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册

第24章


……尔后又从自己那五万里数出一千块钱,装在一个小信封里再次推给我,说:兄弟,不好意思,拜托了。你回去收拾东西的时候,把钱捎给小莉。虽然就一次……不管她怀没怀(孕),咱是男人,都要负责。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没再说什么。
  接着,骆驼又说:咱们要去南方。这钱,是咱们去南方打天下的本金,得省着点用。但是,要记住,咱哥俩还欠着债呢。寥兄一万,朱兄一万。这是死债。一定要还的!将来,咱哥俩亮活了,加倍还吧。
  我郑重地点了一下头。骆驼大气,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
  第二天,当我提心吊胆地回到那个“地下工事”,办完了一切手续,将要离开的时候,我在地道口站了很久很久……我们在北京的“地下工事”里住了半年多,那日子很苦,恍若世,可要走的时候,却还是有些留恋。
  这时候,那位名叫小莉的服务员突然追上来,说:吴老师,有你一信。
  我吃惊地望着她:我的?不会吧。
  小莉说:这信封上写的是:吴志鹏。是你吧?
  我愣了。老天,这是谁呀?没人知道我在北京……在接信的同时,我问:哪儿寄的?
  小莉说:……没有地址。匿名的。
  我把信接在手里,没再说什么……这时,小莉站在哪儿,磨磨叽叽的,突然问:骆老师呢?
  我赶忙说:骆老师有急事。先走了。对了,他给你留了封信。
  她急急地问:信呢?
  我说:给小崔了。
  她扭了一下头,往回看了看,说:骆老师他还……回来么?
  我说:他去南方了。
  这个名叫小莉的胖姑娘,有些迷茫,说:南方?
  我说:南方。
  我告诉你,小莉转给我的,的确是一封匿名信。
  当我撕开那封信的时候,你猜怎么着,我就象是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那是一封让我头皮发炸的信。真是活见鬼了!信封里装着一张二指宽的纸条,纸条上是老姑父的笔迹——那是我童年里常见的。上边只有四个字:给口奶吃。
  ……
  第四章
  我要说,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你信么?
  我的家乡无梁,就是那个昔日里芦花飞雪的村子,是曾经给首都北京献过礼的。我坦白地告诉你,献的是一块红薯。
  这不是一般的红薯,这是“红薯王”。
  一九五八年国庆那天,颍平县颍河公社无梁村给北京献了一块长约一米零二、重达一百九十八斤重的红薯,号称“红薯王”!这块红薯本可以在地里再长些日子,再长些日子也许就超过二百斤了。可上边等不及了,急等着给“十一”献礼呢。于是就早早地派了一辆大卡车,连周围的土一块铲起,固定在一个特制的大木条箱里(还希望它长)装在车上,由省、地、县三级干部陪着,十字披红,大锣大镲地敲着送到北京去了。那时候老姑父还没当上支书呢,他仅是陪着送到了县里。
  如果你能从网上查到五十年前(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的旧报纸,就会发现,那一天全国的各家报纸都有报道,称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云云……报纸上登的重量是一百九十九.九斤!
  这块“红薯王”先是经过了隆重的献礼仪式。尔后装在一个特制的玻璃柜里,摆在了农展馆七号展厅最醒目的位置,做为国庆献礼成果让世人观摹。“红薯王”经过千万人瞻仰后,又经过上边一层层的批示,就此成了一个专家们研究的课题。当年就调集一批国家级的农业专家,成立了一个代号为“5811”的课题组,进行专门的研究,准备向全国推广……如果能够推广的话,中国人就再也不愁吃饭的问题了。
  后来,“5811”课题组的专家们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切片研究,测出这株红薯的含糖量每百克为27.8;维生素含量高达为:23.6;纤维素为:3.12;另含有钙、铁、硒、磷、钾若干,还是一红瓤,自然是优良品种。就此,专家们又专门到无梁东坡的那块红薯地里进行了实地考察,终于发现了这株红薯生长的秘密:这块地曾经有一口井。经考证,这口井是梁五方的爷爷的爷爷在地里种瓜时打的。那是口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老井。井在很多年前就被淤住了,这株罕见的红薯就长在昔日的井口里……当时,专家的结论是:可推广深翻土地。
  如果按现在的说法,结论应是:没有复制性。
  我之所以告诉你这些,就是说,那怕是一株红薯,生命的轨迹也是可以改变的。
  现在,我要给你说一说树了。
  我说过,在无梁,没有一片树叶是干净的。那是风的缘故。
  平原上的风并不烈,只是一个字:透。我还说过,在无梁,风有一雅称:名曰“西伯利亚”。当“西伯利亚”穿过崇山峻岭、经过了千难险阻到达平原的时候,它一定是十分地惊讶: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呢?一马平川,任尔驰骋?
