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的混事法宝

第36章


康熙笑道:"对!那时候老子踢他妈的狗屁股。" 
  韦小宝因违背圣旨,不肯反天地会,在通吃岛避难多年。最后领康熙密旨还京,回到皇宫,一见康熙面就大哭,康熙心肠也软了,笑道:"他妈的,你这小子见了老子,怎么哭将起来?" 
  茅十八误以为韦小宝害死陈近南,入京行刺被擒。韦小宝赶进宫求情,愿以自己的爵禄功劳赎茅十八之罪。康熙又好气,又好笑,喝道:"他妈的,你站起来!"板起了脸:"你奶奶的,老子跟你著地还钱。" 
  韦小宝"知道每逢小皇帝对自己口出"他妈的",便是龙心大悦。" 
  如果不小心得罪了皇帝,祗要听得"他妈的"三字一出口,便知道皇帝怒气已消。 
  更加著意迎其所好,脏话粗口层出不穷,甚至教会康熙骂假太后"老婊子"。"康熙勤奋好学,每日躬亲政务之际,由翰林学士侍讲、侍读经书诗文,只是诗云子曰读得多了,突然说几句"他奶奶的"、"屁滚尿流",倒也颇有调剂之乐。" 
  但他虽贵为天子,这种娱乐祗能与韦小宝分享。他逐渐变得一日不可无小宝。这固然是因为他充分信任小宝,可以让小宝为他做许多不便差其他人做的事,但共享说粗话的快乐,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韦小宝奉旨去五台山,又从神龙岛脱险,回到皇宫,康熙喜孜孜的道:"他妈的,小桂子,快给我滚进来,怎么去了那么久?""这"他妈的"三字,他只在韦小宝面前才说,已别得甚久。" 
  正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康熙给在通吃岛上避难的韦小宝发出了两道妙绝古今的圣旨。 
  第一道旨,是六幅画,描绘小宝的六件大功。第一幅正是两个小孩当年扭打比武的情形。擒鳌拜、保顺治、救康熙尚在其次。韦小宝自然明白,"和康熙玩闹比武本来算不得是什么功劳,但康熙心中却是念念不忘。至于炮轰神龙教、擒获假太后、捉拿吴应熊等功劳,相较之下便不足道了。" 
  第二道密旨,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称呼、行文,处处配合韦小宝的修养、理解力;字里行间,康熙与韦小宝之间的特殊情谊呼之欲出。小说作者透过脏话粗口所表达的康熙对小宝那份真挚的亲昵、思念,令文辞华丽、冠冕堂皇的翰苑杰作亦难望项背: 
  小桂子,他妈的,你到那里去了?我想念你得紧,你这臭家伙无情无义,可忘了老子吗?(作者原注:"中国自三皇五帝以来,皇帝圣旨中用到"他妈的"三字,而皇帝又自称为"老子",看来康熙这道密旨非但空前,抑且绝后了。") 
  你不听我话,不肯去杀你师父,又拐带了建宁公主逃走,他妈的,你这不是叫我做你的便宜大舅子吗?……我就要大婚啦,你不来喝喜酒,老子实在不快活……小玄子是你的好朋友,又是你师父,鸟生鱼汤,说过的话死马难追,你给我快快滚回来吧! 
  韦小宝与少年康熙的友谊,始于打架和爆粗口,又随康熙对粗口热爱程度的加深而愈益深化。在康熙的教导和庇护下,韦小宝在皇宫中和官场上如鱼得水;韦小宝说粗口脏话、插科打诨的天份及市井粗俗文化的强劲生命气息,则令深宫中长大的少年天子体验到一种自由不羁的人生境界。粗鄙无文的市井小人与汉学修养深厚的圣明天子因而藉粗口发现一条相互沟通、交流、了解的管道,培育起一份看似荒谬细想却又合乎情理的深厚情谊,并为彼此人格的完成,各尽一份力量。这份情谊令到一个籍籍无名的市井小子"上达天听",兴风作浪,参预当时种种政治、军事、外交事件,演义出一部洋洋百万言的另类"康熙朝编年史"。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也是最具争议性的长篇小说。韦小宝则是金庸所创作的最具争议性的人物。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了。大部分论者同意《鹿鼎记》是一部反武侠小说,韦小宝是一个反英雄,或捣蛋鬼,或小流氓。至于作者为什么要选一个捣蛋鬼或小流氓作为他封笔之作的主人公,也已有许多假设或结论。陈墨认为,"当我们随著扬州丽春院妓女韦春花的儿子韦小宝这一十足流氓无赖的人物走进神秘森严庄重典雅的皇宫内院,我们对封建王朝的全部的神秘感及由之产生的严肃庄重的历史感全都被小说作者击得粉碎。当我们看着小宝这一不学无术的小丑弄臣处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进而大红大紫、飞黄腾达,我们就会对历史的价值、历史的必然规律等等产生根本的怀疑。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与艺术之所在。"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幕,尤其是封建王朝的宫廷的黑幕,也正需要这种幽默而深刻的奇异目光才能穿透。"所谓"荒诞所投影的正是历史",大约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个角度探讨下去,很可能会揭发出小说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颇有愤世嫉俗的倾向。 
  如果说陈墨、吴予敏、林岗所强调的是《鹿鼎记》在颠覆传统历史观方面的意义,施爱东著眼的则是《鹿鼎记》对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武侠世界的颠覆:"众人骂了一阵,声音渐渐歇了下来,突然有个孩子大声叫道:"我操他十九代祖宗的奶奶!"群雄本来十分愤恨,突然听到这句骂声,忍不住都哈哈大笑。"把严肃静穆的英雄大会当作了骂街的场所,很具讽刺意味。英雄大会、除奸大会简直是胡闹。真正诛杀吴三桂的是康熙。《鹿鼎记》通过流氓的胜利,政治的力量显示,反衬了武林人物的失败。如袁承志所说:"武功强只能办些小事,可办不了大事。" 
  以上诸家的分析,各有其立论的依据和理路。《鹿鼎记》叙述文体中的黑色幽默和嘲讽色彩也能够支持以上的论点。我们在此无意争辩。本文祗是建议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部小说:如果说《鹿鼎记》"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或武侠文学观,它所"颠覆"的不过是历史学家和作家精心建构的观念体系。如果说韦小宝的粗俗言行及其成功故事代表著一连串的"荒谬",作者有意以"幽默而深刻的奇异目光"穿透荒谬,揭示历史的本质,我们似乎很应该想一想,我们对"正常"或"荒谬"的定义本身,是否值得商榷。 
  无可置疑,金庸在创作这部小说和韦小宝这个人物时,较多运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包括脏话粗口;形象的设计也有漫画化的倾向。但正如上文的讨论所显示,小说中大量粗口的选择和运用相当具真实感、生活感。小说虽然以第三人称叙述,但其故事情节,除了第一回用以交代历史背景,其余各回,自始至终围绕韦小宝,单线发展。换句话说,整部小说实际上是以韦小宝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标准来观察诠释康熙朝的历史的。正如沈双所观察到的,"《鹿鼎记》无论在人物刻划还是在作者对读者的了解、期待方面,都是围绕著"市井"这个想象的空间而考虑的。而作者又是巧妙地一步一步引诱我们接受"市井小人"的价值观念,试图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也许可以说,《鹿鼎记》其实是一部长篇民间传奇,所反映的是市井小人对历史所作的诠释和价值判断,在他们眼里,也许无所谓"颠覆",无所谓"荒谬",历史、政治、英雄、人生,本来就是那么回事?
 
