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眼看史记

第58章


并且所到之处总会有地方官员绞尽脑汁供皇上好吃好喝,自己也沾着光。再也不用担心以往自费旅行时,盘缠不够的尴尬出现。省下了不少心,便可以干些别的事情。比如搜集民间历史传说,实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观察比较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俗风情等等。
汉武帝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他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方士。今天建议他祭神,明天建议他拜庙,汉武帝就是受他们的糊弄,不停地东奔西跑。凡是有点神祗的地方,他都要去,管他灵验不灵验。司马迁也就跟着他游览了许多不曾去过的地方,大大开阔了眼界。有一次他们去了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市)祭神。崆峒山有"道家第一山"之称,因为道家空空洞洞,清净自然,所以得名。司马迁早就听说父亲夸赞道家,对此地神往已久,这回总算是天随人愿了。
大多数时候,司马迁还是身不由己的。一会儿被指派到东边,一会儿被指派到西边。以至于给好朋友回封信的时间都没有。这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知晓:"……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意思是: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能够尽情陈述自己的心意。忙碌至此,一份年轻人的洒脱完全被汉武帝这只老虎给没收了。写完这封信不久,他又迫于跟随皇上到雍地去。
幸而人生时不时有一个休止符,供人小憩。司马迁的公差总算告一段落,这时正赶上汉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礼仪。一般来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比如原本是姓"张"的当皇帝,现在是姓"李"的当皇帝时,就要去泰山祭拜。仿佛新皇帝是受命于天,该向老天爷表示答谢,并告太平,也趁机显摆自己的功绩。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礼仪。司马迁很想去看,可是不巧他父亲患重病,滞留于洛阳。司马迁刚从西南出差回来又得匆匆赶到洛阳,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当时的情景催人泪下。司马谈终于见着自己分离多日的爱子,顿时悲喜交加。他一方面伤心自己不能参加封禅大典,拉着司马迁的手悲叹道:"如今汉武帝上接千年的传统,去泰山封禅,而我却不能跟着去,这是命啊!"另外一方面,他更加伤心的是自己修订史书的愿望不能完成。于是,他接着说:"我死了,你一定会接替我的岗位,成为太史令。你也知道太史令是干吗的,父亲平生也一直想写一本史书。我给你讲过那么多故事,这些都值得记载下来。以前是国家战乱,史书丢失了不少。如今汉朝兴起,天下统一了,出了那么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我作为史官却未来得及记载,我死不瞑目啊。儿子,我只能指望你了,你可要把我的遗愿记在心上。你的能力不低于我,甚至比我强,修订史书就靠你了。"司马迁频频点头,早已泣不成声。这么好的父亲,司马迁一直都不敢让他失望。如今父亲临终遗言,司马迁更加在意。他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父亲,儿子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但是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志愿,整理先人所记载的历史旧闻并详加论述,不敢有任何错误和遗漏"。司马谈听了终于合上了眼。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十分沉重,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又得禀复帝命,赶赴山东泰山,侍从封禅。
汉武帝真是一点也不近人情,这个时候应该放人家几天假的嘛。司马迁跟着这样少慈多嫉的人卖命,日后还有苦头吃呢。三年后,司马迁服丧期满,汉武帝果然让他当了太史令。司马迁开始利用职务之便研读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令人头痛的是,当时国库里的那些藏书和档案都十分杂乱,连个可以查考的目录都没有。司马迁便从整理资料做起,几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怠慢。
第五部分 第123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4)
如此往复,到了司马迁任太史令的第5年,他主持了一场历法修改工作。会上遇见了上大夫壹遂与他交谈,便把自己要著修史书的志愿说了出来,欲以孔子著《春秋》为榜样,并表明这也是先父的心愿。上大夫听着感觉新鲜,便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司马迁打开了话匣子,译成白话文有上千言作答。他说孔子所处的时代王道衰微,孔子仁政的主张得不到实现,只能将胸中的是非褒贬寓于那二百四十多年间的历史当中。如此种种,故写了《春秋》。
