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术学

第6章


第一节步兵战斗的产生
步兵战斗是最古老的战斗。研究步兵战斗的产生,不得不从战斗和战争的产生说起。在古代,战争和战斗是不区分的,统称为“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装斗争规模的逐渐扩大,人们才开始将武装斗争区分为战争和战斗两个层次。到了近代,随着武装斗争形态的进一步复杂化,人们才在战争和战斗之间增加了战役概念。关于什么是战争以及战争是如何产生的,战争史有不同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用暴力手段的继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战争的产生当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之际。在古代,世界各民族、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据考证,古埃及在公元前31世纪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而中华民族直到公元前22世纪夏启镇压有扈氏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国家政权,所以,中华民族的“战争”产生于公元前22世纪夏启消灭有扈氏进入阶级社会之际。此前几千年氏族社会部落之间为争夺自然资源、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争斗,孕育了战争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这些争斗还不具备“战争’的本质属性。夏启将有扈氏一族作为奴隶后,组建了军队,颁布了刑法,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器,对一系列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征伐,并使之成为奴隶。从此,政治、军事意义上的战争便在中华民族大地上产生了。夏启在战争中使用的战斗方法无疑是沿用氏族争斗的方法,而氏族争斗的方法就是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狩猎的方法。只不过狩猎时是设点合围,而战争时是群体相对。平日先进的生产劳动工具车、舟、农器、弓箭便是争斗械具。夏启组建军队开初有多大规模,建制如何,无从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车、弓箭等当时晟先进的工具都装备在军队里,成为最先进的战具。直到夏杼时代,才开始制造专门用于战争的武器。军队是阶级压迫、阶级专政的工具,从它诞生时起,从军就是贵族的专利,是贵族的特权。被选为军队成员的贵族分子披戴甲胄,是为甲士,用最先进的车作为工具,以车为单位组成严整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这个时期的战争,史称车战。
中国古代第一支军队就是以战车为主要战具的车兵部队,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因为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其他各农耕氏族,凡先进的氏族,都是发明了舟、车,使用金属工具以后开始进入阶级社会的,所以,作为阶级专政工具的军队,自然就以最先进的车来装备了。这便是古代发达民族的军队一诞生就是车兵部队的原因。中国古代第一支正规军队是车兵部队,那么步兵是怎样产生的呢?步兵的前身是战车下的步卒。在以峨车作为基本作战单位时,除车上甲士外,每车还隶属一定数量的步兵,作战时,甲士乘车,步兵则在车下前进。这一时期,步兵还不是独立的兵种。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春秋时,便从奴隶主贵族中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在封邑内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措掩,农民阶级随之出现}由于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农民大量进入军队,改变着步卒的成分,军队规模增大,步卒数量增加,步卒的战斗力日益提高,以至成为战车的倚重力量,步卒的兵器配置和战术训练日益增强。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不仅平原广野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是争夺空间、是战场,那些偏远丛林、险区、沙漠等地,也成为争夺的空间,成为战场。战车在平原广野中纵横驰骋,威猛无比,但在丛林、深山、险阻、沼泽之地,则无能为力。而这些地方却是能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的步卒的用武之地。于是,独立于车兵的步兵便产生了。步兵战斗的产生当以春秋时晋国的魏舒“毁车为行”为标志。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1年,晋军与群狄战于太原之险阻地带。
