事端之郡县,必带新任御史大夫嬴德与一班精干吏员赶赴官署,查勘督导政务,一一矫正错失。即或皇帝行营已径自前行,李斯人马已经拖后一两日路程,李斯依旧不放过一个多事之地。如此一出函谷关,李斯便忙得不可开交了。
    第一个三川郡,李斯便滞留忙碌了三日三夜。
    对于李斯而言,三川郡之特异,在于郡守李由恰恰是自己的长子。这三川郡,原本是周室洛阳地王畿之地。自吕不韦主政灭周,三川郡便是秦灭六国精心经营的东出根基之地。直到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狩,三川郡都是力行秦法最有效、民治最整肃的老秦本土的门户大郡。而三川郡郡守李由,也一直是被始皇帝多次褒奖的大治郡之楷模郡守。然则,短短大半年之间,这三川郡竟不可思议地『乱』象丛生了。自山东刑徒数十万与各式徭役数十万大批大批地进入关中造陵,毗邻关中地三川郡便成了积难积险的“善后”之地。难以计数的无法劳作的伤病残刑徒,都被清理出来,滞留关外三川郡;追随探望刑徒与徭役民力的『妇』孺老少们,络绎不绝地从东北南三方而来,多以三川郡为歇脚探听之地,同样大量滞留在三川郡;洛阳郊野的道道河谷,都聚集着游『荡』的人群,乞讨、抢劫、杀戮罪案层出不穷;洛阳城内城外动『荡』一片,三川郡守李由叫苦不迭,连番上书丞相府,却是泥牛入海般没有消息。
    “如此『乱』象,如何不紧急禀报?”一进官署,李斯便沉下了脸。
    “父亲!由曾九次上书丞相府……”李由愤愤然。
    “呈给右丞相了?”李斯大皱眉头。
    “这是父亲立定的法度,三川郡事报右丞相府。不能呈报父亲……”
    “好,不说此事。只说三川郡如何靖『乱』!”李斯很是严厉。
    “父亲,只要派来万余甲士,三川郡平『乱』不难!”
    “如何不难?你能杀光了伤残刑徒与『妇』孺老幼?”
    “至少,将滞留人等驱赶出三川郡。”
    “岂有此理!别郡不是大秦天下么?一派胡言!”
    “如此,听父亲示下。”
    “妥善安置,就地化民。八个字,明白么!”
    “父亲是说。出郡县之财力安置滞留人口?”李由大为惊讶。
    “当此之时,唯有此法,不能再行激『荡』民『乱』!”
    “父亲,秦法不救灾……”
    “此非救灾,是救『乱』,是定大局!”
    “父亲,李由明白!”
    之后,李斯巡视了三川郡府库。给三川郡守李由写下了一道丞相手令:“特许三川郡以府库财货粮秣并官府占地安置民力,迅即平盗。”精明地李由从与父亲的断续交谈中,已经觉察出父亲处境的艰难,自感稳定三川郡对于父亲的重要,接令之后立即全力实施。李斯临走之时。李由的郡守官文已经到处张挂,四野流民已经有了欣喜之『色』。李斯料定,大巡狩回程之时,三川郡必将有大地改观。毕竟。李由是自己的儿子,不会轻慢大事。届时,三川郡民治将成为天下平定的楷模,李由也可擢升于庙堂,成为李斯的左右臂膀。
    三川郡之后,李斯马不停蹄地进入了陈郡。
    这陈郡正当旧楚要地,北与旧韩之颍川郡毗邻,正是当年扶苏秘密查勘土地兼并黑『潮』地重点地域之一。也是历来的事端多发地,李斯不得不分外留心。当日住进陈城,李斯立即快马出令,召来了颍川郡守,将两郡政事一并处置。两郡守禀报说:目下土地兼并黑『潮』确有回流,然尚在掌控之中;原因是徭役民力未归乡里,秘密游『荡』的老世族想买土地也很难找到当家男人。目下两郡之难,是无法落实李斯早已经发出的征发令。征不齐闾左之民地千人徭役之数。李斯下令随行书吏认真查阅了两郡民籍。逐县逐乡做了统计,倒也是明明白白地呈现着各县各乡出动的徭役民力。闾左可征发者至多数百人而已。
    “敢问丞相,渔阳戍边……非,非这千人之数么?”陈郡郡守虽小心翼翼,然心中愤懑却也是显然的,“长城竣工之后,本说民力归乡……今非但不归,还要再行征发……”
    “田无男丁,家无精壮,亘古未闻也!”颍川郡守却是不遮不掩。
    “目下非常之时,郡守何能如此颓丧?”李斯板着脸,“新君即位,主少国疑,屯戍北边正当急务。若匈奴趁机南下,天下重陷战『乱』之中,孰轻孰重?”
