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

第57章


就派上次出了馊主意的那个萧翰领兵迂回到晋军背后,夺占了栾州城,截断了晋军的粮道和退路。眼看后路被抄,杜重威不但不着急,反而挺高兴。
  他傻了吗?没有,他压根儿就是想借契丹人之手胁迫手下将领拥立他当皇帝。粮道被截断后他马士派人到耶律德光面前,请求“重赏”。您想想,他是国舅爷,又是北面都招讨,什么赏赐对他来说才算重赏呢?
  耶律德光一听就明白了,既然有这么会凑趣的对手,耶律二爷当然不会让人家失望,马上向使者表示:“原本我是想让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可一直觉得小赵声望不够高,现在好了,老杜来当这个中原皇帝,绝对是他办事,我放心啊。只要他真心投降,我一定不会亏待他。”
  拿到耶律德光这张空头支票后,杜重威高兴得心花怒放,立马就想投降,可终究还是有点担心,觉得正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手下这帮人能不能跟自己一条心还不好说。为了能够把手下的“顽抗派”势力彻底清除掉,老杜召开了军议,让大家对目前的困难形势各抒己见。
  果然不出老杜所料,这一议,坚持要保家卫国的“顽抗派”将领就暴露出来了。奉国都指挥使王清看别人都不肯伸头说话,站出来对老杜说:“咱们吃的都快吃光了,眼看咱这三十万饭桶就要见底了,干啥死守在这么个鬼地方不动呢?过了河,只有五里路就到恒州,只要咱一鼓作气冲进恒州城,有了城里的粮草接济,契丹人拿咱就没辙了。对付不了咱们,契丹人早晚得撤兵啊。”
  老杜马上装出欢天喜地的样子,拍着小王的肩膀说:“嗯,小伙子很勇敢嘛,冲过河去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王清提出自己兵少,需要别人支援,老杜立刻指名让宋彦筠部跟他一起出战。当然了,这位宋彦筠是老杜的铁杆,早就跟老杜一起密谋好了投降耶律德光了,让他跟王清一起出战,为的就是把王清彻底推到火坑里。
  果不其然,王清率部渡河后,宋彦筠假装作战失利,退回滹沱河南岸,只留下王清在北岸孤军奋战。老杜领着手下众将,隔着河水参观王清部被耶律德光层层包围起来屠杀。
  刚开始,王清以为自己过了河,吸引了契丹人的注意力,后边大队自然会跟上,可打来打去,眼看身边兵越来越少,就是不见后队渡河,终于明白自己是被人给坑了。到此时,王清万念俱灰,可又不肯投降当汉奸,只好率领残兵血战到死。
  等到王清所部死绝了,老杜摇了摇头,叹息道:“唉……可惜啊,还是太年轻了,冲劲有余,沉稳不足,贪功心切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有了他这个表现,众将谁还不明白他想干什么。四天以后,老杜就领着二十余万后晋大军投降了只有几万战兵的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受降以后,果然没有食言,派人送了件皇帝穿的赭黄袍给老杜,告诉他:这是你自己挣的。并让他穿着这件袍子跟自己一起检阅投降的部队。其实在耶律德光心里,这个中原皇帝是他自己的,这个举动只不过是拿杜重威开涮而已。
  听说自己的姑父杜重威彻底辜负了自己,率领大军投降了耶律德光,石重贵又气又急,想要学李从珂自焚,被手下拦住以后,也只好投降了事。
  次年,也就是契丹会同十年(公元947年)正月,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兵马抵达后晋都城开封。后晋正式宣告灭亡,耶律德光也终于实现了耶律阿保机传给他的那个入主中原的梦想。
  腊肉皇帝
  耶律德光南下,打定了主意是要当中原天子的,这时候吞并后晋,当然要得偿自己和父亲的平生所望。
  这个态度,先前他就跟自己手下的爱将,中原带路党中的急先锋赵延寿讲得很清楚了。当时他起意要杀尽跟随杜重威投降的后晋士兵,赵延寿问他:“尊敬的老大,您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弄到了中原的江山,是想自己当皇帝呢,还是想便宜给别人?”
  耶律德光一听这话,还以为是赵延寿这小子惦记着当中原的皇帝,来要求他兑现诺言了,脸色都变了,跟赵延寿说:“老子倾全契丹之力南征,自己都有五年时间没扒掉身上这一身铁壳,费了累死牛的力气才抢到手的东西,谁他娘也别想惦记,谁惦记我跟谁急。”
  赵延寿其实早就看出来耶律德光是自己要当这个皇帝,只是一问而已,听他这么说,就顺势劝他饶过后晋降兵。刚开始耶律德光还不肯,经过再三解劝也就答应了,不过他对皇帝宝座的态度表达得已经非常坚决了。这时候进了开封,为了表现一下自己不是贪图中原江山,而是兴兵报复忘恩负义的石重贵,反而假惺惺地大聚群臣,向大家提出:“我们契丹国老大了,方圆有上万里(吹吧你就,反正就算有牛皮税也是你收),我一个人管不过来,全国立了二十七个君主(好吧,要是有几万部众的酋长也算的话,这个数字算你没吹牛)。现在我看中原的风俗跟我们那里不一样,我怕自己管不好,要不我在你们这里也立个皇帝?”