魏舒审察双方态势后认为,敌人是徒步的,我是战车,交战地险阻,有十徒兵可对付我一战车,若把战车困在险阻之地,他们就占优势。于是,他命令战车上的贵族甲士走下战车,回到步卒行列中,将车弃置,以步兵方阵对敌。当时还有几个顽固的贵族甲士不愿下车,不愿“降低”自己的贵族身份。魏舒将他们斩首示众,甲士们才全部听命。魏舒将5000人置于前阵,12500人置于后阵,8100人为右角(右阵),2700人为左角(左阵),2500人为前锋(前拒),将全军三万余人布成了步兵的五阵。狄人见晋军丢下战车,人员依战车方阵排列,感到好笑。晋兵乘势冲去,狄人大败。魏舒“毁车为行”的壮举,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这是1000多年正规车战战争以来,第一次以徒步形式进行的正规战争,是步兵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兵种出现在战场上。纵观世界发达民族,步战都由车战转变而来,都是步兵方阵取代车兵方阵。古希腊的车战持续至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开始了步战。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束,西南亚的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古亚述国对外进行的扩张战争,史称亚述战争,其军队即以独立的步兵为主力,分重装步兵与轻装步兵,战车已退居次要地位,奴隶只担任运输任务。这就是说,世界上第一支建制步兵的产生不晚于公元前8世纪,而中国古代步兵的产生则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步兵战斗源于车兵战斗,步兵战斗的方法穆用于步卒的战斗方法和车战的阵法。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车兵的战斗方法。
车战最小的战术单位为乘,每乘有攻车一辆,甲士三人,步卒72人;守车一辆,徒役25人,共100人。战时两车同行,攻车上三名甲士既是战斗员,又是基层军官。车左方甲士称甲首,为一车之长,一卒(一乘百人为卒)之长,持弓箭,主射;右方甲士执矛等兵器,称车右,又叫参乘。戈、殳、戟、夷矛、酋矛等五兵插于右车侧,供车右随时选用。中间一名甲士为御者,主驾驭战车,全身销甲,防护甚严。步卒72人为三个单位,
即三十战术小分队,每队24人,加上“长官”甲士一名,共25名,称为“两”,其充当负责人的甲士为“两司马”,战时居车上,走下战车则居一两之中心。一两25人排成五行,每行五人,第三行的中间即为两司马位置。这72人分为三两布于车前、左、右三方,这是步卒战斗力大大提高后的春秋时的情况。起初是只配于左右和左右后的。徒役25人在后,主守衣装器械之车,亦辅助作战。车战时代,每五人都由相邻五户征来,士亦为他们所熟悉的贵族成员,所有士卒都以乡邻编排,相互熟悉,便于控制。
步徒每伍第一、二名为戈、戟手,第三、四名为矛、殳手,第五名为伍长,持弓,为弓手。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以便“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他们深知,“兵不杂则不利。”
步徒最初是无武器无铠甲的,从无武器到配备有如车兵基本相同的武器,遗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而变化最快的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三四百年。以上是一乘的配置方法。
军队都寻求一种增加对抗力度,利于战斗力发挥的战斗队形,这便是阵。
阵法从车战始。阵法的基本原则并不复杂,指挥员率直属机动部队组成方阵居中,然后在前后左右各置一小方阵,这便是五砗,这十五阵便是方阵。换十表述方法可以这样说,如果将一乘中每一步卒扩大为一乘,这便是个百乘(万人)的军阵,是五阵,方阵。如果将中军阵以外的前后左右阵相连外向,便是圆阵。方阵和圆阵是两个最基本的阵形。
五阵则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如果将四角各布一小阵,就成了八阵,五阵是一阵五体,八阵是一阵九体(含中军阵为九阵)。同样,八阵亦可变为圆阵。
阵法的另一原则是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每阵之间,阵内各部分之间都有相应空隙。
如果将八阵中各小方阵以代号表示,便有所谓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或金、木、水、火、土、天、地、人八阵,亦或依阵形称为方、圊、牝、牡、冲、轮,洋沮、雁行八阵等,名目繁多。《风后握奇经》则将四方之阵与四角之阵区别称呼,“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中军)”。这只是为了区别正面与角上面己,并非哪一阵是正兵,哪一阵是奇兵。由哪一阵担任正兵或奇兵是由指挥员临机决定,不是机械的法定的。唐代李笙用阴阳家观点,将四方定为奇,四角定为正,后人往往沿用,其实只能看作一个区别性代号,不是固定的,不是指奇兵、正兵,否则,五阵只有奇阵,没有正阵。奇陴、正阵的说法产生于后代,车战时代并无这种说法。不论是五阵还是八阵,不论是方阵、圆阵,都不是每阵平均使用兵力的。如前所叙魏舒所布五阵,各阵兵力不一,所处位置依当时战况将左右阵布戒左右角。所以,不论是五阵、八阵,都必须根据战场的地形和敌情合理配置队形并适时地变换队形,由于变换,就有了方阵、圆阵、曲阵、直阵、锐阵等说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