    “但有蒙公在,何有此忧也!”颍川郡守叹息一声。
    “大胆!”李斯厉声一喝,“先帝诏书,岂是私议之事!”
    两郡守一齐默然了。若依秦法,李斯身为丞相,是完全可以立即问罪两位郡守的,更兼御史大夫嬴德在场,缉拿两郡守下狱是顺理成章地。但李斯没有问罪,更没有下令缉拿,而是忧心忡忡地长叹了一声:“国家艰危之时,政事难免左右支绌也!老夫体察郡县之难,纵有权力亦不愿任意施为……然则,身为大臣,足下等宁坐观成败而不思尽力乎?”
    “愿奉丞相令!”两郡守终归不再执拗了。
    “老夫之见,”李斯第一次将政令变成了商榷口吻,“先行确认两名屯长,郡尉县尉护持,逐县逐乡物『色』闾左民力,能成得**百之数便可发出。两位以为如何?”
    “闾左屯长最难选,得后定。”颍川郡守面『色』难堪。
    “也好,先定人数。”
    “颍川郡,至多四五百人。”
    “陈郡如何?”李斯黑着脸。
    “陈郡虽大,从军人口多,闾左丁壮至多也是三五百。”
    “便是说,两郡差强凑够千人之数?”
    “难……”两人同声。欲言又止。
    “再难也得千人之数。至少,不能少于九百人!”
    “丞相,闾左之民最好不……”
    “违令者国法从事!”李斯无奈,疾言厉『色』了。
    “谨遵丞相令!”两位郡守终究领命了。
    陈城一过,李斯立即南下项县。这项县乃陈郡南部大城,原本是楚国名将项燕的根基封地,项燕战死之后,项氏部族后裔虽大部转往江东隐匿。然在此地亦多有出没,历来是始皇帝东巡的镇抚地之一。二世不知此间根底,径自观赏山水而去,李斯却不能不留心。李斯没有要陈郡郡守随行,亲自率领护卫马队查勘了项城,并备细询问了县令,得知项氏部族很长时期没有在项城出没,项氏族人几乎已经在陈郡南部销声匿迹。李斯这才放心东去北上了。
    进入泗水郡,李斯着重查勘了沛县。
    年余之前,泗水郡守曾急书禀报丞相府,李斯又立即禀报了始皇帝:当时的泗水亭长刘邦率数百民力西赴徭役,途经芒砀山。民力多有逃亡,那个刘邦索『性』放走了其余民力,自己也畏罪隐匿不出,郡县查无音讯。当时李斯本欲彻查。然始皇帝却将其纳入次年大巡狩一体解决而没有单独查处。然则,次年大巡狩,也未查出这个山海流窜地刘邦的隐匿地点。今次东来,李斯想要清楚地知道,这个小小亭长究竟如何了?
    到得泗水郡城,李斯同时召来砀郡郡守与追捕盗寇的郡尉,会同备细查问。两郡尉禀报说,两郡郡卒在芒山砀山之间搜寻多次。均未察觉刘邦踪迹。只闻当地民人传闻,说芒砀山深处常有怪异云气,五『色』具而不雨,必有奇人隐之。泗水郡郡守又禀报说,砀山下有一吕姓民户,其小女名吕雉,尝与人入山,但往云气聚集处走去。便能遇见山野怪人。疑为刘邦等流窜者,然追捕之时。又一无所见。李斯听罢禀报,一时默然不语了。两郡守郡尉则是异口同声,要追捕刘邦不难,但发两万甲士入山,必得刘邦死活之身!