韦小宝的法宝
 
阎大为
  韦小宝自身有两大法宝:一是拍马屁,而且能灵活机变的拍得恰到好处;再一是编造谎言,能根据具体情况,急中生智地编造。这是他成功的诀窍。在评论《鹿鼎记》和韦小宝的一些文章中,有人曾由韦小宝的言论和行动中择出多条,总结出韦小宝具有倔强、勇敢、机智灵活、忠诚等品德,是智慧的化身。这种说法和韦小宝的形象相差太远了。归根到底韦小宝就是吹牛和拍马这两大法宝的凝聚物,或可称为这两种行为的物化。 
  为了能把他这两大法宝写得活灵活现,在这本书中,凡和他打交道的人,对他所编的谎言,一听就信,韦小宝一拍就见效。 
  其中最有趣味的一次吹牛拍马大表演,是韦小宝在西藏桑结大喇嘛和蒙古葛尔丹王子前的一顿神聊胡吹和猛拍,竟把那二人由仇人变成了结义兄弟,为康熙立下了一大功。这故事大体是这样的:在第三十九回,韦小宝以钦差大臣名义到扬州,私自带着双儿到了丽春院,碰见了西藏桑结大喇嘛和蒙古葛尔丹王子。韦小宝和九难在一起时,曾用计杀了十二名西藏喇嘛。 
  都是桑结大喇嘛的师弟,并用化尸粉害得桑结切断了自己的十指。桑结当然对他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韦小宝和蒙古葛尔丹也曾结下过梁子。逃又逃不了,又不可能有救兵。韦小宝只好用起自己的两大法宝穷吹猛拍起来。韦小宝一开始就捧桑结大喇嘛是个大英雄。怎么捧呢?因为桑结在中韦小宝的化尸粉毒时,当机立断地砍断十指,这就是英雄。又说他一掌把九难打得"内功散的无影无踪"。这样一捧,这位"大喇嘛阴沉沉的脸上,不自禁多了几丝笑意"看来大喇嘛一点"佛性"也没有,让人一拍就禁不住微笑。接着又拍葛尔丹,说他"打得少林寺方丈甘败下风"。实际上是少林寺和尚把葛尔丹打得一败涂地,就这样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讽刺的低劣的马屁,也使葛尔丹"不禁脸现得意之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