壹遂不解,说:"孔子那时是遇不到明主,得不到重用。可现在武帝圣明,你又有官做,那你还想要论述什么呢?"司马迁觉得他说得对,但也不全对。因为想起伏羲纯正厚道,而有《易经》、《八卦》。尧舜强盛,而有《尚书》。便说:"史书不一定要针砭时事,也可以记载功德。这也是我作为史官的职责所在。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欲作《史记》,还是不能与《春秋》相比的。"壹遂了悟,并也表示支持。
于是,司马迁才真正开始动手编写之前五年所整理的文献和材料。至此,司马迁已经快四十岁了,男人四十一枝花,他有没有妻子却不曾提起。据现在的史料考证,有一个女子十七岁时嫁与他,人称柳倩娘,貌若天仙颇有才学。难怪司马迁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修史的单调生活。
第三节直言受宫刑
司马迁专心著述,过了七年,原以为日子可以这样平淡地过下去。家里的竹简已经堆积成山,只要再堆满几个屋子,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终能完成,对父亲也好有个交代。以前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妻子儿女,写完之后,一定要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谁知祸从天降。这年秋天,匈奴发动了对汉朝的进攻。汉武帝当时宠信李夫人,便任命她的哥哥李广利为主帅,荒唐地把名将后代李陵派去搞后勤,负责粮草和财物等。李陵当然不愿意,这简直是有辱门楣的事。于是强力要求自己带一支军队去杀匈奴,人数不必很多。汉武帝看他这么有勇气,就给了他五千精兵,让他一试。李陵便独自带着这五千人,加上一些随行慰军的女人出征了。前行不久便碰上了匈奴的三万军队,被围了起来。匈奴一看,哇塞,人这么少。都以为胜券在握,便大意起来。谁想李陵这小伙子不慌不忙,一声令下:射箭。只见满天箭雨射向匈奴,匈奴士兵应声而倒,士气大跌,纷纷落逃。李陵穷追不舍,又杀了数千人。
这一战可是让李陵成名了,匈奴军见到他就丢失了几分魂魄。然而李陵没有丝毫骄矜。名将后代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得严于治军。他发现有些士兵懈怠了起来,意图把随军的女人娶为老婆,战斗力下降了许多。他十分恼火,便把那些女人全杀了。士卒感到害怕,第二天果然又恢复了战斗力,一战又杀掉三千多匈奴。
匈奴们想:这样硬打下去不行,便改智斗。一次趁李陵军进入了干芦草中,便顺风放火,想给汉军制造一点混乱。谁知李陵又沉着应对,命人将军队四周的草拔掉,这样火就烧不过去。匈奴们还傻傻地以为敌军已经不行了,便肆意进攻,结果又被李陵军斩杀数千。
朝廷这边只感觉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群臣们也纷纷表示祝贺,并趁机谄媚皇上。有人呼:皇上圣明。也有人喊:皇上得此爱将,天之庇佑也!
可是,李陵带的毕竟只是五千人,都是血肉之躯。匈奴以为这就是汉朝的主力军,便把整个匈奴军都拉来对抗李陵。李陵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这可不得了,汉武帝气得把桌子都掀了。他觉得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大大有损国威。之前还夸李陵多么多么厉害的大臣,见到这样的情形,立马换了张嘴脸来咒骂李陵。说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人!
汉武帝正在气头上,看司马迁没有跟着那些大臣一起骂李陵,便问他有什么看法。司马迁早就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又想到李陵平时的好处。他虽然与李陵没有交情,连一起喝酒的时候都没有过。但是他作为一名史官,早就注意到这位可以载入史册的人。他发现李陵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于是,决定为李陵说几句好话,也算是仗义执言,道:"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死的敌人数量比自己的军队人数还多。在救兵迟迟不到,枪弹都用完了,粮食也没有了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然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立下的赫赫功劳,也足以显赫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第五部分 第124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5)
待司马迁说完,群臣噤若寒蝉,只见汉武帝龙颜大怒,斥道:"你这是在责怪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吗?你和李陵是什么关系,竟要袒护他?"要知道李广利可是汉武帝当时最喜爱的女人的哥哥,那妖精早就把汉武帝给折服了,岂能容得外人说他们兄妹的坏话。司马迁一通大实话,反而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汉武帝当即以"诬罔主上",也就是攻击诬蔑咒骂皇上为罪名,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司马迁也够倒霉的,蒙冤入狱不算,又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