    “此等山野传闻,不足为凭据也。”
    李斯终究没有大举『操』持。一则聚兵发兵皆难,秦军主力三大块,一在九原,一在陇西,一在南海,除此之外便是屯卫咸阳地五万新征发地北胡材士;郡县捕盗军兵,郡不过千县不过百,聚集十数郡郡兵搜捕一个逃亡亭长,显然是小题大做,动静太大了。只要大局安定,一个亭长逃亡,除了老死山林又能如何?于是,李斯马队离开了泗水郡东来,兼程追赶行营,终于在抵达吴越之前与皇帝行营会合了。
    二世胡亥没有询问李斯后行巡视郡县之意,李斯也便打消了禀报地念头。好在除了警戒与提醒,也确实没有必须通过皇帝诏书的大事。行营进入江东,李斯又率亲信吏员离开皇帝行营,紧急查勘吴中治情。这吴中乃是会稽郡治所城邑,濒临震泽,是楚国项氏后裔地活跃之地。上年春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狩,对秘密聚集在江水下游各城邑的六国老世族大肆搜捕,复辟世族们遭受重创,一时都作鸟兽散了。那时李斯也在行营坐镇总事,清楚地知道顿弱与杨端和始终没有觅得项氏踪迹。当时,连同始皇帝在内地巡狩君臣,人人大觉惊诧。
    然则,就在去冬今春的大雪时节,李斯却接到了关中栎阳令一份紧急密报:查得项燕之子项梁携侄子项羽秘密进入关中,以商旅之身住栎阳地渭风古寓,私行勾连迁入咸阳的山东旧世族。一月之后,二人被栎阳县尉缉拿下狱,因咸阳廷尉府公事滞留太多,故未立即押解咸阳。不料关押未及旬日,项梁叔侄突兀失踪。经查,乃栎阳狱吏司马欣受泗水郡蕲县狱吏曹咎之托,私放罪犯潜逃。目下司马欣已经被下狱,请丞相府会同廷尉府下书泗水郡,立即缉拿曹咎。东出巡狩之前,李斯查询了廷尉府。得知逮捕令已发下逮捕,秦汉语。《史记&项羽本纪》云:“项梁尝有栎阳逮……”《索隐》云:“逮训及,谓有罪相连及,为栎阳县所逮录。汉世每治狱,皆有逮捕也。”《集解》韦昭云:“谓项梁被栎阳县逮捕。”,泗水郡与蕲县等地尚无回报。李斯进入吴中,便是要查勘此事。
    “禀报丞相,自逮捕令发下。项氏早,早已在吴中遁形了。”
    见丞相亲临,会稽郡守很是紧张,说话都有些不利落了。李斯下令召来郡尉县尉一起禀报,各方也都众口一词,说项氏开春以来再也没有出现在江东各地。李斯颇为疑『惑』,备细查问了项氏后裔原先在江东的作为。几个县尉禀报说,项梁在江东各地流窜。多化名乔装商旅之士与民众多方结交。但凡吴中有大举征发徭役事,抑或丧事,项梁等常为乡里亲自『操』持,事事办得井井有条。人皆云项梁暗中以兵法行事,民众很是拥戴。江东有童谣云:“国不国。民不民,旧人来,得我心。”这“旧人”二字,便是经年流窜江东之项氏也。因得人心。各县都是在项氏离开后才察觉踪迹的。再加郡县征发不断,郡卒县卒根本无力追踪此等四海流窜的人物,是故终无所获。
    “项氏如此招摇作为,郡县如何不早早禀报?”李斯颇见严厉。
    “丞相可查公文,在下禀报不下五七次!”郡守顿时急了。
    “书呈何处?”
    “右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何时呈报?”
    “去冬今春,三个月内!”
