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

第六十八章 人选


吕后去了一趟甘泉宫面见刘邦。刘如意移封赵地成为赵王,刘恒获封代王的大政就这样确立下来。若是依照吕后的意思,这两个孩子既已封王就不该再久居长安宫中应各自去封国临政。特别是她希望刘如意尽快离开刘邦身边,这样对刘盈太子位的威胁可能就几乎可以化为乌有了。
    戚夫人虽然自己儿子封王的心愿已是得到满足可是哪里舍得自己还尚未成年的孩子此时就要去北地,于是三番五次的歪倒在刘邦怀里痛哭流涕,诉说对如意的不舍之情。本来已是老来得子倍加爱惜如意的刘邦,想想戚夫人的话也是同样的泪落襟边。于是决定:自己尚还年幼的儿子们,王虽已封但暂不去封国,留在自己身边学习处理军国政务待成年之后方至封国。
    吕后在宫中获知此事,心中更是憎恨总让自己心神不宁的戚夫人。
    刘如意和刘恒都因年幼还暂不能去封国,可是这两地却不能没有主持日常政务的管理者。这赵、代两个封国需要两个国相,想来想去自己连一个国相都难以定夺。反正赵、代二地唇齿相依,就派一个国相署理两地吧。刘邦心道。
    鉴于赵地曾经国相贯高的行为,这一回刘邦告诫自己一定得派自己人去担任国相,他在宫中反复斟酌着究竟派谁去担任国相最为合适。
    这时戚夫人推荐了一个人选,刘邦的老乡陈豨,沛县中阳里人。
    戚夫人与刘邦好好温存了一番之后,与刘邦道:既然如意年幼,无法立即去封国,国相人选该由与陛下自沛县起事之时便跟随左右的人来担任方能今后真正辅佐如意确保赵地安定。陈豨便是其中一位。然后说了一箩筐陈豨的好话。
    对于陈豨,不光是自己的老乡,还曾是自己荥阳战役中的中军护军参议,刘邦自然是熟悉的,但若不是戚夫人提起,他还真没考虑过陈豨来出任赵国国相。
    刘邦本来考虑由樊哙出任赵、代两地国相。因为他有着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特别是代地铁马金戈刚刚散去,太需要一员大将威慑镇守边境。可是,戚夫人一百个不同意。刘邦当然也清楚,樊哙对戚夫人从来就没尊重过,却还要让他来为自己的儿子镇守封国,确实很难尽心。
    刘邦自定陶得到戚夫人之后,吕后留守都城,戚夫人一直便跟随与刘邦行军打仗。虽然不懂军事谋略,可是对于提调兵马的军事制度已是相当熟悉。
    她看出了刘邦对究竟让不让樊哙担任国相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之时。便道:陛下,舞阳候樊哙原本是最合适的人选,陛下自白登回师凯旋之后,便留他在代地平息边患。赵、代二地他是再熟悉不过的。
    刘邦看了看戚夫人,笑道:夫人对他可真算得上宽宏了,在晋阳时那样对你无礼。你却不曾嫉恨。今日还在说他的好话。既然樊哙合适,为何你却提议陈豨来任国相呢。
    戚夫人起身拿起案几上的一柄玉如意,反复摩挲着,没有回刘邦的话。
    好一会儿之后,戚夫人幽幽道:陛下,这柄如意好似虎符。他没有之时,都敢自去后军自说自话取代王陵统领兵马,倘若他为国相掌握虎符,到那时陛下的兵马还属于陛下吗?
    戚夫人切中了刘邦关于兵权方面谁都不可触碰的要害。唯独前年的征战代地,张良来不及向自己请命就让樊哙去统领后军,他虽然心里清楚:这二人只是为了自己前军的安全而绝不会有其他的企图。可是,他们二人还是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因为军队的提调权、军事主官的任免权、战事的最高指挥权,只能在自己手里。他们二人却犯了如此大忌。所以张良跟随自己回到长安之后,便让其在家休养身体,遇国之大政建言献策也就罢了。
    刘邦喃喃自语:罢了,罢了。樊哙就让他把长安的城墙给我修得坚固无比,也就是了。
    “陛下,北地军民彪悍,又有匈奴的袭扰。国相是需要知晓兵事的。”戚夫人继续道。
    “知兵事而不曾领兵,这样的国相才是陛下最为放心的北地国相。那样的话他虽有虎符,可是无论是提调兵马还是临阵指挥,他统领的将士还是只听陛下您的。”
    “至于军事主官的任免权,更不消说也是陛下您一人定夺。”
    刘邦哈哈大笑起来,此时他明白了戚夫人推荐陈豨的道理:在韩信那里征战过赵地、齐地之后,也学得了些军事谋略。自己便让其在身边参赞谋划军事,也还说的过去。最为关键的是,他虽懂兵,却从未带过一支兵。既然如此,赵、代二地的军队是不可能俯首听命与他的。这般最好。
    刘邦随后颁下召令:列侯陈豨恭谨体良、有条不紊、通晓兵事,随上参画有功,今上命陈豨辅佐赵王、代王担任赵、地二封国国相,即刻奔赴北地后需勤勉政务、夙夜边患,莫负朕之爱卿优礼之意。
    中阳里陈豨,商人出身的他此时一跃成为了汉初帝国中第二大封国的国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