  所有投降的后晋大臣们,谁不明白他什么意思啊,知道他这个行为叫做假客气,这时候要是当真的,回头契丹弯刀抹起自己脖子来可就真不客气了,赶紧一起回答:“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皇上,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红太阳,除了您之外,再也没有人有资格当这个皇上。”
  耶律德光看新收的小弟们如此有眼色,当然大喜,下诏改国号为辽,改元以契丹会同十年为辽国大同元年。自己穿着中原皇帝的绛纱袍,戴着中原皇帝的冲天冠,用中原王朝的礼仪,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且学着中原天子登基,大赦天下。
  只不过参加朝拜的官员们中,以前后晋的官员都穿中原官员的袍服,过去契丹的大臣们还穿契丹人的皮袄,看着多少有点不伦不类。
  耶律德光二爷想得是挺美啊,以为自己穿了中原天子的衣冠,坐上了中原天子的宝座,就能真正当上中原人的皇帝了。可奈何他本人乃是草原上成长起来的游牧民族一员,从里到外实在跟中原人相差太远,没等到真正登基坐殿,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注定他在中原留不长了。
  就在契丹大军进入汴州开封城后不久,赵延寿曾经向耶律德光提出,要给契丹兵马发粮发饷。耶律德光当时觉得这个要求简直是无理取闹,契丹兵马出兵打仗,从来没有过粮饷这一说,当下拒绝赵延寿说:“我们国家的部队,用不着你们那一套。”
  赵延寿这个纳闷啊,心说就算契丹兵思想觉悟高,打仗不用开工资,饭还是要吃的吧?不给粮食,契丹人怎么开伙啊?难不成契丹人都是纸扎的、泥捏的不成?很快他这个疑问就消除了,人家契丹人养兵,真的不用发粮发饷,人家的兵自己会“打草谷”。
  所谓“打草谷”,好多看过金庸先生《天龙八部》的看官都会认为就是打劫的代称,其实这倒真冤枉人家契丹人了。按照《辽史》的《营卫志》里的说法,人家这个“打草谷”是固定的制度,有专人负责的,“正军一名……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而且“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本身这个“打草谷”的就是契丹部队的正式编制,干的活儿就是给部队提供人吃马喂的嚼过。
  而且从编制上可以看出,打草谷和守营铺这两个职务不是“正兵”,算是辅助兵种,跟正兵的比例是二比一。这其实也恰恰解释了前边留下的一个疑问,耶律德光援助石敬瑭的时候,起兵五万,怎么诈称三十万呢?这一诈也诈得多了点吧,更何况《资治通鉴》里还提到契丹军连绵不绝几十里,真的只有五万的话,平均下来好几米才一个人,这队伍也太稀了点吧。要是结合这个军制看,事情就很清楚了,当时契丹军应该是正军五万,总人数十几万,为了吓唬人,把总数多说了一倍。
  这个制度建立的时候其实真的不是鼓励士兵们打劫,因为在草原上不光马吃的草料遍地都是,人吃的东西也俯拾皆是。《辽史》里《太祖本纪》不是还提到一边行军一边打猎吗?可这一套到了中原,铁定就要变味儿了。因为即使是在天下大乱的五代时期吧,开封一带的中原地区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这种地方,庄稼比草多,人比野兽多,你让人家契丹专业的“打草谷”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啊?
  本来按说应该“因地制宜”,到了中原就该按照中原的现实条件,由政府给部队提供粮草。可事情坏就坏在耶律德光太自信上了,就因为手下有汉臣,看过几本中原的典籍,肚子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当,他就觉得自己是汉学专家了,到开封以后还多次跟后晋投降过来的大臣说:“你们中原人那点破事,老子一清二楚,我们国家的事儿,你们可就不知道了。”
  就是在这种拿着无知当个性的心理状态下,耶律二爷拒绝了赵延寿给辽兵发粮发饷的建议,仍然坚持在人口密集地区“打草谷”。结果出门打草谷的契丹兵们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小问题:地里长的不是草,是庄稼,鸡鸭牛羊有得是,都有主儿。要么动手抢,要么就得饿死。军营里还有等着他们打完草谷回去开伙的官兵们,那您说,在这个情况下,负责打草谷的士兵会干出什么来?
  事情的结果几乎是一定的了,《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辽军“分番剽掠”,稍遇反抗立刻就举刀相向,导致中原百姓“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很快就造成“数百里间,财畜殆尽”的惨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