    “好。老夫尽知也。”
    李斯不能再追问下去了,国政之『乱』。他能归咎何人哉!无奈之下,李斯只有殷殷叮嘱郡守县令郡尉县尉们留心查勘随时禀报,如此而已。追赶行营的一路上,那首江东童谣始终轰鸣在李斯耳畔,“国不国,民不民,旧人来,得我心”。这是何等令人心悸地歌声也!曾几何时。一统山河的帝国竟是“国不国”了,万千黔首竟是“民不民”了。备受天下唾弃地六国贵族,竟至于“得我心”了;天下大势如江海洪流,其湍流巨漩竟如斯飞转,可叹乎,可畏乎!如此匪夷所思的人心大逆转,究在何人乎!……
    赶到会稽山的皇帝行营时,李斯疲惫极了,郁闷极了。如此重大警讯,本当立即奏明皇帝会商对策。然则,对眼前这个醉心山水忽痴忽精的二世胡亥,说得明白么?赵高若在旁问得一句:“施政之权在丞相,如此『乱』象岂非丞相之罪乎!”李斯又当如何对答?只怕辩解都要大费心神了,君臣同心岂非痴人说梦?思忖良久,李斯还是打消了与胡亥会商政事的想头,只思谋如何在大巡狩之后尽快扭转天下民治了。
    在会稽山,二世胡亥兴致勃勃地登临了大禹陵,也依着始皇帝巡狩格局,祭祀了禹帝,遥祭了舜帝,也遥望南海祈祷上天护佑南海秦军。诸事皆同,李斯却看得心头滴血。这个二世胡亥处处都轻薄得像个声『色』犬马地贵胄公子,祭文念得阴阳怪气突兀起伏,像极了赵高地宦官嗓音;上山只问奇花异草,祭祀只问牺牲薄厚,举凡国政民生绝难进入问答应对。李斯亦步亦趋于后,只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贵胄公子地侍奉门客,心头堵得慌。
    好容易离开会稽山北上,李斯病了。
    一路恍惚北进,胡亥始终没来探视李斯。只有赵高来了两次,说是奉皇帝之命抚慰丞相病体,也是寥寥数语便走了。李斯第一次深深体察到了暮年落寞境况,第一次体察到孤立无援地绝望心境,每每在帷幕之外地辚辚车声中老泪纵横不能自已……到了旧齐滨海,李斯眼见曾经与始皇帝并肩登临的之罘岛,心绪稍见好转,终于被仆人扶着走出了高车。
    抵达始皇帝曾经刻石宣政的碣石,二世胡亥忽然兴致大发,也要在父皇刻石旁留一方刻石,也要李斯题写,要原石工雕刻。赵高大是赞同,一口声赞颂此乃皇帝新政盛举,实在该当。一脸病容的李斯却大觉腻烦。不知胡亥有何新政可以宣示,然若拒绝,也实在难以出口。思忖一番,李斯遂于当晚写下了两三行文字,次日清晨呈进了行营。胡亥看也没看,便兴冲冲道:“好好好!正午刻石大典,大字刻上去,我便站在父皇身旁了!”倒是赵高拿过来看了一番笑道:“丞相文辞简约。也好!只是缺了些许后缀言语,可否补上?”李斯勉力笑道:“郎中令也是书家,不妨补上,也算合力了。”胡亥立即兴冲冲点头,赵高没有推辞,就势提笔,以李斯嬴德名义补上了两行。李斯也是看也没看,便点头认可了。
    于是。碣石的始皇帝刻石旁,立起了如此一方石刻: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世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列位看官留意,李斯以胡亥口吻所拟的刻石文辞之意是:既往金石已经宣示尽了始皇帝大政,今我承袭了皇帝之位,又来刻石。其作为比始皇帝差得太远了;如后世皇帝再来刻石,没有大功大德便更称不上了。后段缀语的意思是:臣李斯嬴德请刻诏书立石,皇帝不允;臣等明白了皇帝谦恭之心,再三固请,皇帝才答应了。前一半刻辞,说地全然事实,李斯之难堪愤懑已经明白无遗地显现出来。后缀辞,则是赵高为二世胡亥遮羞而已。胡亥白痴久矣。自顾玩乐不及其余,任你刻甚也不屑过问。赵高则很明白李斯地心思,且深感威胁,陷害李斯之心由是紧迫。