  风到了这种时候,是不是也觉得有些累了,该歇歇了?它就象是从远方射出的一粒子弹,初时烈,距离越远质量越重,那些有质量的细小尘埃就此飘落在了平原的树上。在这里,风对树的侵害是无声的,它很少有刮倒树的时候。但它常年一次又一次地去侵袭、抚摸你的半边脸,那结果又会怎样呢?
  在平原的乡村,能给人以庇护的,除了房屋,就是树了。树的种类很多,数起来最原始的怕至少也有二十几种,以榆、桑、槐、楝、桐、椿、柳、柿、桃、杏……为主要树种。这里一马平川,雨水丰沛,四季分明,按说应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可坦白地说,这里不长栋梁之材。
  在平原,树与风的博斗是长年的、持久的、也是命对命的,就象是一对老冤家。如果你尝一尝树的汁液,你就会发现,那是苦涩的。若是果树,或是汁液偏甜一些的树,如果不打药,那肯定是要被虫蚀的。平原上的树有一个最可怕的、也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共性,那就是离开土地之后:变形。
  比如柳树,此地最易生长的就是柳树了。此树生长周期短,取一枝干,插下即活。春开芽儿如痘苞,风来叶长,一天一个样。但柳树作为迎风之物,柳枝绵软,柳叶细长,见风起舞,遇势即弯。此树虽极富弹性,但木质漂松,无筋无骨,加力即折,最易变形。
  比如榆树,生长周期慢,皮糙质白,木质也还算坚实。春来时开绿色的、一串一串的钱币状小花,中间一籽,俗称“榆钱儿”。花后树叶就老相了,绿也老油。这是平原上的看家树,遇上灾年,“榆钱儿”可以吃,榆叶也可以吃,到了万般无奈时,连榆树皮都被人剥光吃了。榆树的皮这样一代一代地被人剥吃,它的生命记忆本身就是残缺的。这样的树种,因含水份多,离开土地后,也是最易变形的。
  比如槐树,此树的生长周期一般在十五年以上,周期稍长,木质自然坚硬。这种树似还有一种自我保护意思,枝上长有一棱一棱的尖刺,树的汁液沥黄苦如药。此树春天里开一嘟噜一嘟噜的瓣穗状白色小花,俗称槐花。槐树汁苦花甜,农家常在花开时采它蒸着吃。生吃也可,甜甜的。花开后长扇状小圆叶,一枝枝呈扇状铺展伸开去。但是,此树离开土地后也易变形,伐后三天,就弯得不成样子了。
  比如楝树,生长周期较短,树形直,挺拔状美,长羽状复叶,枝叶也呈扇状伸展,十个月后结实为蛋型黄色小果,俗称“楝子”。旧时“楝子”在农家可以洗衣用。楝树在乡间的匠人眼里有“楝半干”之称,因它含水份少,油质多。但挺拔是外在的,因其木质绵软,材直而无胆,伐后也易变形,只能在烈火烤熏后做板材之用。
  比如椿树,分红椿、白椿,又俗称香椿、臭椿。臭椿味尤其重,十分难闻;香椿味正,可做拌食凉菜的调料之用……乡下人取“春”之意,常用它做床,以催生繁衍之大事。虽木质细腻,木色鲜亮,但材质漂软、脆,也易变形。
  比如枣树,开星碎小白花,果多为笨枣,个大却木而不甜……枣树的棵身疙疙瘩瘩,丑扭无形,木质虽坚硬耐磨,但长势极缓,还是歪长,难为大料,只能做擀面杖之类的小器物,也最易变形。
  …………很奇怪是吧?
  在平原的乡村,关于树木,民间还出现了两个词,两个专门判断植物生长状态的词汇:一个是“聋”,一个是“瓦损”。“聋”是对树木在生长状态中发生缺失的一种判断。那是敲出来的一种声音,是凭声音来判断树在生长中的缺失,懂行的匠人在树干上敲一敲,就知道这棵树是否“聋”了;“瓦损”是一种拟物化的比喻。房上的瓦是半圆弧形的,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的圆形,若是年轮散了,那就是“瓦损”了。“瓦损”是用眼来看的,好匠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树是否“瓦损”了。这是匠人对平原上树木生命质量的一种判定方法。
  当然,也有不变形的,极少,比如松柏。在平原,松、柏是离死亡最近的植物。由于生长周期长,它们一般都栽种在坟茔里,成了一种对死亡的“永恒”的守护。既如是松柏,在平原风的长年吹拂下,纵是不变形,树身也会皮开肉绽,皴裂成肉丝状。平原上有句话叫:春风裂石头。这又是一种温和造就的惨烈。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无梁有一个最识树的人,那是九爷。听人说,那时候,九爷是村里的匠人头。泥、木两作,他是魁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