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教父李靖

第64章


颉利不知虚实,回报的探子说在豳州东、南的山上探得伏兵,与豳州城形成呼应。颉利于是不动军马,专等突利出兵。
    然而大雨一直在下,突利的兵马根本不见动静。在此期间,李世民派长孙无忌游说突利,晓以利害,并说如果突利不攻打大唐,大唐将助他夺回汗位。突利心动,借口大雨,拒不出兵。
    颉利何等狡猾,自然知晓突利的心思,但也不便说破。由于雨大,各部族首领因营中缺粮,纷纷叫骂。颉利本次出兵,倒不是想占领长安城,而是意在通过这场大仗,抢掠长安财物,让各部落得到实际好处,感念他的恩德,忠心于他。不料天公不作美,导致兵疲将怨,顿生退兵之心。
    又过了两日,颉利派阿史那思摩前去催促突利出战。突利让阿史那思摩回报说,现在天降大雨,不知唐军虚实,不如暂且退兵,另择时机。又派心腹到颉利营中劝说各部首领,于是各部首领纷纷请求大汗退兵。
    颉利见士气低落,众首领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知道就算打下豳州,要攻长安也不容易。又听说李渊正征调附近州府的兵马前来支援,深知战机已失,只是就这样灰溜溜地退兵,面子上过不去,就问阿史那思摩:“叔叔啊,你看这鬼天气,根本无法打仗,如何是好?”
    阿史那思摩何等聪明,一听便知颉利有退兵之意,只是得找个台阶下。“大汗,我看二汗颇有与李世民修好之意,不如派他前去,重续盟约,但要让大唐给我们贡献大批财物。如果李世民同意,我们就退兵;如果不同意,就与他开战。”
    颉利听了,认为很妥当:“这贡物不能少,不然各部首领不干。我看,就向唐朝要粮食三十万石、丝绢十万匹、黄金十万两吧,还要李渊送公主和亲才行。叔叔,你同二汗一起去找李世民谈谈。若唐朝不从,不拿下长安决不退兵。”
    阿史那思摩领命来找突利,二人引兵一千,到了豳州城下。李世民命大开城门,放炮以迎。突利见李世民威风凛凜,心中敬仰,有心结交。
    李世民大摆筵席款待二人。突利把颉利的要求说了。
    李世民表面微笑听着,心头一阵绞痛,如同钝刀子割肉一般难受。然而突厥三十万大军压境,如同一郡饿狼盯死羊圈,根本打不赢,若是硬扛,有灭国之虞。经反复蹉商,李世民答应大唐给突厥汗国粮食二十万担、丝绢五万匹、黄金五万两。不过,李世民提出,称“贡物”有失大唐尊严,只能说突厥友邦过冬需要大批物资,大唐好意相赠。突厥人不像中原人死要面子,认为得到实际好处比虚言管用,突利就让阿史那思摩回报颉利。颉利认为,黄金、丝绢可以少,但粮食一粒也不能少,和亲之事是两国友好见证,必须施行,否则就不谈了。
    李世民密报李渊。李渊叹了口气,觉得和亲倒也好办,找一两个宗室女子嫁过去就是了,但钱物甚多,实难割舍,就对李建成道:“李靖好不容易打下江南,收的那些钱粮刚刚入库,就要送给突厥人,朕有剜心之痛!”
    李建成巴不得李世民被颉利拿住,也好假敌人之手除掉竞争对手,当下鼓动父亲:“父皇,儿臣看还是让秦王、齐王出战吧。大唐泱泱大邦,岂能向胡人臣服?”
    李渊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你以为能打得过?二郎、元吉挡不住不说,颉利到了长安,你我都得当俘虏!为君者,当忍则忍,你明白吧?”
    李建成赶紧说:“父皇英明!其实给点财物不算什么,大唐地大物博,慢慢征收就是了。不过这次得令二郎与颉利盟誓,要突厥人永不再犯。若如此,给这些钱粮,也还值得。”
    李渊没再说话。他只是希望破财免灾,颉利不要再来。
    盟约终于达成,颉利回复李渊,称自己在位之日不再侵犯唐境。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李世民单独请突利饮酒。突利从小受汉人儒生教化,行止礼仪不在汉人书生之下。
    李世民敬了突利一杯酒,道:“可汗是草原上的雄鹰,是始毕可汗嫡子,本应承接大汗之位,奈何颉利用强篡位,我为你感到难过。”
    突利戚然道:“秦王有所不知,我倒并不想与他争位,但颉利此人心胸狭窄,总是提防着我,将我赶到东部水草贫瘠之地。要不是部下对我忠心,恐怕我早就被他灭了。”
    李世民道:“可汗不必担忧,颉利不施仁德,早晚必败。如今大唐扫平南北,国运隆昌,当助你振兴草原。”
    突利听了,下拜道:“秦王天恩,我无以为谢,但有一个请求,还望秦王不弃,满足我的愿望。”
    李世民以为他又要钱粮,心想现在大唐还不是突厥的对手,就先应着再说。于是道:“可汗请起!但凡世民力所能及,无有不从。”
    突利道:“我听说汉人有志之士,只要情投意合,就可结拜为兄弟。我虽与秦王初会,但见秦王如此英武,心生仰慕,因此有个不情之请:我想与秦王结拜为异族兄弟,不知秦王能否屈尊?”