    三月中,行营北上辽东,途经九原大军驻地,胡亥君臣竟无一人提出进入九原犒赏激励守边三十万大军。令李斯不解的是,九原统兵大将王离也没有派特使迎接。除了非召见不可的几个粮秣输送县令。其余各郡县竟没有任何动静,既往争相目睹皇帝出巡的盛况竟成了昨日梦境一般。胡亥赵高似乎不以为然。又似乎对九原大军有着一种隐隐地畏惧。胡亥扑闪着眼白极多的一双大眼,对李斯说的是:“赶赴辽东,是要巡视长城龙尾也!父皇巡视陇西,胡亥巡视辽东,头尾相续,何其盛况壮举哉!”竟只字未提九原犒军。
    回程途中,李斯深感此事重大,郑重提出进入九原犒军。不料,胡亥吭哧半日还是不能决断。最后,还是赵高居中主张:单独召见王离,免去九原犒军。胡亥立即来神,红着脸一阵嚷嚷:“是也是也!朕日理万机,还要尽速赶回咸阳处置政事,有事对王离下诏便是,闹哄哄犒军,拿甚犒来?”李斯隐忍良久,也只有点头了。
    年青的王离来了,没有带马队,也没有带军吏,真正地单人独马来了。胡亥又惊又喜地小宴了王离,却一句也没问为何如此。旁边地赵高也只闪烁着警觉的目光,也是一句话没问。倒是李斯分外坦然,问了军事,也问了民治,还特意叮嘱了王离:颍川郡与陈郡地屯卫戍卒将于夏秋之交抵达渔阳,要王离留意部署。素来刚烈爽直的王离,除了诺诺连声,一个字也没有多说。临行之时,李斯将这位年青的重兵统帅亲自送出了老远,王离依旧是一句话没说,直到李斯颇显难堪地站住了脚步,王离也一拱手上马去了。李斯第一次深切地感知了,赵高与胡亥所畏惧者,正是此等举足轻重的大军力量。李斯也第一次隐隐后悔了,也许,留下蒙恬大将军的『性』命,自己地庙堂处境会远远好于目下之危局。甚或,自己若能早日联结王离与九原将士,善待他们,抚慰他们,处境也不至于如此孤立无援……
    四月初,大巡狩行营回到了咸阳。
    李斯没有料到,一则突兀离奇的决策,眼睁睁粉碎了他的尽速缓征之策。
    胡亥兴冲冲提出,要重新大起阿房宫。朝会之上,胡亥的说辞令李斯惊愕万分:“先帝在世时多次说起,咸阳朝廷小!故此,才有营造阿房宫事。结局如何?宫室未就,父皇便突兀薨了!朕依丞相之意,阿房宫作罢,民力都聚集骊山了。目下。骊山陵墓业已大毕,朕要大起阿房宫,以遂先帝之宏愿!诸位大臣且想,朕若不复阿房宫,不是明白告知天下臣民,先帝举事太过么?不!先帝圣明,朕要秉承先帝大业,筑起宏大朝廷!有人谏阻朕要起。无人谏阻,朕也要起!”这是胡亥第一次显出狰狞面目说话,面『色』通红额头渗汗声『色』俱厉,活似市井之徒输了博戏闹事。所有的大臣都惊愕默然,不知所措了。无奈之下,李斯只有开口了:“老臣启奏陛下,方今骊山陵尚未全然竣工,千里直道亦未竣工。两处所占民力已是百余万之巨,非但民力维艰,府库粮秣财货也告紧缩……”
    “李斯住口!”胡亥怒喝一声,将帝案拍得山响。
    举殿惊愕之际,李斯更是大见难堪。入秦数十年来。这是备受朝野敬重地李斯第一次在朝廷朝会之上被公然指名道姓地呵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荒诞。李斯一时愤然羞恼面『色』血红,浑身颤抖着却不知该如何说话……终于,在大臣们的睽睽众目之下。李斯颓然跌倒在身后坐案上昏厥了。
    三日后醒来,李斯恍惚得如在梦里,看着守护在榻边地长子李由,竟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你是谁也?一脸风尘疲惫地李由骤然大恸,俯身榻前号啕大哭了。在这个年过三十且已经做了郡守的儿子地恸哭中,李斯才渐渐地真正地醒了,两行冷泪悄悄地爬上脸颊。拍了拍儿子的肩头,良久没有一句话。
    夜来书房密谈,李由说了朝会之后的情形:重起阿房宫的诏书已经颁行了,还是章邯统领,限期两年完工;内史郡守督导粮秣,赵高统领营造布局谋划;诏书说,要在先帝的阿房宫旧图上大加出新,要将阿房宫建造得远远超过北阪的六国宫殿群。李斯不点头。不摇头。不说话,目光只盯着铜人灯痴痴发怔。李由见父亲如此悲情。再也说不下去了。良久愣怔,李斯蓦然醒悟,方问李由如何能搁置郡政回来?李由说,家老快马传讯,他是星夜兼程赶回来地;自父亲上次在三川郡督政,他便觉察到父亲处境不妙了。李斯问,三川郡情形如何?李由说,若按父亲方略,三川郡『乱』象自可平息,然目下要建阿房宫,只怕三川郡又要『乱』了。李斯惊问为何?李由说,昨日又颁新诏书,责关外六郡全力向关中输送粮草,以确保阿房宫民力与新征发的五万材士用度;三川郡距离关中最近,承担数额最大,原本用于救『乱』的粮秣财货只怕是要全数转送咸阳了。李斯听得心头发紧喉头发哽冷汗涔涔欲哭无泪瑟瑟发抖,直觉一股冰凉的寒气爬上脊梁,一声先帝嘶喊未曾落点,喷出一口鲜血颓然倒地了。
    整个夏天,卧病的李斯都被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着。
    丞相府侍中仆『射』每日都来李斯榻前禀报政务,右丞相冯去疾也隔三差五地来转述国政处置情形,听得越多,李斯的心便越发冰凉。阿房宫工程大肆上马,给关中带来了极大的民生恐慌。将近百万地徭役民力与刑徒,每日耗费粮秣之巨惊人,再加所需种种工程材料之采制输送,函谷关内外车马人力黑压压如巨流弥漫,大河渭水航道大小船只满当当帆樯如林。冯去疾说,工程人力加输送人力,无论如何不下三百万,比长平大战倾举国之力输送粮秣还要惊人。当此之时,赵高给二世皇帝地谋划对策是:举凡三百里内所有输送粮秣的徭役民力,都得自带口粮,不得食用输送粮秣,违者立斩不赦!如此诏书一下,输送粮秣地徭役大量逃亡。关外各郡县大感恐慌,郡守县令上书禀报,又立遭严厉处罚,不是罢黜便是下狱,郡县官员们都不敢说话了。更有甚者,专司督责粮草的郡吏县吏们,也开始了史无前例地秘密逃亡,『乱』象已经开始了……更令李斯冰凉彻骨的是,原本经他征发的用于屯卫咸阳的五万材士,被胡亥下令驻进了皇室苑囿,专一地以『射』马『射』狗为训练狩猎之才艺,专一地护卫自己浩浩『荡』『荡』地在南山『射』猎,铺排奢靡令人咋舌。
    进入六月时,九原王离飞书禀报朝廷:匈奴人新崛起地头领冒顿,诛杀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自立为新单于,发誓要南下血战为匈奴雪耻!胡亥赵高看了王离上书,都是哈哈哈大笑一通了事。然则,当冯去疾将这件密书念给李斯听时,李斯却实实在在地震惊了。此前,无论蒙恬扶苏如何申说匈奴势力未尽,甚或始皇帝都始终高度警觉,李斯都没有太在意。在李斯看来,秦军两次大反击之后,匈奴再度死灰复燃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然则,一年来变局迭生,无论何等不可思议的事情都飞快地发生了,李斯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洞察力了。本能地,李斯第一次相信了王离的边报,也庆幸自己征发戍卒屯卫渔阳的对策或许有些许用处。在整个夏天,这是李斯唯一稍许欣慰的一次。李斯不可能预知的是,正是大秦朝廷与政局地突然滑坡转向,促成了匈奴族群内部强悍势力的崛起,促成了原本已经开始向华夏文明靠拢的匈奴和平势力的突然崩溃。在之后近十年的华夏大战『乱』中,匈奴势力野火般燃烧了大草原,百年之内屡屡大肆进攻中原,对整个华夏文明的生存形成了巨大的威胁。直到百余年后的汉武帝时代,这一威胁才初步消除。
    在这个乖戾地夏季,天下臣民孜孜以求地二世新政泡沫般飘散了。
    李斯的摄政梦想也泡沫般飘散了。
    李斯苦思着扭转危局地对策,浑不知一场更大的血腥风暴将立即淹没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