    李世民见他目露真诚,也大为感动:“可汗说的是哪里话!你是可汗,又是草原上的英雄,能与可汗结拜,是世民之幸!”随即令人取来香案,互报了年庚。李世民二十六岁,为兄;突利二十二岁,为弟。
    行礼完毕,李世民拉着突利的手,肃容道:“愚兄对天起誓:只要贤弟对大唐示好,愚兄此生定不相负!”
    突利被压抑许久,此时感动得泪满衣襟、双手颤抖。“王兄,小弟以前如大漠孤鸟,无枝可依;今有王兄相助,如倦鸟归巢!今后但有所命,无有不从!”
    于是二人推心置腹,尽欢而散。突利为向大唐示好,与阿史那思摩商议,由阿史那思摩代表颉利可汗入朝。随从飞马报知颉利。颉利见此行不费一兵一卒,就满载而归,部下首领也都称大汗英雄,甚是得意,就同意思摩入朝。
    过了几天,大唐派民夫运送颉利勒索的钱粮到突厥大营,颉利、突利各引大军而回。李世民让李元吉、高士廉等先回长安报知李渊,自己又在豳州住了一些时日,陪阿史那思摩跑马射猎,主要是防止颉利变卦,也有不让阿史那思摩知悉唐军虚实的意思。
    直到九月初,李世民才引阿史那思摩入朝,拜见李渊。李渊大喜,把阿史那思摩招至御榻之前,好言抚慰,封他为和顺郡王。阿史那思摩因受过汉儒教育,应答如流,朝中文武尽皆称奇。李渊为示诚意,特派左仆射裴寂同阿史那思摩一起出使突厥,送宗室之女出嫁,安抚颉利,以示友好。
    一场刀兵得免,大唐北部边境暂时安宁。
    突厥退兵后不久,李建成、李元吉联合朝中重臣,上奏李渊裁撤军马,与民休息,罢除由秦王统辖的十二军。李渊见突厥退兵且誓言永不来犯,养兵颇费钱粮,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地方各州府建军也不再如以前那样有数量要求,而令各州府按实际防务需要整军。特别是对南方地区,朝廷认为战事已过,因此紧税赋而松兵徭。
    唐朝纳贡和罢撤十二军的消息传到安州,李靖痛惜不已,叹道:“突厥兵马正盛,朝廷却要罢军,无异于自毁长城!”
    司马冲腾道:“秦王知兵,他为何不出来劝谏?”
    “冲腾有所不知,若秦王出来谏阻,朝中必以为他欲拥兵自重。冲腾,咱们领兵的,一定要谨记:手中之兵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杀敌,又易自伤。”
    虎京琢磨李靖的话,问道:“大人,那咱们这兵,还练不练?”
    “练啊。朝廷罢除的是十二军,削弱了秦王的兵权,但对各州府兵马无损。不过,朝廷兵马减弱,突厥闻悉,必然大举寇边,恐怕我们很快就得北上,还得加紧练兵才是。”
    薛宗胜道:“大将军,这突厥二位可汗,不是与秦王在豳州盟誓永不侵犯了么?”
    李靖摇摇头道:“突厥人是游牧民族,不似汉人以耕种为业。突厥人练兵,不像我们这样练,而是在生与死的较量中锤炼本事。若是突厥人常年不打仗,士气就会低落,战力也会大不如前。因此,只有将其平灭,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兄弟们,真正的大战即将到来,以前的仗都是小仗,国家的生死存亡,全靠兄弟们了!”
    虎京道:“大人,咱们只有一万多人,打得过突厥百万之众么?”
    李靖瞪了虎京一眼:“放眼中国,有多少热血儿男?只要我们这一万多兄弟做出榜样,就能激发全国抗击突厥人的斗志!冲腾,校场点兵!”
    一万五千名将士挺立在校场上。
    李靖披挂整齐,按剑登上检阅台,目光扫过一张张淌满汗水的脸,大声道:“兄弟们!突厥人屡犯我大唐,这次打到了关中,朝廷只得赔了三十万担粮食、五万匹丝绢、五万两黄金!这是国耻,更是我们军人的耻辱!李靖誓平突厥,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兄弟们,从今日起,李靖将与你们日夜苦练,一定要练成无敌天下的奇兵!”说罢,取下头盔掷在地上,呛啷一声,宝剑出鞘。但见寒光一闪,一缕长发已飘在空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